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全景教室里,一场特别的新式课堂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期待中展开。老师通过创新授课形式、丰富课程内容等方式带领着同学们感受不一样的乡村,体悟最真切的田野。
颠覆传统课堂形式,对话乡村三农主播
《乡村传播学研究》课程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老师旷宗仁、侯玉峰等老师联合开授的研究生课程,关于“乡村”的课堂是深扎祖国大地的,也是思想在云端徜徉与碰撞的场所。在课堂的前期规划上,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本科生团队积极参与进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切入课堂教学,最大程度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中国农业大学官方视频号同步直播课堂。
远程连线三农主播进行交流。
扎根祖国大地,将理论洒向实践
坚定的步伐从没有停止。侯玉峰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提到:“坚持嵌入型业态,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多年的田野实践中,侯玉峰也是一直秉持着这种理论信念,坚持国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三农的发展方向,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着乡村振兴新理念,不断引导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侯玉峰强调,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意识与行动的结合,而帮助农民建立主体性意识,需要更多内部的传播。这无疑对传播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云南乡村振兴实践点的设立与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而乡村也是理论传播和实践的场域。这些实践点使得理论的输出成为一种可能。虽然村庄的经验不能完全复制,但这些实践点的存在对于整个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来说,起到了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发挥青年力量,同赴田野共建乡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产品上行仍然是乡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农民日报记者强调这绝不是仅仅依靠新媒体传播就能实现的。抖音数字学堂工作人员在交流中提到了“智”,这里的“智”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智能,更是指脑力层面的智慧。这无一不指向了当代青年。作为青年人,应当要了解当代中国的乡村状况,对乡土与乡村保持基本的敏感度,致力于让乡村“美起来、活起来”,在成长为“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一员上下功夫,肩负起作为青年人的责任。
老师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表达了对其深厚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清澈、纯粹和热忱,在受到感召后走向“实践理想”的田野,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信念,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三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