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情况,为知识普惠带来更多的可能。
促成这些可能的,既是互联网平台,也是无数内容创作者。
“律师给未婚女孩的九大建议”“七夕发的红包分手后能要回来吗”“生活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这是执业11年的律师杨朝阳在短视频平台上日常更新的内容主题。
律师和网红,在杨朝阳身上,这两个身份非但不冲突,还糅合在了一块——就跟罗翔一样,杨朝阳是个“普法博主”。他做的很多普法内容,切实帮到了不少急需被普法的人,提升了许多网民的法律素养。
在短视频平台上,像杨朝阳这样的泛知识类短视频创作者,还有很多。根据去年5月的那份《快手知识社交生态报告》,早在2019年底,快手知识内容创作者总量已超过54万。《2021快手内容生态半年报》显示,平台60秒以上品类视频数增长Top5分别为:法律、科学、财经、资讯、历史。
在短视频加持下,这些知识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样,实现了更好的共享和普惠。
知识既需要普及也需要惠及
知识普惠,方能引导民众拓宽认知地图,增加知识储备,厚植学习型社会氛围,也能减少群际壁垒,提升知识效用,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这里面,知识供应端的丰富也很重要。没有足够的知识供给,就谈不上“普及”。而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生产传播逻辑、由专业内容生产者制作的模块化视频,会激励很多有技能有专业知识的用户参与到知识生产中来,从源头增加优质内容供给。
就拿快手来说,这个夏天,探月院士欧阳自远、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韩秀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等知名学者都成为了快手新知播的嘉宾。这背后的趋势很明显:学者破圈,知识出圈,越来越多的学者名人,正拥抱新的表达载体与方式。
从知识供应的多元化,到受众群的拓展;从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善,到传播路径的优化……短视频都为知识普及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办录屏直播网校、推订阅专栏、卖讲座课程……这些年来,知识付费模式一度兴起。但这很难满足大众知识不限量、低成本供应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塔基人群,受限于物质条件与地域因素等,知识获取难度更高。而短视频上的知识传播来得无疑更贴心:短视频内容呈现更直观、鲜活,理解壁垒更少;篇幅更轻量化,不会造成知识过载;获取成本更低,也让人们更容易的去触及到更多更高质量的思想成果。
这些专家学者本质上也一样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带货”,只不过,带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知识干货。
通过信息流、短视频、直播这些不断涌现的创新互动形式,过往那些只存在于象牙塔里的知识也终于下沉到了更远的远方。
知识类内容还需要升级
泛知识类视频受到追捧,带动了民众知识素养的提升,也推动了平台内容品质的提升:在套路化的“娱乐向”内容已催生出审美疲劳的情况下,知识类内容作为“清流”,会拉高平台的内容质地。
但也得看到,知识类内容成为“新流量担当”后,也遭遇了某些瓶颈:比如,内容同质化严重、知识用户涨粉难及变现难等。
在此背景下,知识类视频竞争也到了2.0阶段。在此阶段,平台在产品设计、运营机制、用户体验上需要再优化,内容上的升级更是不可或缺——随着大众对知识视频的硬核、纯粹、干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类内容必须愈发高质量与精细化。
优质短视频平台也在这方面加码发力。还是以快手为例,推出新知播,和各大机构、媒体合作做互联网平台上做科普,其实都是着眼于在知识类内容的深度与厚度上做加法。
而快手首次尝试IP类的自制综艺节目《新知懂事会》,更是在自有生态内发力知识的一种新探索,是对知识内容生态的一次针对性升级:这档节目每期都会邀请脱口秀演员和知识大咖,用辩论+脱口秀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带动更多的知识大咖被大众所知、既让内容质量有了保证,也能让平台内容生态进一步结构化。
以深度化内容生产补上碎片化内容形态的短板,也能扩充知识普惠的内涵,让知识类内容的梯度层次更加丰富。
让知识普惠大众,让内容更有价值,彰显的是流量向善的价值取向。这是泛知识学习平台的自觉,也是普惠性文化社区的担当。
可以说,眼下短视频正绘制“知识普惠”的图景:在普惠性传播与浸润式传递中,人们随时随地汲取知识的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知识也改变着越来越多人的命运,最终知识红利的裨益性与价值性得到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