粮食总产增长3.9倍油料产量增长21.6倍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果蔬猪牛羊等也大幅增长农民收入38年88倍……
9月5日湖北省委宣传部召开“壮丽70周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七场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志勇围绕“改革见证农业农村巨变”主题介绍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湖北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历史巨变
农业生产能力稳定增强
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产量增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扛稳粮食生产重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建设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道地药园,推进畜牧业与渔业转型升级,促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8年,粮食总产达到2839.47万吨(567.89亿斤),连续六年稳定在2500万吨(500亿斤)以上,比1949年净增2261.34万吨,增长了3.9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北贡献”。
油料产量302.48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1.6倍,油菜籽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油菜产业成为我省“金字”招牌;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963.94万吨;茶叶产量32.9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8倍,位居全国第三;园林水果(不含果用瓜)产量655.4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62.8倍。生猪出栏4363.50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3.74倍,位居全国第五。牛出栏108.33万头,羊出栏609.23万只;家禽出笼53244.82万只,禽蛋产量171.5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到458.4万吨,长期位居全国第一,渔业成为我省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六年保持98%以上,居全国前列。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随着广大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增强和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日趋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产区聚集,农业质量效益越来越高。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持续推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调优品种、调绿模式、调强品牌、调高效益,加快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18年,全省主动调减了低质低效水稻面积200万亩,优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粮改饲”“油改饲”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优质粮油与蔬菜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
畜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牛羊增量提质、猪禽稳量提质扎实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1.14%,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78%。渔业加速向前迈进,稻渔综合种养蓬勃发展,全省面积达到589万亩,多年领跑全国,小龙虾、鳝鳅、河蟹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万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377.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产业。
物质技术装备明显加强
农业底盘更加稳固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不仅取消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对农业进行多种补贴,持续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大政方针,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逐步建成了一个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突破性飞跃,从人扛肩挑牛耕转变为“机器代人”“机械耕作”。农业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智慧农业成为新时尚。
2018年,全省累计投资449.12亿元,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4万余处,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20.8万亩;新建补建高标准农田343万亩。“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12316农业综合服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发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市州47个县(市、区)。补贴农机具8.33万台,“互联网+北斗+农机”的机信融合更加深入,累计安装各类农机北斗智能终端1.3万余台(套),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500万亩,完成110万亩深松作业任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13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2856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7%。
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面貌和环境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2018年,全省3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危房改造13.2万户,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2.46万公里。农村“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村容村貌美化统筹推进。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资金114.2亿元,完成农村户厕139万座建改或提升任务,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977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74.1%,完成精准灭荒造林71.78万亩。全省软弱涣散村已转化1876个,2.3万个建制村基本完成了村党组织换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有序开展,实现“十星”创建在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看”、书屋“村村有”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受群众欢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乡村平安稳定。
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77.82元,是1980年的88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下降4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