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等新的媒介形式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方式。大众对信息和知识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不断增长,短视频知识风尚正在不断深化。正如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昌凤指出,短视频扩大了大众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让知识传播变得生活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同样认为,短视频以一种“直给”的视觉文化方式来传播知识,可能激发更多更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击穿传播壁垒,让专业知识触达更多受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匡廷云曾表示,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主流,科普和科学传播应该顺势而流,尽快融入到这样的传播方式中去。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围绕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科普传播方式,丰富科普传播内容,对促进科普事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习惯与文字打交道的文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对知识的传播媒介从文字转向短视频的态度是开放和包容的。“网络新媒体出现后,我个人始终是一个参与者和陪伴者,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玩,体验他们喜欢的事物,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许纪霖表示。
严肃文学在短视频里也能找到自己的读者。知名作家止庵也在抖音上开设账号,把自己多年阅读沉淀为一条又一条视频,向观众讲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毛姆、老舍、张爱玲、川端康成……对于文字和短视频的差异,止庵认为“形式不太重要”,用文字去讨论文学和用短视频去传播文学,形式的确不同,但没有绝对的优劣。
读书类短视频升温,兴趣驱动下的图书“种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发布的《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曾指出,短视频时代,通过将知识传播即时化、知识呈现人格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通俗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也给知识生产本身带来变化。短视频让知识回归本源,重新以口语化、生活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和传播,使大众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知识生产和传播中来。
读书类短视频扩大了知识受众,同时带动了图书消费。据《2022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电商将2.5亿单图书送到读者身边,其中人气最高的图书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仅东方甄选的“知识带货”,便带动该书销售数十万册。而出版机构也越来越将经营重心转移到短视频平台,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入驻抖音,2021年开始自播带货,2022年形成稳定的抖音矩阵。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起步阶段就实现了平均三小时直播带货万余元,短视频单条收获10万赞,还策划出11.1亿次点击量的超级抖音话题,引爆百万册图书销量。
短内容也需深加工,短视频助推读者多维思考
有人担心,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和娱乐属性,会限制人们的知识获取程度,仅停留在“泛”和“浅”的层面。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钱翰认为不然。他表示:“短视频的文艺空间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搞笑的、通俗的,也有大量知识类的。有些观众不愿意阅读大段文字,而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观众‘看’的欲望,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内容。”相比文字,短视频丰富、直观的视听效果,更加方便受众对内容的理解。
知识类视频的创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读书类视频更是时长虽短,但内容不浅。因为把文字转化为视频的过程,往往需要对原有知识和内容进行“增厚”。例如名为“1379号观察员”的抖音创作者对《百年孤独》的一系列拆解视频就广受网友好评。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本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著作是“难啃的硬骨头”:错综庞杂的故事线里夹杂着巨大的文化差异,陌生的拉美历史,以及大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典故,却被“1379号观察员”用动画连续剧的形式给讲了出来。
这类对经典著作进行二次创作的视频,显然不是部分人观念中的“浅阅读”,而是根植于深厚的知识内容之上。为了把长达26万字的长篇著作转化为动画连续剧,“1379号观察员”查阅参考了大量书籍,如《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没有人写信给上校》等,以及大量外文资料,还有超过50G的纪录片,撰写了超过8万字的文案,最终形成长达3.6小时的系列视频。创作者本人表示希望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搭一把“阅读的梯子”,让大众拾起散落在不同地域璀璨的文学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