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盘点

柑橘木虱和黄龙病控制研究获得新进展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所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化学防控方法由于难以将药物送达高大柑橘树体顶部,导致防控空白,对柑橘木虱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此外,常规柑橘木虱调查方法也难以准确观测到高大树体顶部柑橘木虱活动情况,监测数据存在缺漏,造成防控策略偏差。在柑橘种植过程中,应根据柑橘树的高度制定对应的管理(喷药)措施,实施重点防控。这一发现对于黄龙病的灾变机制提供了补充,有助于完善黄龙病综合防控体系,促进柑橘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农大揭示了稻瘟病菌的致病分子机制,为新型靶向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西莉教授课题组制备了活性氧响应型纳米载体,实现嘧菌酯的智能递释

响应关键因子释放是纳米农药设计研发的核心目标之一,当病原菌侵染寄主时,使杀菌剂在纳米材料的载运下智能高效地对靶释放,则是纳米杀菌剂响应释放追求的理想境界。基于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爆发(ROS)现象,刘西莉教授课题组(FPPR)纳米技术小组开展了ROS响应型纳米杀菌剂的制备和灰霉病防效研究工作。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重要的抗虫基因

近日,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张传溪教授团队发现粉虱科祖先通过水平转移获得新基因,该基因随唾液分泌到植物细胞内,通过抑制植物铁氧还原蛋白介导的抗虫防御,促进昆虫持续取食。该研究以“Horizontallytransferredsalivaryproteinpromotesinsectfeedingbysuppressingferredoxin-mediatedplantdefenses”为题在线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上。

改变一个基因,植物既抗病,又能提高20%~50%产量!

武汉大学揭示病原菌—植物互作新机制,对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吕应堂教授团队在MolecularPlant发表了题为“Pathogen-inducedmethylglyoxalnegativelyregulatesricebacterialblightresistancebyinhibitingOsCDR1proteaseactiv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病原菌通过宿主糖类代谢物MG提高自身侵染能力的新机制。该研究对解析病原菌—植物互作分子机制,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科院揭示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新途径,为植物抗病领域填补了一个新的调控机制

2023年12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广州市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在Plant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heMRE11-ATM-SOG1DNAdamagesignalingpathwayconfersriceimmunitytoXanthomonasoryza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新途径MRE11-ATM-SOG1及其应用。

一种温度响应的纳米农药智能输送系统被制备出来,可提高农药有效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中作者制备了一种温度响应且具有稳定网络结构的LC@TNPE给药系统,实现了有效封装LC并控制农药的释放。其具有较好的叶面润湿性、光稳定性和温度依赖释放性能。并验证了其在提高农药有效性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潜在优势,对于实现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害虫防治中关于鳞翅目幼虫的聚集行为研究进展

南京林业大学在根际微生物群落抑制花生根腐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据报道,近年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土传病害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在集约化单一种植管理下。在亚热带的中国,由于病害胁迫不断增加,作物产量损失高达10~40%,其中由病原真菌引起的花生根腐病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根际微生物组的组合受到植物根系代谢物选择效应的显著影响。因此,植物健康的不同结果取决于哪些微生物种群能够利用根系代谢物。该研究突出了本地土壤微生物在抗病和支持植物健康方面的作用,并表明了利用微生物接种再生土壤天然抗病能力的潜力。

南农刘泽文教授团队设计出一种双刺激响应、双载药的杀虫纳米制剂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泽文教授团队在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中科院分区一区;JCR分区Q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oveldualstimuli-responsiveanddouble-loadedinsecticidalnanoformulationforefficientcontrolofinsectpest"的研究论文。该工作设计了谷胱甘肽(GSH)/pH双刺激响应和氯虫苯甲酰胺(CHL)/多杀菌素(SPI)双载药纳米制(DMSNs-CHL-PEI-SPI)剂防治草地贪夜蛾。

拜耳采用“农匙”等全新研究方法,将带来植保领域突破性创新

作为全球领先的农业创新企业之一,拜耳正在引领全球植保产品开发理念和流程上的深刻变革,采用“农匙”等全新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实现“创造最有效的活性成分”这一目标,从而进一步强化在研发能力上的竞争优势,为推动实现再生农业愿景提供卓越的技术支撑,并积极响应植保领域绿色防控、减量增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科研人员揭示药用植物化学防御的新机制,为开发人参物种病害防治植物杀虫剂提供了启示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大量次生代谢物来抵御病原体和植食性昆虫。这些防御性代谢物可分为两大类: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或植食性昆虫的组成型防御代谢物(植物抗毒素)和针对侵害者特异性产生的诱导型防御化合物(植物保卫素)。与组成型防卫相比,诱导型防卫在能量上更经济,在植物化学防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诱导型防御中的特殊代谢物通常对植物、病原体或植食性昆虫有毒。因此,植物进化出了防止自毒的双组分化学防御系统,以帮助平衡植物生长和防御需求。澳门大学万建波、北京中医药大学史社坡、云南农业大学何霞红等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Discoveryofplantchemicaldefencemediatedbyatwo-componentsysteminvolvingβ-glucosidaseinPanaxspecies的研究论文。其研究结果揭示了人参物种中的双组分化学防御系统,并为开发人参物种病害防治植物杀虫剂提供了启示。

湖北省筛选到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防效的恶臭假单胞菌HB3S-20

植保所揭示鳞翅目害虫防御Bt杀虫蛋白新机制,为后续开发Bt和dsRNA复合新农药等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PLoS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JAK/STATsignalingregulatedintestinalregenerationdefendsinsectpestsagainstpore-formingtoxinsproducedbyBacillusthuringiensi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二化螟和草地贪夜蛾中肠防御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蛋白的分子机制。Bt是一种昆虫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产生成孔蛋白对靶标害虫发挥杀虫作用,是目前最为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

南京农大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在质外体蛋白调控梨炭疽病抗性取得新进展

河南农大利用水稻开发出“超级疫苗”,分子农业时代来了!

以COVID-19大流行为代表的重大、多发、高发、新发传染病的持续出现,给疫苗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突显了疫苗研发领域对于安全、高效、更低成本疫苗的迫切需求。近日,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院士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Auniversaldesignofrestructureddimerantigens:developmentofasuperiorvaccineagainsttheparamyxovirusintransgenicrice”的研究论文,为解决当前疫苗研发领域的难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突破性方案。

孟斌团队在植物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阮孟斌团队在植物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芜菁皱缩病毒外壳蛋白(TCVCP)与mRNA降解途径关键因子核酸外切酶4(XRN4)相互作用抑制寄主mRNA降解功能,提高病毒致病性的新策略。

植保所取得双生病毒广谱抗性新发现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合作在植物学著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Knockoutofthevirusreplication-relatedgenesUbEF1BandCCR4/NOT3byCRISPR/Cas9confershigh-efficiencyandbroad-spectrumresistancetogeminivirusesinNicotianabenthamia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以两种策略实现对双生病毒的抗性。

最新研究!智能杀菌剂纳米平台用于作物病害防治

二、新产品

科迪华推出一款新杀虫剂

近日,科迪华推出一款新杀虫剂Spadin11.7%SC(有效成分:Isoclastactive即氟啶虫胺腈),用于防治蚜虫。该杀虫剂具有独特作用方式以及出色的广谱性和残效作用,将成为助力农民保持作物产量和品质潜力的又一选择。该杀虫剂以叶面喷雾的形式施用,有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两种形式。

长江大学设计合成22个杀线虫杀菌活性分别优于噻唑膦和氟吡菌酰胺的咪唑并[1,2-a]吡啶类衍生化合物

为了发现具有高杀线虫和杀菌活性的新化合物,长江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22个8-氯-6-(三氟甲基)咪唑并[1,2-a]吡啶噁二唑硫醚类衍生物,并通过1HNMR、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杀线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00mg/L时,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二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活性。

中国农科院烟草所开发出用于防治土壤病害的新型植物源杀菌剂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联合烟草种质资源与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在防治土壤根茎病害方面取得新进展。内源黄烷酮类化合物柚皮素通过调控烟草激素水平和抗性基因的转录表达激活烟草自身免疫防御系统,增强烟草对烟草疫霉的防御能力。外源柚皮素可显著抑制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具有开发成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巨大潜力。

拜耳作物科学的新型杀虫杀螨剂(ISO)农药sulfiflumin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发的新型杀虫杀螨剂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农药通用名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英文通用名sulfiflumin,2023年11月3日起生效。该产品于2023年上半年获得ISO临时通用名,其开发代号为:BCS-CW64991。

湖南农大筛选出辣椒白绢病拮抗放线菌SD-64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近期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辣椒白绢病菌具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株,编号为SD-64,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对辣椒白绢病的防效以及对白绢病菌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发酵液粗提物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菌株SD-64对白绢病菌的平板抑制率达到99.27%。基于形态和16SrDNA鉴定SD-64为灰橙链霉菌。

山西农大从红豆与绿豆种子挥发物中初步筛选出绿豆象成虫引诱剂成分

为明确红豆与绿豆种子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为筛选绿豆象行为调控剂奠定理论基础,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法对晋绿1号和汾小豆3号种子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鉴定,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行为反应筛选对绿豆象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及配方,并进行了田间诱捕试验。

四霉素水分散粒剂研制成功

基于黄帚橐吾提取物的生态友好型生物农药制剂被开发

近日,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绿色农药科研团队承担的应用研发项目″黄帚橐吾提取物的杀虫机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黄帚橐吾提取物的杀虫机理研究″项目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绿色农药研究贡献了新的理论成果。

安道麦推出五款新型谷物杀菌剂

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向欧洲市场推出五款新型谷物杀菌剂,剑指作物生长全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最为严重的病害。该系列产品为安道麦的客户提供了一揽子创新解决方案,实现全面卓越的田间防效,能够满足不同施药阶段(T1、T2和T3)和价值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该系列新产品的上市使安道麦的谷物病害防治产品组合成为欧洲同类市场的个中翘楚。这五款产品均以一款先进的甾醇脱甲基抑制剂(DMI)类有效成分为基础,在欧洲监管部门逐步禁用丙环唑、环唑醇等谷物杀菌剂常用有效成分之后,这一新成分将成为未来谷物疾病防治方案的基础。

2023年经EPA批准的3个和收到申请的29个农药新活性物质

根据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法案(FIFRA)规定,对于任何新活性成分的申请和批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都需要向公众进行公示并接收公众30天的意见咨询。本文根据EPA在联邦公报上所披露的信息,整理并汇总了2023年被EPA批准及向EPA提交农药新活性物质申请的产品和申请人信息。

三、新动向

2200万元!柏连阳院士牵头申报的重点项目“恶性杂草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获批立项!

利尔化学等132家企业的199个非新农药产品登记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技术审查、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广安利尔化学有限公司等132家企业的199个非新农药产品登记,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等112家企业的193个农药产品登记变更(1个产品部分同意)。

扬农化工申请虫螨腈专利,可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

2024年1月5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含有虫螨腈的卫生杀虫组合制剂及其应用″,公开号CN117337837A,申请日期为2023年9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属于卫生杀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卫生杀虫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虫螨腈和拟除虫菊酯的卫生杀虫组合制剂及其应用。

FMCCorporation在中国获得高额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

2024年1月25日–农业科学公司FMCCorporation(“FMC”)宣布,最高人民法院在一起专利侵权上诉案件中认定几名被告侵犯了FMC的专利,并向FMC支付近100万美元的损害赔偿。据我们所知,该金额是近年来中国农药行业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法院裁定的最高赔偿额之一。

润丰、海利尔、利尔和红东方新获农药发明专利,涉草甘膦、丁醚脲、乙螨唑等

近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一份发明专利。

THE END
1.204个农药产品拟批准,杀虫剂数量遥遥领先2024年11月28日,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16次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的申请登记的204个农药产品、67个登记变更农药产品相关信息予以公示。 此次公示的204个农药产品,其中国内正式登记189个,仅限出口登记15个。189个国内正式登记中,原药8个,制剂181个,其中低毒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MyMDA3NA==&mid=2247524955&idx=1&sn=a1c19687be92b3d79c4a8ca1c5faaa34&chksm=e8b499cfa30d88dde8187f24a3305bd4b18d4112c73154e0c5a6ac7c966c53c8dbb7a7fd077f&scene=27
2.新型农用化学配制品专利专利摘要:披露了一种固体组合物,其包含A至少一种呈固体形式的农药P,其中农药P是水不溶性的,并且其中农药P不包含任何磺酰脲除草剂;B至少一种烷基多糖苷,C水溶性载体。 专利权项:1.一种固体组合物,其包含A至少一种呈固体形式的农药P,其中农药P是水不溶性的,并且其中农药P不包含任何磺酰脲除草剂,B至少一种https://leshan.lotut.com/patent/6749909f03f9cd1bd0174b6d.html
3.2024年农药品牌排行榜最新农药排名分享中国报告大厅网的最新市场调研揭示了农药行业的品牌影响力。2024年,农药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化,各大品牌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2024年农药品牌排行榜中,各大品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这些品牌在农药的生产和供应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https://www.chinabgao.com/brand/86960.html
4.首个贝莱斯芽孢杆菌专利产品在国内登记——微生物农药市场大有可为因为一年可种植6茬生菜,病虫害防控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这几年来,合作社为了保证生菜的质量安全,使用微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尤其是连续五六年试验、示范的贝莱斯芽孢杆菌专利产品,对防治生菜的白粉病、枯萎病和根腐病效果明显。”胡继山说。 2016年,卢志军博士从海南田间植物根际分离获得了贝莱斯芽孢杆菌优良菌种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731776
5.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呋喃虫酰肼9月上市呋喃虫酰肼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专利杀虫成分,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杀虫剂。 忠臣牌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自获得登记,即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重点推广产品、2007年农业部水稻高毒杀虫剂四大替代产品之一(氟虫腈、阿维菌素、呋喃虫酰肼、毒死蜱https://www.191.cn/m/index.php?c=read&tid=261563
6.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即,这只创新农药股究竟如何?界面新闻农药制剂产品营收占比相对保持稳定,基本在25%左右,其中毒死蜱制剂和噻唑锌制剂(为公司专利产品,国内无同类产品)营收均为10%左右,三唑磷制剂和二甲戊灵制剂为公司非重点产品营收占比很低。 公司农药原药产品主要为毒死蜱原药,受毒死蜱禁令(美国等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毒死蜱)及行业大势影响,2015、2016年公司农药原药营收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41643.html
7.中国农药行业发展趋势及十四五产销需求预测报告20212.2.1 全球农药企业竞争现状分析 (1)全球农药企业并购历程 (2)全球农药企业竞争格局 (3)全球农药企业市场份额 (4)全球农化领先企业竞争现状 2.2.2 全球农药区域竞争现状分析 (1)全球农药区域竞争格局 (2)全球农药销售额区域占比 2.2.3 全球农药产品竞争现状分析 https://blog.csdn.net/hsiti/article/details/121472627
8.中国化学农药行业市场发展动态及前景方向分析报告2024(2)中国化学农药新兴技术融合应用 1)中游应用 2)下游应用 2.4.4 中国化学农药行业科研投入状况 (1)行业整体的科研经费投入及强度 (2)行业内代表性企业的研发力度及强度 2.4.5 中国化学农药行业科研创新成果 (1)中国化学农药行业行业专利申请 (2)中国化学农药行业行业专利授权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7764426
9.数印智能—微生物农药创制产业化和产品应用的创智平台中国发明专利 ZL200910196287.9 《一种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ZL201711070320.4 《一种假单胞菌制剂的制备方法、制剂产品及其应用》 中国发明专利 ZL201910371977.7 专利微生物农药产品 Patented microbial pesticide products https://www.shsyzn.com/
10.远大控股:现有中生菌素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等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公司专注生物农药、立足抑杀菌农药市场、主营中生菌素产品,获得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评定为AAA级信用,拥有中生菌素母药发明专利。中生菌素是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该项目于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有中生菌素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等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注册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3182314705275.html
11.施立松~巴斯夫专利产品过量的使用化肥、冲施肥,加上农药的残留导致土壤酸化严重。 对于板结严重地块,一亩地用了300克施立松,撒施后大水漫灌。地里的水消退后,地表明显可见密密麻麻的气孔,龟裂少了很多。 与对照相比,新生的毛细根特别多,根系发达,长势旺盛。 大店镇观摩会上,农民朋友们对产品非常认可。 https://www.meipian.cn/1qt1orgv
12.浅谈农药晶型专利——吡唑醚菌酯晶型专利讨论及两起药物晶型正是因为农药加工过程除了助剂影响之外,无定型产品与晶型产品的影响不断加大,才导致农药领域在化合物专利后,也开始出现晶型专利。 吡唑醚菌酯 谈到晶型对农药加工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吡唑醚菌酯的晶型IV专利。 我们都知道巴斯夫在中国申请了吡唑醚菌酯的化合物专利,专利号:ZL95194436.3,这个专利在2015年6月20日就已https://www.shentaihuagong.com/html/jsfw/xydt/1040.html
13.封云涛1.苹果树主要害虫化学农药协同增效技术及产品研发(主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D0200505-1)(2016.01-2020.12) 2.苹果树重要害虫精准快速选药技术及产品研发(主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6YFD0200501-10)(2016.01-2020.12) 3.果树主要害虫精准选药及减量化施药技术研究(主持) http://zbxy.sxau.edu.cn/info/1027/1049.htm
14.中国农药市场十八般武艺目前在中国农药产品中违反规定最普遍的一项就是扩展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按农业部规定农药产品对每一个应用作物都必须进行登记,但是由于登记费用太高,周期太长,而市场又需要产品具有多种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于是众多的厂家就以单“下锅”,市场需求什么,我就写什么。现在70%的厂家中70%的产品不同程度存在着扩展登记的https://www.360doc.cn/article/8793207_190940565.html
15.国外专利过期农药公司剖析.ppt(Nufarm)杀虫剂产品 Nufarm 杀虫剂产品 代表4 % Nufarm收入 大量的发展机遇,抓住机会,快速发展 投资印度Excel Crop Care India 获得吡虫啉,毒死蜱,硫丹,丙溴磷 杀虫剂主要目标市场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等 在制剂和混剂上做足文章 纽发姆(Nufarm)杀虫剂战略 大批专利到期的农药将给非专利农药公司增加许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003/56710025.shtm
16.涉农药专利案件Bolar例外参考适用的法律思考┃乾成研究该案中涉案专利“杀节肢动物的邻氨基苯甲酰胺”保护即将到期,由于涉案专利产品氯虫苯甲酰胺在农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在涉案专利到期前,陆续有中国农药企业申请氯虫苯甲酰胺进行农药登记,从而引发系列专利侵权诉讼。 本文结合我国农药产业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对专利案件中不视为侵权条款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http://www.zwcmm.com/sys-nd/93.html
17.浅谈农药晶型专利——吡唑醚菌酯晶型专利讨论农药剂型博客正是因为农药加工过程除了助剂影响之外,无定型产品与晶型产品的影响不断加大,才导致农药领域在化合物专利后,也开始出现晶型专利。 吡唑醚菌酯 谈到晶型对农药加工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吡唑醚菌酯的晶型IV专利。 我们都知道巴斯夫在中国申请了吡唑醚菌酯的化合物专利,专利号:ZL95194436.3,这个专利在2015年6月20日就已https://pesticide.blog.sohu.com/32280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