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完整版ThedocumentwaspreparedonJanuary2,2021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
3.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4.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获得量。
5.生物产量:作物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总量。
6.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7.阶段发育:植物从种子发育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的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8.叶片功能期:从叶片定型到衰枯前。
10.小麦出苗期:麦田50%植株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幼苗长出地面2cm的时期。
11.小麦分蘖期:麦田50%植株第一分蘖伸出叶鞘—2cm的时期。
12.小麦拔节期:第一节间离地面—2cm的时期。
13.玉米拔节期:雄穗伸长,基部节间总长度为2—3cm时期。
14.玉米大喇叭口时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雄穗处在四分体期。
叶龄指数为60左右。
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的时期。
15.棒三叶:果穗叶及其上位叶,下位叶统称为棒三叶。
16.玉米穗肥: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并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施用的促进穗大粒多的肥。
17.水稻三性:水稻的生育期内具有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统称。
18.水稻感光性:光照偏短、暗期加长,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快,幼穗分化提早;光照延长,暗期缩短,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的特性称为水稻感光性。
19.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具有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的特性。
20.小秧:3叶期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1>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碳化物不吸收可见光,专门吸收地球辐射它们允许50%的太阳辐射通过,同时拦截地面辐射,降低能量损失,并释放出來,相当于温室的暖化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有效枳温:作物的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3、温度三基点: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4、冻害:指作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现象。
5、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死亡前叶绿索破坏,叶片变黄、枯萎。
6、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出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基本耕作:指人土较深、作川较强烈、能显苦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9、轮作:在同-块III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2、免耕:乂称零耕、立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总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牛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3、杂草:杂草一般是指农m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
14、晒出:乂称烤出或搁出,指水稻分麋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排T水造成轻微水分胁迫的农艺措施。
1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血积占耕地血积的百分比。
16、种肥:种肥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川的肥料。
17、作物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主中对水分故嫩感的时期,一般是营养牛长过渡到生殖牛长的时期。
18、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來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來。
一、绪论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是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3、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或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5、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6.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3、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5、蒸腾系数:指制造每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克数。
(无单位)6、有效分蘖:发生较早的分蘖,能生长发育至抽穗、结实。
7、无效分蘖:发生较迟的分蘖,可能生长逐渐停滞直至死亡。
16、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种植方式:指每一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有空间及形状、行间和株间距离及行向等,实质上是群体的均匀性问题。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的类型的过程。
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多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具有特定的次生根系)。
叶龄:用来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一种形态、指标。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总绿叶面积上土地面积的比率叶片功能期:叶片定型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的时期。
花期:作物全株开第一朵花到结束开花的时期。
根冠比: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或鲜重的比重。
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生殖生长: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相互依赖。
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基础。
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大的时期。
生物产量: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地上植株所有干物质的获得量。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作物的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产品品质: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里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种植的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单作:也叫清种,是在同一块地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也称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
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各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资料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有粳稻分布。
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早稻品种多为籼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
3.西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低海拔为籼稻,高海拔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交错分布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品种以粳稻为主。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黑龙江以南和长城以北,品种为粳稻。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主要种植早熟籼稻。
(一)世界栽培稻种的起源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又名普通栽培稻,非洲栽培稻(Oryzaglaberrima),又名光稃栽培稻,我国栽培稻种起源于我国的热带及亚热带区域。
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一)生育期指种子萌动到新的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期。
(二)生育时期1.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分期(1)幼苗期包括萌动、发芽、三叶等期。
(2)分蘖期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蘖期)以及决定穗数关键时期的有效分蘖终止期。
(3)穗分化期(长穗期)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鞘膨鼓时的孕穗期。
(4)结实期(成熟期)包括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从发育角度分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从器官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生殖生长期。
从生理角度分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结实期。
营养生长期的主要标志是分蘖,生殖生长期的主要标志是穗分化。
二、稻的生育类型即重叠型、衔接型、分离型。
基本营养生长性和感温性、感光性合称为水稻的“三性”。
水稻南种北引,由于生育期延长,为能安全齐穗,以引用早熟品种为宜;北稻南移,营养生长缩短,提早成熟,为获高产,宜引用较迟熟品种。
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
小麦1.小麦的叶片按叶片的发生时期,着生部位及其与其他器官生长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哪三组?1.近根叶组包括着生在分蘖节上的所有叶片(以后发生的叶片均着生于伸长的茎节上,称为茎生叶),11叶品种为1/0-7/0叶,13叶品种为1/0-9/0叶。
主要功能:越冬以前为麦苗冬前分蘖和发根提供养分,并为麦苗越冬和返青生长奠定物质基础。
越冬期间为麦苗越冬消耗提供营养。
返青期则为麦苗发生春生分蘖与根系提供养分,并为拔节奠定基础。
2.中层叶组植株伸长节间最下面的三片包茎叶。
11叶品种7/0-9/0叶,13叶品种9/0-11/0叶。
主要功能:拔节前主要供返青后分蘖,发根和分化小穗原基所需营养;拔节后供根系生长,植株基部第一、二节间伸长、长粗、充实和分化小花原基之用。
物质分配关系:11叶品种,7/0-8/0供一节的伸长、长粗和充实,8/0和9/0叶供二节间伸长、长粗和充实。
如7/0、8/0、9/0三叶叶面积过大,势必引起基部两个节间的过长。
植株重心上抬,易倒伏。
应适当控制中层叶的叶面积。
3.上层叶组主茎最上三片包茎叶,即剑叶、倒二、倒三叶。
主要功能:抽穗前小花分化,中上部节间伸长、长粗、充实。
抽穗后子粒灌浆。
在孕穗期剪叶,小麦植株最后三片功能叶对每穗结实粒数影响:倒二叶〉剑叶〉倒三叶。
粒重和产量:剑叶〉倒二叶〉倒三叶。
可见,适当扩大剑叶、倒二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其功能期对保花增粒、增粒重的效果显著。
当然,上述叶片功能分组并非截然,不同叶位功能作用是递变的。
如主茎出叶11叶片的品种,7/0、9/0叶为两相邻叶组的递变叶。
当上层叶出现以后,原来的叶层叶并未枯死,其功能作用只是输向地下部根系和维持本身呼吸消耗,同时也为抽穗以后籽粒灌浆进行物质贮存(叶鞘与茎杆)。
这些贮存物质占籽粒灌浆物质5-10%左右,尤低N下作用更大。
2.小麦根系的特点是什么?答:初生根:生于胚上,一般3~5条,种子越大的初生根越多;根细,坚韧,上下直径较一致,扎根较集中,一般垂直向下生长;发根较早,出苗到拔节是初生根发挥作用的主要时期。
作物栽培学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的增加而呈直线增加,超过一定光强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后,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而增加,呈现光饱和现象。
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2.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3.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应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4.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或农户)的作物种植的种类、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5.生殖生长:生殖体(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6.种子:作物生产上的“种子”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①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③进行无性繁殖的根茎。
7.叶面积指数:LAI,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8.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它表示作物利用水生产干物质的效率。
9.生育时期:是指作物一生中植株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0.生育期:作物栽培实践中,把作物种子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及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生育期。
对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薯类、麻类,其生育期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天数。
对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从播种到全田收获完毕)。
棉花的生育期是指播种出苗到开始吐絮。
全生育期是指从作物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
11.光补偿点:照光后,作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并随光合强度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叶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表现光合速率等于零,这时的光合强度称为光补偿点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由小到大、或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10、水稻湿润育秧中,为什么强调培育壮秧?壮秧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有哪些?答:壮秧的意义:南方稻区,特别是双季稻,水稻秧田期常占全生育期的1/4~l/3、营养生长期的1/2。
所以,秧苗素质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故有“秧好一半稻”的农谚。
壮秧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穗大粒多,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容易实现高产。
(2分)壮秧的形态特征:从壮秧的个体形态看,要求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
植株矮健;从壮秧的群体看,要求较高的成秧率80%以上)与整齐度(脚秧率低于10%)。
(1分)壮秧的生理特征:壮秧的光合能力强,特别是叶鞘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壮秧的碳氮比(C/N)适中,中苗7~9,大苗11~14(小苗一般含氮相对较多,不用此作指标);束缚水含量应占鲜重的30%以上。
(1分)14、试述水稻返青分蘖期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要点?答:生育特点: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此期以营养器官生长为中心,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大穗、多穗和最后丰产奠定基础的时期。
栽培上应运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缩短返青期,促进分蘖早发、发足,争多穗,控制无效分蘖,培育壮蘖、大穗。
5~7d长1片叶,分蘖盛期主茎绿叶数应有5~6片。
移栽后7~10d有新蘖出现,20d左右达到分蘖盛期,总茎数接近预定的穗数,30~40d达最高分蘖期。
分蘖期的苗情指标要求是返青早,出叶快,分蘖早,叶色绿,透光好。
(5分)7、试述源、流、库的关系及其生产上的意义?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实际上,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3分)一般说来,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
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1、作物产量(yield)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2、生物产量(biologicalyield)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干物质的总重量。
3、经济产量(economic)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一般所指的产量是经济产量。
4、收获指数(harvestindex)也称经济系数,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5、源(source)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物的供应。
6、库(sink)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7、作物群体(croppopulation)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包括单作群体和复合群体两大类。
8、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①存在制约关系,因此要获得高产,必须使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在一个最佳的组合。
②相互补偿作用,即后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前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9、源、库、流三者的关系:①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充足可以促进库的发展,库大又能提高源的能力;②库和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10、流的主要器官: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同化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的薄壁组织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
11、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①在地上部分的植株是争取光合营养;②地下部分的根系争取水和矿质营养。
12、自动调节(selfadjustment)是通过个体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的反应而发生的,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性、传递和反应。
13、作物的群体结构(populationstructure):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14、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①株型(planttype):植物体在空间的存在样式适当密植、不倒伏、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高②种植密度(plantingdensity)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成线性提高,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一、作物生产概况1.中国及世界耕地面积。
2.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3.山西省粮食作物。
4.山西省经济作物。
二、作物起源及分类1.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水稻、大豆、谷子、荞麦、大麦等共136种)。
2.起源于新大陆的作物。
3.作物的分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三、作物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营养体向生殖体的过渡)。
2.种子及其萌发.(1)种子的概念(种子、果实、无性繁殖的根茎叶等)。
(2)种子休眠。
(3)种子萌发过程(吸胀、萌动、发芽)。
(4)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
(5)种子出土类型(子叶出土、子叶不出土、半出土)。
3.根和根系生长.(1)单子叶作物的根系(须根系,含种子根、节根、气生根)。
(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直根系,主根与侧根)。
(3)根生长的几种趋性(向水性、趋肥性、向氧性)。
4.叶的生长.(1)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光、水、矿质营养)。
(2)叶面积指数(LAI)。
5.花.(1)花序(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总状花序)。
(2)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四、生育时期、生育期1.生育期的概念。
2.生育时期的概念。
五、作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
(1)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2)光周期反应对花原基起诱导作用的因素。
(3)长日照作物。
(4)短日照作物。
(5)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从南向北、从北向南引种后,生育期和开花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3.作物与温度。
(1)温度三基点。
(2)耐寒作物、喜温作物。
3)冷害、霜冻、高温的危害。
4.作物需水临界期。
5.作物与空气。
(1)一年内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2)一天内作物群体内CO2浓度的变化。
六、作物产量及其形成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2.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豆类、棉花、薯类)。
七、作物的品质1.品质的概念。
2.环境对品质的影响。
穗下节间最长,地面上第一节最短,穗下节越长,产量越高。
17、在孕穗期发生到伏,曲折部位为第二节。
18、乳熟、蜡熟期倒伏,曲折部位为第四节,蜡熟期以后倒伏则失去曲折能力。
19、从叶片定型到衰老枯黄称为叶片的功能期。
20、在分蘖死亡过程中,外部首先到同伸叶迟迟不出,即心叶不出,甚至顶叶已经展开,心叶仍未长出,形成喇叭口壮的空心蘖。
21、小麦分蘖的蘖位越低,成穗;率越高。
22、上部叶片主要指旗叶和旗下叶,冬小麦是指顶部三片叶,春小麦顶部两片叶。
23、单棱期是分化麦穗的穗轴或分枝小麦的主穗轴。
24、二棱期是小穗原基形成期。
25、凡有利于延长拔节和光照阶段通过的条件,均可延迟顶端小穗的形成。
26、退化小穗发生在穗的两端,而穗基部小穗的退化程度及退化一般可能性远大于上部小穗。
27、一小穗中退化小花发生在上位,越居上位,退化的粒度和可能性越大。
28、不论穗子发育好坏,在一穗上始终保持一定比率,绝无全部小花结实的现象存在。
29、小花退化的集中点是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分体分化期。
30、单棱期至小花分化期是争取小穗数的关键时期。
31、受精后10—15天左右,到“多半仁”阶段,子粒已具有发芽能力。
32、在灌浆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分配也以中部小穗为最多。
33、“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蜡熟期前为灌浆阶段。
34、抽穗后,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光合物质,前者所占比重不到1/3,后者约占2/3。
35、每亩蘖数指每亩主茎和分蘖的总数,从分蘖发生以后到抽穗以前,通常都用它来反映群体的大小。
37、群体的分布,主要是指叶层分布或叶层结构。
38、叶面积系数随植株生长而逐步加大,通常在孕穗期左右达到最大值。
39、小麦拔节到孕穗是吸氮的高峰期。
40、孕穗肥是在旗叶开始出现时早施,用于防止小穗小花退化。
41、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是拔节到孕穗(即孕穗期)。
42、小麦需肥最多的时期是拔节到抽穗。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科学.2.作物: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
3.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4.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获得量。
5.生物产量:作物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总量。
7.阶段发育:植物从种子发育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的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8.叶片功能期:从叶片定型到衰枯前。
10.小麦出苗期:麦田50%植株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幼苗长出地面2cm的时期。
11.小麦分蘖期:麦田50%植株第一分蘖伸出叶鞘1。
5—2cm的时期。
12.小麦拔节期:第一节间离地面1。
5-2cm的时期。
13.玉米拔节期:雄穗伸长,基部节间总长度为2-3cm时期。
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的时期.15.棒三叶:果穗叶及其上位叶,下位叶统称为棒三叶.16.玉米穗肥: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并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施用的促进穗大粒多的肥.17.水稻三性:水稻的生育期内具有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统称.18.水稻感光性:光照偏短、暗期加长,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快,幼穗分化提早;光照延长,暗期缩短,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的特性称为水稻感光性。
20.小秧:3叶期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1.中秧:3.0-3。
5叶龄内移栽的水稻秧苗。
22.大秧:4。
5-6。
5叶领移栽的水稻秧苗。
(二)、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
(四)、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特用等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田菁等4、药用作物人参天麻黄莲1、作物栽培学定义: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公益性学科,但对作物生产影响巨大,如水稻生产中,种子占40%,栽培占60%3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法生物观察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究法、生长分析法5、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3)生长的规律性。
(4)生产的连续性。
(5)系统的复杂性。
2、发展趋势:◆省工、省力、节本高效型栽培技术◆适宜于适度规模经营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有机结合◆作物化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
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18#423一.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2、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的标准,以便根据作物形态特征的变化,具体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3、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感温和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5、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6、作物产量: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7、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作用与生物的各种外界环境的总和。
8、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9、作物栽培学10、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11、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12、潜在生产力: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达到充分发挥时所能得到的产量。
1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14、冻害: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一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现象。
15、冷害:作物遇到零度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16、抗寒性锻炼: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低温训化。
17、作物营养临街期:作物一生中常有一个对养分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很迫切的时期。
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
此时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往往也最好。
19、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20、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构成及配置的总称。
21、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22、连作:在同一田块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同一种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3、复种: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4、单作:也称为清种,指在同一田块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25、混作: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种植的种植方式。
26、间作: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7、套作:是在前季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9、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天才恢复正常生长,称为返青期。
30、离乳期:第三完全叶抽出时胚乳的养分基本耗尽,此时秧苗抗寒力下降,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弱,此时期即为离乳期。
31、超重期:第三叶长到近1/2时,秧苗加剩余谷粒总干重。
32、感光性:指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33、感温性:指水稻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34、幼苗期:蔗芽萌发出土后,逐渐长出真叶,成为幼小植株的过程。
35、分蘖期:甘蔗幼苗基部的芽在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新的植株的过程。
36、生长带:是甘蔗节与节间分界处的一条窄带。
37、宿根甘蔗:是指甘蔗的地上部分砍收后,由蔗桩上的芽萌发而成的新蔗株。
38、花粒期:是指从抽穗到结实的时期,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籽粒建成的阶段。
39、玉米大喇叭口: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在上部展开的叶片和尚未展开的叶间可以摸到富有弹性的小穗的时期。
40、小麦二棱期:在幼穗中部,苞叶原基腋部出现二次突起,这就是小穗原基,它苞叶原基构成明显的二棱状,故称二棱期。
13、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1)源限制型(2)库限制型(3)源库互作型14、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为温周期。
15、积温可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作物不同发育时期中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叫生物学最低温度,在某一发育时期中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
活动积温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叫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是作物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是有效温度的总和。
16、中国和印度是水稻生产大国,印度面积最大,产量中国最大,占世界31%。
17、栽培稻(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稻属吧,起源于普通野生稻):普通栽培稻(占栽培稻面积的99%)、非洲栽培稻18、云南水稻常年播种面积10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产量为47%。
19、我国的野生稻种类: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20、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21、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22、干长根,湿长芽,籼稻的吸水速度比粳稻快23、水稻适宜吸水量为本身风干重的25%—40%,发芽的最低温度粳稻为10摄氏度、籼稻为12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8~36摄氏度,最高温度为40摄氏度。
24、根系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水稻是须根系,由种子跟和不定根组成。
25、水稻茎由节和节间组成,主茎出叶和分蘖存在同伸规则,即n对n-3的同伸关系。
基部节间伸长1~2cm时称为拔节期。
在分蘖期,每长一片叶需5~6天。
插秧深度:3~3.5cm,即1寸左右。
全田从抽穗倒齐穗约需10~14天。
水稻花粉寿命很短,3min降低一半,5min大部分死亡。
26、米粒的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完熟期27、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
28、几个关键的叶龄期:(1)分蘖始期的叶龄期:均为第4叶期(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主茎总叶龄数减去伸长节间数的叶龄期(3)拔节始期的叶龄期:伸长节间数减2的倒数叶龄期(4)倒2叶抽出期:穗分化处于颖花分化期,是大穗形成的重要时期29、营养生长期的主要标志是分蘖,生殖生长期的主要标志是穗分化30、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幼苗期、秧田分蘖期、分蘖期、幼苗发育期、开花结实期31、水稻叶的发育分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叶原基形成突起、叶组织分化、叶片伸长、叶鞘生长32、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与退化颖花数决定,对颖花退化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减数分裂期。
33、稻种有种子根、胚轴根和不定根,“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要命”34、水稻秧苗的类型:小苗、中苗、大苗、多蘖壮苗35、水稻种子处理与崔苗:(1)高温破胸(2)适温齐根芽(3)摊晒炼芽(4)浸种和消毒36、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通气37、马铃薯的茎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块茎38、马铃薯地下茎有背光性和向地性入土不深,块茎是一缩短而变态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块茎形状大致分为:圆形、长筒形、椭圆形39、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聚伞形花序,花柄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