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摘要(2022)

【裁判要旨】判断一项涉及商业方法的解决方案是否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方案,应当整体考虑权利要求限定的全部内容,从方案所解决的是否是技术问题、方案是否通过实现特定技术效果来解决问题、方案中手段的集合是依靠自然规律还是人为设定的规则获得足以解决问题的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估。

2.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新增专利申请文件隐含公开内容的修改超范围判断

【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440号

3.缺少必要技术特征的判断

【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987号

【裁判要旨】判断独立权利要求是否缺少必要技术特征,需要结合说明书中记载的发明目的等内容,基于对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得出结论。只有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对独立权利要求进行合理解释后,仍认为其不能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时,才能认定独立权利要求缺少必要技术特征。

4.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

【案号】(2019)最高法知行终235号

【裁判要旨】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的核心考虑因素是,该现有技术与发明创造是否针对相同或者近似的技术问题、拥有相同或者近似的技术目标;优选考虑因素是,该现有技术与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否足够接近。关于技术方案是否接近的判断,一般可以考虑发明构思、技术手段等因素。其中技术手段的近似度可以主要考虑现有技术公开技术特征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特定现有技术方案是否具有获得发明创造的合理成功预期,通常并非确定本专利最接近现有技术的要件因素或者优选因素。

5.“合理的成功预期”在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考量

【裁判要旨】“合理的成功预期”可以作为判断发明创造是否显而易见时的考虑因素。综合考虑专利申请日的现有技术状况、技术演进特点、创新模式及条件、平均创新成本、整体创新成功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尝试从最接近现有技术出发并合理预期能够获得专利技术方案的,可以认定该专利技术方案不具备创造性。“合理的成功预期”仅要求达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有“尝试的必要”的程度,不需要具有“成功的确定性”或者“成功的高度盖然性”。

6.发明构思差异对改进动机及技术启示的影响

【案号】(2022)最高法知行终316号

【裁判要旨】在采用“三步法”判断发明创造是否具备创造性的过程中,判断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会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产生改进动机以及是否有将作为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结合的技术启示时,如果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之间在发明构思上存在明显差异,则通常可以认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有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得到本发明的动机;如果作为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在发明构思上存在明显差异,则通常可以认定现有技术不存在将上述对比文件结合以得到本发明的技术启示。

7.新颖性宽限期的适用

【案号】(2020)最高法知行终588号

【裁判要旨】专利法关于新颖性宽限期中的“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规定,核心在于他人违背申请人意愿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具体判断时,可以综合考虑申请人的主观意思和客观行为,即申请人主观上是否愿意公开或者是否放任公开行为的发生,客观上是否采取了一定保密措施使其发明创造不易被公众所知晓。他人违反明示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根据社会观念、商业习惯所应承担的默示保密义务,擅自公开发明创造内容的,构成违背申请人意愿,属于“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

8.具有一定缺陷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实用性

【案号】(2022)最高法知行终68号

【裁判要旨】实用性要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但不要求其毫无缺陷;只要存在的缺陷没有严重到使有关技术方案无法实施或者无法实现其发明目的的程度,就不能仅以此为由否认该技术方案具备实用性。

9.零部件外观设计一般消费者的判断

【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464号

10.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设计对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11.专利权期限届满通知的可诉性

【案号】(2022)最高法知行终54号

【裁判要旨】国家知识产权局基于专利权已因权利期限届满而终止的既定法律事实作出的专利权终止通知,并未对专利权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也未实际产生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效果,一般属于不可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12.许诺销售行为的认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451号

【裁判要旨】被诉侵权人销售产品的意思表示内容明确、具体时,即可以认定其存在专利法所规定的许诺销售行为;该意思表示缺少有关价格、供货量以及产品批号等可能影响合同成立的内容,并不影响对许诺销售行为的认定。

13.针对不确定第三人的许诺销售行为不属于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例外

【裁判要旨】专利法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的侵权例外仅适用于为了获得仿制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而实施专利的行为人以及为前述行为人获得行政审批而实施专利的行为人。后一主体以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例外为由提出抗辩时,应当以前一主体的实际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后一主体针对不确定的第三人而非实际存在且已与其建立特定交易联系的前一主体许诺销售专利产品的,不具备适用药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侵权例外的前提和条件。

二、专利民事案件

14.说明书中技术用语特别界定和具体实施方式的区分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580号

15.权利要求解释中外部证据使用规则

【裁判要旨】说明书对于权利要求中的技术术语没有作出特别界定的,应当首先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该技术术语的通常理解,而非直接按照日常生活中的通常含义进行解释。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技术术语的通常理解,可以结合有关技术词典、技术手册、工具书、教科书、国家或者行业技术标准等公知常识性证据,并可优选与涉案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相近程度更高的证据予以确定。

16.主题名称对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定作用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469号

【裁判要旨】专利主题名称本身构成或隐含了具体技术特征,或者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所在的,其对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具有实质限定作用。

17.背景技术、发明目的在等同侵权判断中的考量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860号

【裁判要旨】如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整阅读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后认为,涉案专利的发明目的之一是克服某项背景技术的技术缺陷,且其系以摒弃该背景技术方案的方式来克服该技术缺陷,则不应再通过认定等同侵权将含有该技术缺陷的技术方案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

18.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衔接保护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738号

19.被诉侵权产品制造者的认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784、1840号

【裁判要旨】侵害专利权纠纷中,被诉侵权产品上标识有真实且指向明确的经营主体信息(企业名称、企业地址、销售热线、注册商标等),被诉侵权人不能提交足以推翻的相反证据的,可以认定该标识指向的经营主体构成被诉侵权产品的制造者。

20.涉及多物理实体的多主体实施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817号

【裁判要旨】专利侵权判定中所谓的“全面覆盖原则”,是指同一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应当覆盖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而不必然要求同一主体的行为覆盖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对于需借助多个物理实体才能完成的通信领域的多主体实施的方法专利而言,不应因为任何一方制造者未完整实施专利技术方案而使其都得以免除侵权责任。关于制造者是否实施了侵权行为的认定,仍然应当判断该制造者是否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将专利方法的实质内容固化在被诉侵权产品中,且该行为或者行为结果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被全面覆盖起到不可替代的实质性作用。

21.专利默示许可的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39号

【裁判要旨】专利权人主动向被诉侵权人提供并意图使其实施专利技术方案,但未披露其专利权,直至被诉侵权人实施完毕方才请求侵权救济,被诉侵权人主张其已获得专利权人默示许可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22.现有技术抗辩基础事实的合法性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568号

【裁判要旨】任何人不得从违法行为中获益。被诉侵权人或者其授意的第三人违反明示或者默示的保密义务公开专利技术方案,被诉侵权人依据该非法公开的事实状态主张现有技术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434号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138号

【裁判要旨】被诉侵权产品无生产厂厂名、厂址、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标识,可以作为认定销售商未尽合理注意义务的重要考量因素。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118号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593号

27.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件中的禁令救济

【裁判要旨】在标准必要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判断是否判令停止侵害时,除考虑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外,还可以考虑涉案专利的性质、当事人的过错、涉案专利权的权利状态和判令附条件停止侵害的必要性,以及专利权人的利益保障方式等因素。当涉案专利在性质上属于实施强制性标准所无法避开的必要专利时,判令被诉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应当更为审慎,更应重点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失衡、损害赔偿是否能够充分弥补专利权人损失、停止侵害是否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在标准必要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停止侵害判决附加条件。如,在判令标准必要专利实施者停止侵害的同时,可以给予其修改技术方案的合理宽限期,或者可以明确其停止侵害的义务至其实际支付充分的损害赔偿或符合FRAND原则的许可费时止。

28.侵害零部件产品专利损害赔偿计算基础的选择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589号

29.侵权人对外宣称的经营业绩可以作为计算损害赔偿的依据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066号

【裁判要旨】专利权利人主张以侵权人对外宣传的经营规模作为损害赔偿计算依据,侵权人抗辩该经营规模属于夸大宣传、并非经营实绩,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其实际侵权经营规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该对外宣传的经营规模作为损害赔偿计算依据。

30.侵权和解后再次销售相同侵权产品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871号

【裁判要旨】侵权人与专利权利人就有关销售侵权产品行为的纠纷达成和解后,再次销售相同侵权产品的,可以认定其构成故意侵权且情节严重;专利权利人请求适用惩罚性赔偿,并主张参照在先和解协议约定的赔偿数额作为计算基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31.专利权人在专利无效程序中的支出一般不属于专利侵权案件中的维权合理开支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165号

【裁判要旨】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中,专利权人请求将涉案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中产生的费用列为维权合理开支的,一般不予支持。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406号

33.专利无效后对调解书已履行部分显失公平的认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986号

【裁判要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已经支付的专利许可使用费与许可使用费总额之比,明显高于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前的许可期间与整个许可期限之比,当事人以不予返还明显违反公平原则为由请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34.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非法证据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22号

【裁判要旨】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中,被诉侵权人主张专利权利人构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以违法方式取证的,可以结合专利权利人是否并无其他更为合适的取证途径、证据是否存在可能灭失的紧急情况、证据是否属于专利权救济的关键证据、他人权益因取证行为的受损是否明显小于专利权利人因取证行为的获益等因素综合判断。

35.专利权稳定性存疑时可引导当事人作出未来利益补偿承诺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24号

36.假冒专利行为的侵权定性及损害赔偿法律依据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2380号

37.确认不侵害专利权纠纷的审理范围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696号

【裁判要旨】确认不侵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当要求专利权利人明确其侵权警告所主张的具体权利要求;专利权利人主张多个权利要求的,人民法院原则上应当对原告实施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每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予以审理。原告以实施现有技术为由请求确认不侵害涉案专利权的,人民法院还应当对争议技术方案是否属于现有技术予以审理。

38.确认不侵权之诉中“在合理期限内提起诉讼”的认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2460号

39.权属争议期间登记的PCT申请人的善良管理义务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30号

【裁判要旨】PCT申请权权属争议期间,登记的PCT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未尽善良管理义务,致使PCT申请效力终止的,应当对实际权利人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实际权利人亦有过错的,可以酌减赔偿数额。

40.职务发明创造权属纠纷中发明人确认之诉和权属之诉的并案审理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2146号

【裁判要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或者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的原告同时提出确认发明人之诉,有关发明人均参与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在一案中一并审理,也可以分立两案但作合并审理。

41.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奖励报酬支付主体的确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172号

【裁判要旨】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支付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报酬的义务。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请求支付奖励、报酬的权利,不应当因用人单位对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处分而受到损害。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不影响用人单位承担支付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报酬的义务。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905号

43.药品专利链接诉讼中确定仿制药技术方案的依据

【裁判要旨】在药品专利链接诉讼中,判断仿制药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原则上应当以仿制药申请人的申报资料为依据进行比对评判;仿制药申请人实际实施的技术方案与申报资料是否相同,一般不属于药品专利链接诉讼的审查范围。

44.药品专利链接诉讼参照适用“先行裁驳、另行起诉”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177号

【裁判要旨】专利权利人提起确认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纠纷之诉后,涉案专利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但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审查决定尚未确定发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可以先行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三、植物新品种案件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782号

46.杂交玉米品种与其亲本品种的亲子关系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3号

47.植物新品种特异性判断中已知品种的确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行终453号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435号

50.品种权人请求以许可使用费代替停止侵害的处理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11号

【裁判要旨】多年生果树品种权人请求以给付许可使用费代替停止侵害的,既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又有利于实现果树种植的经济效益,应予肯定和鼓励。在确定许可使用费时,一般可以考虑同时期的可比许可使用费情况,妥善平衡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和种植者合理预期利益。

51.杂交品种亲本植物新品种权对侵权获利的贡献率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783、789号

52.侵权繁殖材料灭活处理后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2105号

【裁判要旨】责令采取灭活措施与赔偿损失均为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二者并非排斥适用的关系。侵权繁殖材料被灭活处理,在效果上能够减少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但生产侵权繁殖材料的行为本身即已构成对品种权的侵害,势必会挤占品种权人的市场空间,即便侵权繁殖材料因被灭活处理最终没有流入市场,也不意味着品种权人没有因其市场被挤占而遭受损失,侵权人仍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技术秘密案件

53.杂交种的亲本构成商业秘密保护的对象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47号

【裁判要旨】作物育种过程中形成的育种中间材料、自交系亲本等,不同于自然界发现的植物材料,是育种者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智力成果,承载有育种者对自然界的植物材料选择驯化或者对已有品种的性状进行选择而形成的特定遗传基因,该育种材料具有技术信息和载体实物兼而有之的特点,且二者不可分离。通过育种创新活动获得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材料,在具备不为公众所知悉并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等条件下,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依法获得法律保护。

54.以图纸作为技术秘密载体时技术秘密内容的确定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2526号

【裁判要旨】图纸可以作为技术秘密的载体,依据图纸可以确定其主张的技术秘密的内容和范围。权利人既可以主张图纸记载的全部技术信息的集合属于技术秘密,也可以主张图纸记载的某个或某些技术信息属于技术秘密。人民法院不能简单以原告未明确图纸中的哪些具体信息属于技术秘密为由而裁定驳回起诉。

55.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认定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889号

【裁判要旨】当权利人所主张的技术秘密是技术方案时,其既可以是在一份技术文件中记载的完整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图纸、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操作指南、实验数据等多份不同技术文件中记载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总结、概括与提炼的技术方案。

56.育种材料保密性的认定

【裁判要旨】育种材料生长依赖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需要田间管理,权利人对于育种作物材料采取的保密措施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有关保密措施是否合理,需要考虑育种材料自身的特点,应当以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防止被泄露的防范程度为宜。制订保密制度、签署保密协议、禁止对外扩散、对繁殖材料以代号称之等,在合适情况下均可构成合理的保密措施。

57.共同实施侵权行为主观过错的三种主要情形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541号

【裁判要旨】从主观过错角度,共同实施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三种情形:其一,共同故意实施的行为;其二,共同过失实施的行为;其三,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结合实施的行为,即数个行为人虽主观过错程度不一,但各自行为相结合而实施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也可以构成共同侵权行为。以上三种情形,具备其一,即可认定构成共同实施侵权行为。

58.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共同故意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

【裁判要旨】构成共同故意实施被诉侵权行为不以各参与者事前共谋、事后协同行动为限,各参与者彼此之间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先后参与、相互协作,亦可构成共同故意实施被诉侵权行为。各被诉侵权人具有侵害技术秘密的意思联络,主观上彼此明知,各自先后实施相应的侵权行为形成完整的技术秘密侵权行为链,客观上分工协作的,属共同故意实施侵权行为,应当判令各被诉侵权人对全部侵权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59.技术秘密侵权案件中制造者的停止销售责任

【裁判要旨】当制造者使用的技术秘密为制造特定产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且该产品为使用该技术秘密所直接获得的产品时,因其销售该产品的行为显属同一侵权主体实施制造行为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权利人主张该制造者停止销售使用该技术秘密所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60.技术秘密侵权人销毁技术秘密载体的责任及其承担方式

【裁判要旨】在权利人证明相应技术秘密载体存在的情况下,对权利人提出的要求侵权人销毁持有的技术秘密载体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虑载体的性质、技术秘密的内容等情况对侵权人销毁其持有的技术秘密载体的具体方式以及履行期予以指明。被诉侵权生产系统既是承载技术秘密的重要载体,也是侵权人可能继续实施侵权行为的重要工具,销毁承载有该技术秘密的被诉侵权生产系统既是停止侵害的应有之义,亦可有效预防侵权人继续使用其上所承载的技术秘密以及在该生产系统上使用该技术秘密中的生产工艺。销毁有关设备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拆除。

61.侵害技术秘密赔偿约定的认定与处理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687号

【裁判要旨】技术秘密权利人与职工经协商在保守商业秘密条款中就侵权责任的方式、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计算作出的约定,属于双方就未来可能发生的侵权损害赔偿达成的事前约定,人民法院在确定侵害技术秘密赔偿数额时可以将之作为重要参考。

62.技术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确定中的商业机会因素考量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363号

【裁判要旨】对于侵权人存在明显过错且根据在案证据能够认定或者根据具体案情可以推定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直接决定了侵权人商业机会的获得或者权利人商业机会的丧失的,原则上可以将侵权人的全部获利作为侵权获利。

五、垄断案件

63.因专利侵权纠纷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反垄断审查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298号

【裁判要旨】因专利侵权纠纷达成的和解协议,如与涉案专利保护范围缺乏实质关联,所涉产品超出涉嫌侵权的产品范围,其核心并不在于保护和行使专利权,而是以行使专利权为掩护,实际上追求分割销售市场、限制商品生产和销售数量、固定价格等效果的,可以认定为横向垄断协议。

64.反垄断行政处罚决定在后继民事赔偿诉讼中的证明力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137号

【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463号

66.中介服务市场份额的评价指标

67.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行终29号

【裁判要旨】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一致性市场行为,且存在排除、限制竞争共谋的,可以推定其实施了反垄断法所禁止的协同行为,但经营者能够对一致性市场行为作出合理解释,证明其系根据市场和竞争状况独立作出有关市场行为的除外。

68.共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中行为一致性的考量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977号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790号

70.公用事业经营者隐性限定交易行为的认定

【案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395号

71.限定转售商品最低价格纵向垄断协议的损害赔偿

【裁判要旨】消费者因经营者达成并实施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最低价格的纵向垄断协议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赔偿金额一般可以以经营者之间限定的最低转售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为依据计算。

72.限定交易行为造成损失的认定

【裁判要旨】当事人主张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限定交易行为而遭受的损失的,应当证明限定交易情形下的实际价格高于正常竞争条件下的合理交易价格的差额。当事人未能举证证明上述差额,亦未能提出具体差额计算方法,或者不存在或难以确定可供对比的合理交易价格,导致具体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合理酌定赔偿数额。

73.反垄断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案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020号

74.反垄断法罚款规定中“上一年度销售额”中“上一年度”的确定

THE END
1.申请专利有哪些限制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http://www.bjjihui.com/jsxw/2024/1130/11553.html
2.专利法最新版,创新保护的最新准则要闻专利法最新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些变革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加强了专利申请和审查制度,强化了专利权的保护力度,并促进了专利的开放与共享,这些变革对创新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发了创新活力,提高了创新质量,保障了创新收益,并促进了技术传播与应用。 http://app.zsrzb.cn/post/6213.html
3.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有什么规定?约定法律发明人设计人专利权,是指国家根据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以及发明创造对社会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为前提,根据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网友咨询: 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有什么规定? 陈梦龙律师解答: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G9PJ6H0514EUS7.html
4.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5年)摘要在再审申请人丹阳市盛美照明器材有限公司与被申请人童先平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2015)民申字第633号】中,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在被诉侵权产品与本案专利相近似的情况下,如果被诉侵权产品采用了本案专利与现有设计相区别的设计特征,现有设计抗辩不能成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04/id/1845020.shtml
5.工程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更为重要的是,一审判决由中铁十局和云达公司连带赔偿东南大学200万元,明显不合理,且对云达公司严重不公平。5.涉案专利已经被1999年的日本专利公开,即便涉案施工方法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根据现有技术抗辩的法律规定,云达公司不构成侵害专利权。 东南大学二审答辩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1.涉案外钻杆https://www.cbi360.net/hhb/sg_738436/fy/20742989.html
6.trips协议范文在TRIPS协议中,协议第二部分第二节对商标权的保护作了专门的规定,从体例上来看,其位于著作权之后,置于地理标志、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和专利权之前。而在《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中,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分节次的排列在一起的,各种不同权利类型之间的规定并非截然分开的,有些条款还将几种不同的https://www.gwyoo.com/haowen/143884.html
7.《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一、起草的背景和过程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多以来,专利侵权案件稳步增长,所涉法律问题深度触及专利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所涉技术事实愈加前沿和复杂,市场价值和利益更加巨大。北京、上海、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0933
8.立法研究论文(精选5篇)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WTO的加入,不仅要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有效地制止他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同时也要规范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控制权利滥用,以期达到既能保护专利权人之私人利益,又不损害社会之公共利益,确保专利制度的健康运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应有作用。但在我国https://www.1mishu.com/haowen/165440.html
9.福建厦门福建信实(集美)律师事务所律师律师文集行政协议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制度。行政协议是一种新兴的灵活的行政方式,在我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单方面撤销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诉讼权利,其行使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民事诉讼方式。单方面地解除合同权利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相对人的意愿的制约,https://lawyers.66law.cn/s2a200936a9258_i1408346.aspx
10.知识产权管理通用12篇3.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指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职责规定、工作规程等所制定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著作权管理制度、技术秘密及商https://ahkj.xueshu.com/haowen/26139.html
11.专利制度范文11篇(全文)学术界以著名经济学家勒纳(Josh Lerner)和杰夫(Adam B.Jaffe)为代表也对美国专利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变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变化导致专利权人权利的过度膨胀,由此产生了专利权滥用等一系列破坏性后果,美国专利制度正日渐沦为阻碍创新而不是促进创新的体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uiyrc14.html
12.跨国知识产权(精选十篇)1、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特征,各国往往根据本国法律给予在本国注册登记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进行排他性保护。各国立法在知识产权的申请、归属、有效期、转让、出口、交易等方面均有不同规定。例如,中国实行的是商标先注册制度,美国实行的是商标先使用制度。因此,知识产权尽职调查,首先必须了解作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5q6168.html
13.航天工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A股)招股说明书发行事项(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中路交界处荣超商务中心 A 栋第 18 至 21 层)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说明书 【发行概况】 发行股票类型 人民币普通股(A 股) 本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 8,230 万股,全部为发 发行股数 行新股,公司原股东在本次发行中不公开发售股份。 https://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5011500000866
14.06北大版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二》模拟试卷D.政府官员因工作不用心而被辞退的可能性不大 6.司法机关一直以来都是信访投诉的主要对象之一,最高法院和公安部从去年开始就对信访举报积压案件进行集中清理。去年8月,最高法院还出台了中国首部《人民法院规范和完善申诉来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解决信访难、申诉难的问题。 https://www.gzhgz.com/show-1558-5454.html
15.2023年4月四川自考02133《信息政策与法规》课程考试大纲理解:信息产权产生的意义和社会背景 第3章 专利权法律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学生了解专利权客体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理解各类专利权主体的基本内涵;掌握专利申请与审批的原则和程序;掌握专利权的权利内容与限制以及法律对专利的保护等。 https://www.sczxks.com.cn/dagang/30206.html
16.丝路话语背景调查不能成侵害求职者隐私的理由从这方面来说,相关的机制还是应该要更加完善才行,不能让求职者被侵害了隐私还丢掉了饭碗。这就要求完善制度设置、完善法律法规,甚至是多些判例,让背景调查行驶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轨道上。 一言以蔽之,背景调查不能成为侵害求职者隐私的理由。而这,则需要构建起足够完善的防护网,从制度规定到法律法规,都应该为劳动者https://finance.sina.cn/2023-09-19/detail-imznhaay3814401.d.html
17.德国专利法将停止侵害请求权纳入“比例原则”限制对我国的启示4 我国现有规则无法替代比例原则对停止侵害专利权的限制(代结论)4.1 诚实信用原则以及禁止权利滥用不足以替代比例原则 4.2 公共利益的考虑不等同于比例原则 4.3 对停止使用侵权产品的限制难以全面实施比例原则 4.4 对行为保全的约束性规定不适用于停止侵害 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发端于德国公法的比例原则越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70351637974978&wfr=spider&for=pc
18.仲春从比例原则与FRAND承诺看标准必要专利禁令的限制在此类的情形下,如果侵权禁令救济权利被用以执行明显过高的专利使用费,那么该请求权尤其可能受到限制。如果侵权人立即遵守停止侵害的请求,将遭受与被侵权的专利的价值完全不相称的特别巨大的损失,则该等禁令救济权利也可能受到限制。 二、标准必要专利领域比例原则与FRAND承诺https://www.360doc.cn/mip/107420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