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展示利用玉米芯种植菌菇的农技。
短视频适合展示乡土优势
王静出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家里主要以务农为生。2013年,大专毕业并且在大城市工作了的王静因为思念家乡,决定回家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路。
偶然的一次契机,当地政府举办了介绍抖音平台的培训班,喜欢学习新鲜事物的王静去参加了以后,意识到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用比较低的成本展示出她身在乡土的优势,或许能带动自家甚至周边村子的农产品被大众认识。于是王静开始学着写脚本剪视频,遇到身边有意思的内容素材都发到抖音上去。
把农技知识“零售”出去
王静这时才发现,在秸秆、稻草上种植菌菇的技术在自己眼里不算稀罕事,但很多个体农户受限于信息传播渠道,都是第一次从她这里听说。而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菌种公司,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主要服务“大户”,不会特地去培训个体小农户,也不会去卖几包几十包菌种的“小生意”。
在直播互动中,王静感受到了很多小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渴望,决定利用自己懂技术的优势,通过清晰直白又低成本的短视频把菌菇种植技术“零售”给无法批量购买菌种的农民。
王静重新梳理了技术,拍摄了一系列介绍食用菌和茯苓等作物的短视频。又联系菌种公司订购小包装的菌种。“一开始我们只敢定5000包,很多公司还觉得单子太小不愿意接,没想到两场直播就卖完了,现在每个月光菌包的销售量就在3万包左右。”王静回忆道。
让最基层的农民也能学会技术
在王静看来,自己最大的优势并非对技术的熟练,而是她的经历让她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思考和讲解。
“我开始做菌菇技术讲解的时候,因为我自己种过地,做过农产品的销售,所以我知道农民最‘怕’什么。我也一直调整内容,还请主播每天直播10个小时解答问题,尽量让最基层最没有基础的农民也能学会菌菇的种植技术。”王静说。
王静把来学习农技购买菌包的农民分为三类:对于利用闲置土地小规模种植食用菌,来补贴收入的,王静会讲解如何寻找销售渠道,判断价格时点等销售技巧;很多小规模种植后收益不错,想投资扩大规模的,王静会细问当地的具体气候、土壤等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大规模种植,有了收成后还会帮忙对接收购商;而一些打算承包山头大规模投入,或者种植天麻等技术难度较高的作物的,王静会尽量去实地考察环境、人力成本等,手把手培训种植技术。
“因为农民攒钱真的太难了,下定决心要投资的话要再谨慎再科学一点,像海拔不到一千米不能种魔芋,不能就是不能,不能让农民往坑里跳。”王静说。
据王静介绍,从她这里购买过菌包的有八万余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小农户。“很多人真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普通话不好也不会打字,没有办法出去打工。他们能看懂我的短视频,然后托邻居年轻人找到我,我自己的父亲也年纪大了耳朵听不清讲不清话,我就像对家里长辈一样尽量耐心细心一点,帮他们尽量提高出菇率,多获得一点生计收入。”
据王静估算,销量最高的平菇菌种,每亩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周期的零售产值可以达到5万到8万元,能比较显著地帮助农民补充收入。王静自己也组建起了一只二十余人的团队,主要由家乡当地照顾老人的“娘子军”组成,每人每年也获得了两万余元的额外收入,王静“帮大家多赚点钱”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缪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