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蛋鸡存栏量略降,2020年底美国蛋鸡存栏量3.26亿羽,比上年同期减少4.5%,未能保持住2015年以来的增长态势。1—7月蛋鸡饲料成本由2019年同期每打鸡蛋31.78美分,降至30.11美分,降低了5.25%。1—7月鸡蛋平均生产成本由2019年同期每打60.76美分,降至59.29美分,下降了2.42%。1—7月白壳鸡蛋养殖场平均价格为82.9美分/打,比上年同期升高70.9%。白壳鸡蛋(L号)零售价格为160.8美分,比2019年同期上涨了11.13%。
2020年欧盟鸡蛋产量约为714.4万t,比2019年增加1.1%。2020年欧盟鸡蛋价格比上一年下跌了15.4%,鸡蛋消费量比上一年增加1.1%。主产国中,法国2020年鸡蛋产量约94.3万t,比2019年增加14%;德国2020年鸡蛋产量93.7万t,比2019年增加2.4%;西班牙2020年鸡蛋产量89.1万t,与2019年持平;意大利2020年鸡蛋产量80.1万t,比2019年减少2%。
1.1.2贸易
美国蛋品出口增长。2020年1—6月美国蛋品出口量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17.6%,其中,加工蛋品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41.14%,带壳鸡蛋出口下降了4.78%。美国蛋品出口量占蛋品产量的2.86%。2020年1—6月美国对中国带壳蛋出口额占带壳蛋出口总额的42%,其他主要出口区依次是墨西哥、加拿大、美洲其他地区、中东地区,分别占美国带壳蛋出口总额的31%、11%、8%、6%。加工蛋品出口占美国总产量的1.97%,主要加工蛋品出口地区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分别占美国加工蛋品出口总额的25%、24%、19%。
1.2国内方面
1.2.1生产
①蛋鸡产能过剩。一是蛋种鸡产能维持过剩状态。祖代蛋种鸡平均存栏仍远高于36万套的市场需求量,父母代和商品代鸡苗供应有保障。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2020年1—12月在产祖代种鸡平均存栏同比减少6.0%,但仍维持在50万套以上,完全可以满足父母代和商品代蛋鸡养殖市场需求;1—12月在产父母代种鸡平均存栏同比增加6.0%,商品代鸡苗销售同比减少0.4%。二是商品代蛋鸡加快去产能调整。由于2018—2019年蛋鸡养殖持续大幅盈利,养殖场(户)养殖热情高涨。受2019年狂热补栏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产蛋鸡存栏处于历史高点,鸡蛋价格低位运行,5月份放开活禽交易以后,养殖场(户)顺势淘汰蛋鸡,蛋鸡去产能明显。
②鸡蛋价格和淘汰鸡价格同比均大幅下降。鸡蛋价格在2018年和2019年维持高位,均高于近5年蛋价平均水平,2020年除1月份外,鸡蛋价格持续低于近5年蛋价平均线;淘汰鸡价格在2016年和2019年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2020年则是1—5月、7月、8月份高于近5年平均线。受蛋鸡存栏过剩影响,鸡蛋价格和淘汰鸡价格同比均大幅下降,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2020年1—12月鸡蛋平均价格同比下跌22.8%,12月蛋价同比下跌12.4%。1—12月淘汰鸡平均价格同比下跌15.8%,12月淘汰鸡价格同比下跌15.4%。
③饲料成本和饲养成本同比小幅增加。随着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的落实,生猪存栏逐步恢复到2017年末存栏水平的80%以上,由此拉动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恢复性上涨,蛋鸡养殖成本随之有所增加。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2020年1—12月蛋鸡平均饲料成本和养殖成本同比均增加5.8%。每千克鸡蛋折合饲养成本和饲料成本,除了1、2月外,同比均有所增加。
④蛋鸡养殖全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和2019年蛋鸡养殖效益大幅增加,2019年养殖场户补栏较多,致使2020年度上半年在产蛋鸡存栏达到历史新高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鸡蛋供应过剩,蛋价低,效益差,去产能趋势已经形成,10月开始出现存栏、鸡蛋产量同比减少的态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4季度出现消费增加、产量减少的有利形势,但饲料成本增加,全年养殖效益处于亏损状态。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2020年1—12月累计只鸡盈利同比降幅102.3%。
1.2.2贸易
2020年1—7月我国蛋品出口额为1.0506亿美元,低于2019年同期的1.1532亿美元;从2020年1—7月蛋品出口额情况来看,1—3月比2019年同期降幅更大,4月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但整体来看,蛋品出口额低于2019年同期。蛋品进口额也呈现出下降趋势,2019年和2020年1—7月蛋品进口额分别为11万美元和4万美元。从2020年1—7月的蛋品贸易来看,加工蛋和鲜蛋出口额分别为0.4390亿美元和0.6076亿美元,分别占蛋品出口额的41.79%和57.84%。蛋品进口方面主要是种用禽蛋进口,2020年1—7月进口额约为4万美元。2020年1—7月我国蛋品出口到了4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前5位分别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美国和新加坡,这基本与2019年同期情况相符。中国香港依然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蛋品出口市场。
2我国2020年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1遗传改良技术
2.1.1蛋鸡SNP芯片“凤芯壹号”升级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成果、鸡QTL数据库、OMIA数据库,以及目标品种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更新芯片中的重要QTL区段位点、重要质量与经济性状位点。芯片位点的更新换代一方面可以提高芯片的使用效率,获得更多可用的基因组信息,也可以按照实际育种的需要对芯片位点进行调整,以提升选种准确性。
2.1.2鉴定重要经济性状的候选基因
2.2营养与饲料技术
2.2.1建立小型近红外饲料分析仪的分析模型
目前,小型化仪器定型工作已经完成,在玉米和豆粕样品中完成了定型仪器的建模工作。目前利用小型近红外饲料分析仪能够检测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等3项常规饲料指标,可以为蛋鸡养殖企业和中小型饲料企业提供快速分析平台,为实现“先测后吃”提供有力保证。
2.2.2建立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
“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被中国农学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中农(评价)字[2020]第3号);研发的“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经过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认可,被中国农学会遴选为“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该项成果在改善蛋壳强度、蛋清浓稠度、蛋黄营养成分等多项鸡蛋品质方面具有突出效果,为蛋鸡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3疾病防控技术
2.3.1鸡群免疫的科学减负技术
鸡群免疫“科学减负”的本质是遵循机体生理规律、疾病发生规律及抗体消长规律,结合疫病监测数据,合理制定和优化免疫程序,减少疫苗接种次数,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得到应用,并进一步向体系外养殖企业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3.2鸡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综合防控与净化
2.3.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L-T株)的研制
自2009年以来我国nrTWI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养鸡业的重要病毒,现有商品化疫苗对其交叉保护效果不好。因此,针对nrTWI型毒株的新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L-T株)被研制,并通过种毒的鉴定、实验室试制、质量研究等实验室试验以及中间试制,发现该新型疫苗具有安全性好、保护率高的特点。
2.4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2.5蛋品质量控制及加工技术
2.5.1研发了一种提高蛋黄液乳化性的生产技术
蛋黄液对热敏感,超过65℃就容易变性凝固,导致其乳化性能显著下降,极大限制了蛋黄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采用酶改性的方法既提高了蛋黄液的耐热温度,又降低热杀菌温度对蛋黄液乳化性质的不利影响,达到改善蛋黄液乳化性的目的。
2.5.2开发出营养鸡汤制备技术
以淘汰蛋鸡为原料,结合热处理、超细粉碎、微胶囊包埋、生物酶解、美拉德热反应等技术,开发出超微细鸡骨粉、鸡脂末、脱脂鸡肉蛋白粉、浓缩鸡汤调味料。根据老人、儿童、妇女等不同人群对钙、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不同膳食需求,按比例调配出具有一定营养强化和功能特性的健康鸡汤配方,大大增加了淘汰蛋鸡的综合利用率。
2.5.3开发出蛋黄和鸡肉风味食品配料
在传统蛋黄油提取工艺基础上,将乙醇提取法与酶法结合融合进去,提升效率。通过风味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技术分析比较了低胆固醇蛋黄油氧化前后的风味物质成分,发现氧化蛋黄油中的风味物质远多于蛋黄油,丰富了蛋黄产品的香气层次,拓展到多样化个性化蛋品如蛋酥、蛋黄酱、蛋黄曲奇等产品的开发利用和技术改良。
2.5.4开发了天然抑菌剂溶菌酶等复配抑菌剂
利用在蛋清中提取的溶菌酶,与干腌香肠常用配料之一的白酒组成复配剂,用于干腌香肠中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的控制以及香肠品质的改善。
2.5.5研究了3种抗生素在蛋鸡后备期给药对产蛋前期鸡蛋抗生素残留的影响
育成期103日龄给药,在蛋鸡130日龄所产鸡蛋中仍可检测到氟苯尼考药物残留,在150日龄蛋鸡所产鸡蛋中仍可检测到恩诺沙星和多西环素药物残留,提示后备期在70日龄后要停止投喂抗生素。
32020年我国蛋鸡产业存在问题
3.1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产业发展影响大
3.2蛋鸡补栏、扩栏不理性,蛋价波动难免造成经济损失
据研究,鸡蛋市场价格波动周期约为3~4年,这使得蛋鸡养殖每年产生不同的盈利空间。盈利空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驱动养殖主体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调整生产,不断适应鸡蛋市场价格变化。2016年8月以来,蛋鸡养殖持续盈利;除了2017年盈利空间较小外,2016、2018、2019年蛋鸡养殖均有大幅盈利,尤其是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蛋价全年维持高位,养殖盈利空间大幅增加。在此行情利好情况下,广大从业人员养殖热情高涨,不断补栏扩产,一步一步推高蛋鸡行业整体产能,造成2020年产能严重过剩局面,进而蛋价持续下滑,维持低位运行,全年蛋鸡养殖亏损。
3.3无抗养殖任重而道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大势已定,但养殖环节抗生素使用总量在“饲料禁抗”的初期可能不会减少,养殖成本会有所增加。据了解,中小型养殖场缺乏成熟的替抗解决方案,再加上养殖场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够理想,动物疫病发生率仍较高,不得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部分养殖场治疗用药还有一定幅度增长。而欧盟在宣布饲料禁抗后的最初3年抗生素使用总量也没有减少。因此,效果好、副作用低、性价比高的系统替抗方案是禁抗政策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未来仍有较长的路要走。禁抗减抗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绝非单一路径可以实现。
42021年蛋鸡产业发展趋势
4.1蛋鸡存栏逐步调减,鸡蛋供应稳定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跟踪监测,目前祖代蛋鸡种源有保障,能够为商品代蛋鸡养殖提供足够的鸡苗。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从商品代蛋鸡存栏来看,由于2019年1—12月累计补栏同比有所下降,而累计淘汰鸡同比大幅增加,加之鸡蛋价格和淘汰鸡价格维持低位,蛋鸡养殖持续亏损,2020年蛋鸡存栏稳中调减,去产能加快,2021年上半年产能将达到合理水平,从业者将回归理性养殖。随着生猪存栏恢复,鸡蛋替代效应减弱,鸡蛋消费也将有所下降,适度调减蛋鸡存栏仍能满足市场需求。
4.2鸡蛋价格低位运行,养殖盈利空间较小
2020年下半年蛋鸡产能结构调整加快,但4季度产蛋鸡存栏仍维持较高水平,鸡蛋供应充足;随着春节消费拉动,预计鸡蛋价格在2020年春节前出现小幅上涨,春节后蛋价将有所回落。随着生猪存栏逐步恢复到常年水平,鸡蛋和淘汰产蛋鸡消费需求减弱,全年蛋价下行空间较大。通常情况下,2021年上半年蛋价和淘汰鸡价格将维持低位运行;下半年随着中秋、国庆等节日消费带动,蛋价将有所上升,但上涨空间有限,预计全年养殖效益一般,盈利空间有限。
4.3拓展鸡蛋营销渠道,发展线上销售模式
4.4消费重视食品安全,发展健康养殖
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的安全、营养等方面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安全性高、品质优良的食品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对鸡蛋的需求也从满足量的需求提升到满足质的需求。这一趋势要求鸡蛋生产者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重视蛋鸡养殖的生物安全防控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因而需紧绷食品安全这根弦,确保食用蛋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布局、科学的场区规划和标准化建设、规范的检疫措施及落实、投入品的检验与控制、病死畜禽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等,均是关乎蛋鸡养殖生物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蛋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52021年蛋鸡产业发展建议
5.1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蛋鸡从业人员面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总结经验启示;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做好应对预案。一是做好科学选址规划。场址应选择适养区、非基本农田等地方,考虑防疫等生物安全需要,兼顾交通便利,以防突发事件时“进出”两难。二是调整适度规模。要根据周边环境、生产工艺、生物安全、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调整配套的适度规模进行养殖,不可盲目求大,追求一时之快,忽略未来不可控突发事件。三是共建风险分担组织。联合保险、期货、金融等主体,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合作组织,建立联保机制,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养殖风险。
5.2加强预警调控,引导从业人员理性组织生产
针对蛋价频繁波动,生产盲目调整情况,畜牧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生产预警预报体系作用。一要重视生产、价格等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及时组织数据信息上报,避免瞒报、错报、漏报、假报等情况发生。二要迅速开展数据整理分析工作,准确研判某一阶段或时期的市场行情变化、生产消费变化等,把握供需平衡状态。三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扩大宣传受众,让广大从业人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理性组织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工作,为蛋鸡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5.3推广高效安全养殖技术,提升蛋鸡养殖水平
一是推进蛋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改变“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提升蛋鸡养殖规模化。充分利用标准化示范场的作用,借力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标准化进程。二是鼓励蛋鸡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有关蛋鸡养殖设备智能化的研究,促使设施设备的智能化与物联网技术充分融合。鼓励并扶持蛋鸡养殖场(户)采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加强对投入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管理与实时记录。实现鸡蛋产品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养殖生物安全的智慧管理及预警。三是建立完善的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引导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推行无抗养殖,树立防胜于治的理念。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加快重大疫苗研发进度,提升疫苗研发效率,保障蛋鸡产业平稳发展。
5.4探索成熟、有效的替抗措施
本文刊登在《中国畜牧杂志》2021年3期,作者:孙从佼朱宁秦富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