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稻米市场动荡与平稳交织,内忧外患并行。如今大局已定,回顾这一年,有困顿,亦有曙光。岁末年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托市价涨稳农心
托市价格又称为“最低收购价”,我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市场调控政策,小幅度的价格上涨,其目的在于引导市场价格趋势的变化。对于种植者来说,该政策的更多意义则在于兜底保障。2022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较2021年最低收购价分别上调0.02元/斤,0.01元/斤和0.01元/斤。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连续3年上涨,粳稻近五年来首次上涨。
2022年的上调幅度虽然不大,但最低收购价的意义在于保障,而非增收。从这个角度上讲,为了防止市场价格下降引起的“卖粮难”,从而稳定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保障了粮食安全。
国储拍卖量低迷
2022年自3月开拍以来,成交率始终低位徘徊,全年拍卖成交率约在2.55%左右。较2021年大幅降低。除了2021年的拍卖周期较22年长一些之外,主要由于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加之市场开停交替,业者心态颇为谨慎。
稻谷减产质分化
2022年天气恶劣,中晚稻主产区多地遭受高温干旱的极端考验,对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022年稻谷总产量下降,中晚稻区域间质量差异较大。据Mysteel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42亿亩,较2021年度的4.49亿亩减少了706万亩,同比下降1.6%。产量约为2.08亿吨,比2021年的2.13亿吨,减少0.05亿吨,减幅约为2.0%。
鉴于对加工成本的考量,采购主体多倾向于优质稻,从而对优质稻价格形成支撑,而普通稻品种则按质论价,价差较大。经过Mysteel农产品对各主产区调研得知,优质稻的种植意愿继续扩大,局部地区甚至预计在2023年全部种植优质稻品种。
业者看涨心不足
纵观整个稻米市场,2022年的走势不尽人意。年初经历过季节性的淡季之后,新冠病毒加重,购销几近暂停,市场阻力接踵而来。3月份,国储拍卖开始,下游消化缓慢,成交率持续走低。随着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市场购销稍有回温,稻谷价格受提振上涨,米价涨幅较小。5-6月份,国际消息频传,前有印度大米禁止出口、后有泰国和越南打算提高大米价格。随我国进口依存度较低,但突如其来的消息也不得不引起市场紧张情绪。上半年如白驹过隙,下半年7月起,早稻上市,质量颇佳,价格也一度高企,市场平均高于上一年0.1元/斤,但市场需求却仍旧低迷,开机率一度下降。接下来的几个月,市场新作上市,质量不一,期间印度限制出口政策落地,国内农户因农资价高持粮惜售,价格短时波动。随着市场进一步紧张,下游存一定囤货需求,带动大米走量提升。12月份随着防控政策的放宽,感染者增多,加之放开后下游紧张情绪消散,大米走量缩减。节前备货不及预期。目前业者陆续进入假期,市场业者减少,购销更显冷清。节后压力犹存,业者观望情绪占据主导。
2023年稻谷市场行情预测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6号新时代商务中心35楼邮政编码:43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