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特征事实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语言”。探索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保持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指出,减碳目标方面,中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减碳政策力度,以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通过加速绿色投资、充分发掘绿色消费潜力,缓解碳约束趋紧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转型方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相对脱钩”,但未实现“绝对脱钩”,需要警惕“相对脱钩”可能引起的管控放松。能源转型方面,能源结构呈清洁化趋势,但新能源消纳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支撑不足制约了能源战略的推进。影响因素方面,人口、经济、技术和能源等要素的作用机制复杂且存在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在制度设计时应当因地制宜。政策工具方面,一是要提高碳市场定价效率,增强碳市场有效性;二是尽快开展碳税试点工作,形成对碳市场的有益补充,同时应对欧美国家“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

关键词:绿色低碳;绿色发展;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构建研究”(7214000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二、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与经济影响

里约会议后,中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以量化形式提出节能减排目标。此后,中国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不同,中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这使得“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剩余碳排放空间不够清晰。因此,回答“二氧化碳将在何时达峰”“在何种水平达峰”对于推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同步达峰结果显示,中国将恰好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有研究从保障经济低碳转型平稳实现的角度指出,“十五五”末期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较好机会窗口,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达到120亿吨,人均碳排放量为8.5吨。[10]还有研究基于碳市场建设情况,推断中国将于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100亿吨。[11]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基于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测算出中国将于2025年进入碳排放峰值平台期,并于2030年实现稳定达峰。[12]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能源署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国际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该论断。[13]

(三)总体性评价

三、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特征事实分析

(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

(二)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能源低碳转型是经济绿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51]中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在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的比重超过94%,经过长期发展,中国能源供应格局由以煤炭为主体,向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转变。[52]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占比56.8%,较1978年下降13.9%,石油消费比重稳定在18%左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24.3%。虽然煤炭仍占据主体能源地位,但能源结构整体呈现出清洁化转型趋势。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可行路径是学者们关心的核心命题,可总结为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去煤化”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二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53]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特征事实,学术界围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可行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现实参照。

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工具效果

(一)影响因素

明确影响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准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日本学者茅阳一通过简单的数学形式,在人口、经济、技术、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分析低碳发展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72]后来学者们不断对这一恒等式框架进行拓展,先后提出IPAT模型、STIRPAT模型、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以及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等方法,围绕上述四种影响因素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人口因素主要涉及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数量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以及家庭规模;人口结构因素包括年龄结构和城乡结构。研究表明,各类人口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除城乡结构外,这种相互作用不会改变其余各因素本身的影响方向。具体地,人口规模下降、人口密度提升、家庭规模缩小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均具有显著的减碳效应,但减碳效应的大小受到其他因素的相互调节。例如,人口密度提升所产生的减碳效应会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减弱,[73]人口规模的减碳效应也会受到收入因素的影响,[74]家庭规模及年龄结构的权重大小又与家庭生命周期有关。[75]城乡结构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因素,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居民消费体现。[76]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77]这使得城镇化率与城市碳排放量之间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78]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从社会面推动降碳减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同时要加强社会面的动态监测,使降碳减排工作落脚点与现状相契合。

(二)政策因素与政策工具影响

1.低碳试点

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开展了三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以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推动指导试点城市探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低碳试点工作要求试点省和城市明确提出碳排放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分配减排任务到各责任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中的重要作用。

2.碳市场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交易机制对碳排放外部成本进行定价的方法之一,其思路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碳排放权交易源于科斯定理,通过设定各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界定碳排放权的初始产权,再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碳排放需求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达到矫正环境外部性的目的,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3.碳税

碳税是将碳排放外部性内部化的另一种方法,基于庇古税“污染付费和治理受益”的基本逻辑来实现。碳税与碳市场的核心区别在于碳价的确定方式不同:碳市场通过对碳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由市场决定不同减排目标下的碳价,属于数量手段;而碳税由政府直接对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进行定价,属于价格手段。尽管目前中国尚未征收碳税,但关于碳税开征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

4.碳关税

政策因素方面,政府在政策工具的制定和设计上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市场调节类政策工具,中国采取的也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现有研究对政府作用的讨论还不够充分,例如,规划指导类政策工具方面,以低碳试点研究为例,现有成果多为政策效果评价等事后分析,对如何强化宏观设计、提高政府干预效率的研究存在不足。同样,市场调节类政策工具方面,以碳市场研究为例,现有文献缺少对如何科学设定碳配额总量以及如何完善配额调整机制的讨论。尤其是在现有研究已经指出配额政策是碳市场发挥约束机制的核心政策下,[123]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在碳配额总量设定及分配时不能充分掌握外部信息,[124]导致碳配额总量设定不够科学,配额投放灵活性较差。[125]未来应针对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等规划层面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强化政府在碳配额总量设定、碳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五、总结与研究展望

(一)总结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特征事实与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关键在于绿色技术进步速度和减碳政策力度。以现阶段两项指标的参数水平为准,中国碳排放基本能够在2030年达峰,但存在一定风险。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必须付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努力才能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峰值范围预计为107亿~132亿吨。

第三,碳排放脱钩不仅仅是回答“是与否”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为指导资源环境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整体上已初步实现“相对脱钩”,但尚未实现“绝对脱钩”。中国经济正处于穿越“环境高山”的关键节点,需要警惕“相对脱钩”论断可能引起的管控放松。此外,碳排放脱钩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制定地方政策、产业政策时不应一概而论。

第四,中国能源结构整体呈现清洁化转型趋势,但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决定了能源转型必须坚持“去煤化”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条道路并行发展。新能源是推动“去煤化”的重要着力点,但高供给低消纳的矛盾制约其成为“去煤化”后的能源主体。现有研究认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一是在于扩大电力市场范围,二是在于寻求储能技术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加快煤炭利用方式变革。

第六,中国已形成市场调节类与规划指导类手段并用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工具框架。除采取总量控制式的政策规划手段外,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矫正环境外部性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目前中国碳市场发展存在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机制主导地位不突出等问题,未来应当丰富碳排放权交易方式,适度增加政府干预来增强碳市场流动性,并推动全国碳市场主流化,通过提高碳定价效率提升碳市场有效性。此外,碳税是对全国碳市场的有益补充,也是应对欧美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基础,现有成果已对中国碳税政策进行了较为完善的设计,应尽快推行碳税试点。

(二)研究展望

第二,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和行业分解研究。

第三,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与过程机制研究。

第四,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研究。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51页。

[5]许广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研究述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6]姜克隽、胡秀莲、庄幸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中外能源》2009年第6期。

[7]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8]朱永彬、王铮、庞丽等:《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地理学报》2009年第8期。

[9]岳超、王少鹏、朱江玲等:《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0]柴麒敏、徐华清:《基于IAMC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实现路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6期。

[11]X.Zhang,etal.,“CarbonEmissionsinChina:HowFarCanNewEffortsBendtheCurve”EnergyEconomics,Vol.54,2016,pp.388-395.

[12]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1期。

[13]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China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9/10:ChinaandASustainableFuture:TowardsaLowCarbonEconomyandSociety,Beijing:ChinaTranslationandPublishingCorporation,2009,pp.47-73;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EnergyTechnologyPerspectives2010:Scenarios&Strategiesto2050,Paris:OECD/IEA,2010;N.Zhou,etal.,“China'sEnergyandCarbonEmissionsOutlookto2050:PerspectivesfromBottom-upEnergyEnd-useModel,”EnergyPolicy,Vol.53,pp.51-62.

[14]Z.Mi,etal.,“SocioeconomicImpactAssessmentofChina'sCO2EmissionsPeakPriorto2030,”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142,2017,pp.2227-2236.

[15]林伯强、李江龙:《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16]史丹、李鹏:《“双碳”目标下工业碳排放结构模拟与政策冲击》,《改革》2021年第12期。

[17]吴晓华、郭春丽、易信等:《“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

[18]Y.Wang&L.Zou,“TheEconomicImpactofEmissionPeakingControlPoliciesandChina'sSustainableDevelopment,”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Vol.5,Issue4,2014,pp.162-168.

[20]段宏波、汪寿阳:《中国的挑战:全球温控目标从2℃到1.5℃的战略调整》,《管理世界》2019年第10期。

[21]鲁传一、陈文颖:《中国提前碳达峰情景及其宏观经济影响》,《环境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

[22]莫建雷、段宏波、范英等:《〈巴黎协定〉中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

[23]王勇、王恩东、毕莹:《不同情景下碳排放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资源科学》2017年第10期。

[24]G.M.Grossman&A.B.Krueger,“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0,Issue2,1995,pp.353-377.

[25]何建坤:《CO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

[26]石建屏、李新、罗珊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期。

[27]刘志红、曹俊文:《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数量脱钩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11期。

[28]盛业旭、欧名豪、刘琼:《资源环境脱钩测度方法:“速度脱钩”还是“数量脱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3期。

[29]韩梦瑶、刘卫东、谢漪甜等:《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资源科学》2021年第4期。

[30]吕靖烨、李珏:《中国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效应、驱动因素及预测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2期。

[31]B.Cai,etal.,“SpatiotemporalChangesofChina'sCarbonEmissions,”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Vol.45,Issue16,2018,pp.8536-8546.

[32]张赫、黄雅哲、王睿等:《中国县域碳排放脱钩关系及其时空特征演变》,《资源科学》2022年第4期。

[33]陈欢、朱清源、辛路:《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关系研究——基于脱钩理论的应用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

[34]赵玉焕、孔翠婷、李浩:《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研究》,《中国能源》2017年第6期。

[35]郭炳南、林基、刘堂发:《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生态经济》2017年第4期。

[36]Q.Wang&R.Jiang,“IsChina'sEconomicGrowthDecoupledfromCarbonEmissions”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225,2019,pp.1194-1208.

[37]何洋洋、魏振香:《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速度脱钩和数量脱钩的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年第5期。

[38]J.Hua,etal.,“DrivingEffectofDecouplingProvincialIndustrialEconomicGrowthandIndustrialCarbonEmission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Vol.20,No.1,2023,p.145.

[39]袁伟彦、方柳莉、罗明:《中国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脱钩效应——基于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的分解和测算》,《资源科学》2022年第7期。

[40]方佳敏、林基:《中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证据》,《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0期。

[42]张晓萱、秦耀辰、吴乐英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6期。

[43]王学婷、张俊飚:《双碳战略目标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制度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年第4期。

[44]黄晓慧、杨飞:《碳达峰背景下中国农业碳排放测算及其时空动态演变》,《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14期。

[45]张丽琼、何婷婷:《1997—2018年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进与脱钩效应——基于空间和分布动态法的实证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46]X.Zhao,etal.,“DecouplingEconomicGrowthfromCarbonDioxideEmissionsinChina:ASectoralFactorDecompositionAnalysis,”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142,2017,pp.3500-3516.

[48]王凯、肖燕、刘浩龙等:《中国服务业CO2排放的时空特征与EKC检验》,《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第2期。

[49]C.Gan,etal.,“De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CarbonEmiss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theServiceSector:Caseof30Provincesin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Vol.29,No.42,2022,pp.63846-63858.

[50]J.Yu,etal.,“StructuralFactorsInfluencingEnergyCarbonEmissionsinChina'sServiceIndustry:AnInput-outputPerspective,”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Vol.29,No.32,2022,pp.49361-49372.

[51]黄群慧:《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5期。

[52]谢克昌等:《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53]韩建国:《能源结构调整“软着陆”的路径探析——发展煤炭清洁利用、破解能源困局、践行能源革命》,《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54]K.Trout,etal.,“ExistingFossilFuelExtractionWouldWarmtheWorldbeyond1.5°C,”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Vol.17,2022,p.064010.

[55]何则、杨宇、宋周莺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地理研究》2018年第8期。

[56]马丽梅、史丹、高志远:《国家能源转型的价格机制:兼论新冠疫情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人文杂志》2020年第7期。

[57]柴瑞瑞、李纲:《可再生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电企业能源结构转型的演化博弈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

[58]孙传旺、占妍泓:《电价补贴对新能源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业的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2期。

[60]王国法、刘合、王丹丹等:《新形势下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1期。

[6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联合课题组:《关于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补贴缺口和大比例弃电问题的研究》,2018年。

[62]周天舒、迟东训、艾明晔:《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22年第7期。

[63]郭彤荔:《我国清洁能源现状及发展路径思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年第4期。

[64]涂强、莫建雷、范英:《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3期。

[65]张绍强:《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实践与展望》,《科技导报》2016年第17期。

[66]李小炯:《我国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煤炭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67]李珂:《我国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年第15期。

[68]么时曾、贾秋晨:《金融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双鸭山市为例》,《黑龙江金融》2022年第7期。

[69]高天明、张艳:《中国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路径研究》,《煤炭科学技术》2018年第7期。

[70]盛业旭、欧名豪、刘琼:《资源环境脱钩测度方法:“速度脱钩”还是“数量脱钩”》,2015年。

[71]李少林、陈满满:《中国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实践探索、国际借鉴与政策优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4期。

[72]Y.Kaya,ImpactofCarbonDioxideEmissiononGNPGrowth:InterpretationofProposedScenarios,PresentationtotheEnergyandIndustrySubgroup,ResponseStrategiesWorkingGroup,Paris:IPCC,1989,pp.1-25.

[73]Y.Yi,etal.,“ImpactofUrbanDensityonCarbonEmissionsinChina,”AppliedEconomics,Vol.53,Issue53,2021,pp.6153-6165.

[74]Y.Zhou&Y.Liu,“DoesPopulationHaveaLargerImpactonCarbonDioxideEmissionsthanIncomeEvidencefromAcross-regionalPanelAnalysisinChina,”AppliedEnergy,Vol.180,2016,pp.800-809.

[75]孙悦:《家庭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分析》,《人口学刊》2022年第05期。

[76]王睿、张赫、强文丽等:《基于城镇化的中国县级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12期。

[77]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5期。

[78]Y.Huang&K.Matsumoto,“DriversoftheChangeinCarbonDioxideEmissionsundertheProgressofUrbanizationin30ProvincesinChina:ADecompositionAnalysis,”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322,2021,p.129000.

[79]Z.Khan,etal.,“Consumption-basedCarbonEmiss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inG7Countries:TheRoleof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RenewableEnergy,”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Vol.730,2020,p.138945;付华、李国平、朱婷:《中国制造业行业碳排放:行业差异与驱动因素分解》,《改革》2021年第5期。

[80]赵巧芝、闫庆友、赵海蕊:《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1]K.Wang,etal.,“ResourceAbundance,IndustrialStructure,andRegionalCarbonEmissionsEfficiencyinChina,”ResourcesPolicy,Vol.60,2019,pp.203-214.

[83]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84]陈雪梅、周斌:《产业结构升级对分部门碳排放的时变影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6期。

[85]金培振、张亚斌、彭星:《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双刃效应——基于中国工业35个行业的经验证据》,《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5期。

[86]Z.Wang,etal.,“EnergyTechnologyPatents-CO2EmissionsNexus:AnEmpiricalAnalysisfromChina,”EnergyPolicy,Vol.42,2012,pp.248-260.

[87]卢娜、王为东、王淼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5期。

[88]林善浪、张作雄、刘国平:《技术创新、空间集聚与区域碳生产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89]M.A.Nawaz,etal.,“TrilemmaAssociationofEnergyConsumption,CarbonEmission,andEconomicGrowthofBRICSandOECDRegions:QuantileRegressionEstimation,”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Vol.28,No.13,2021,pp.16014-16028.

[90]D.S.Armeanu,etal.,“UnderstandingtheMultidimensionalLinkagesamongRenewableEnergy,Pollution,EconomicGrowthandUrbanizationinContemporaryEconomies:QuantitativeAssessmentsacrossDifferentIncomeCountries'Groups,”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Vol.142,2021,p.110818.

[91]B.Li&N.Haneklaus,“TheRoleofCleanEnergy,FossilFuelConsumptionandTradeOpennessforCarbonNeutralityinChina,”EnergyReports,Vol.8,2022,pp.1090-1098.

[92]D.Guan,etal.,“StructuralDeclineinChina'sCO2EmissionsthroughTransitionsinIndustryandEnergySystems,”NatureGeoscience,Vol.11,No.8,2018,pp.551-555.

[93]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增长——一个脱钩理论视角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6期;武晓利、王丹、晁江锋:《能源使用效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基于包含碳排放的DSGE模型数值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10期。

[94]Y.Li,etal.,“GreenEnergyInvestment,Renewable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NeutralityinChina,”FrontiersinEnvironmentalScience,Vol.10,2022,p.960795.

[95]刘自敏、张娅:《中国碳排放的时空跃迁特征、影响因素与达峰路径设计》,《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96]张国兴、高秀林、汪应洛等:《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测量、协同与演变——基于1978—2013年政策数据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

[97]王亚飞、陶文清:《低碳城市试点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效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6期。

[98]钟昌标、胡大猛、黄远浙:《低碳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19期。

[99]龚星宇、姜凌、余进韬:《不止于减碳:低碳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增长》,《财经科学》2022年第5期。

[100]曹翔、高瑀:《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推动了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12期。

[101]王连芬、赵园、王良健:《低碳试点城市的减碳效果及机制研究》,《地理研究》2022年第7期。

[102]王巧、佘硕:《城市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低碳试点政策的绿色增长效应评估》,《软科学》2020年第9期;邓世成、吴玉鸣、东童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据》,《城市发展研究》2023年第3期。

[103]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12期。

[104]王科、李思阳:《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05]陈星星:《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效、现实与策略》,《东南学术》2022年第4期。

[106]马跃、冯连勇:《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性分析》,《运筹与管理》2022年第8期。

[107]张晗、孟佶贤:《激励约束视角下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资源科学》2022年第9期。

[108]苏涛永、孟丽、张金涛:《中国碳市场试点与企业绿色转型:作用效果与机理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年第4期。

[109]王雪峰、廖泽芳:《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与碳市场减排效应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8期。

[110]白彦锋、李泳禧:《财税政策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回顾与展望》,《财政监督》2022年第14期。

[111]张莉、马蔡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税制优化研究》,《税务研究》2021年第8期。

[112]郑国洪:《中国税收政策调整的低碳发展效应研究》,《财政研究》2017年第7期。

[113]鲁书伶、白彦锋:《碳税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启示》,《国际税收》2021年第12期。

[114]李桃:《我国碳税政策设计与实施的国际经验借鉴》,《税务研究》2022年第5期。

[115]刘琦:《“双碳”目标下碳税开征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16]刘磊、张永强、周千惠:《政策协同视角下对我国征收碳税的政策建议》,《税务研究》2022年第3期。

[117]陈旭东、鹿洪源、王涵:《国外碳税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税收》2022年第2期;李桃:《我国碳税政策设计与实施的国际经验借鉴》,《税务研究》2022年第5期;刘琦:《“双碳”目标下碳税开征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2022年。

[118]C.Hong,etal.,“Land-useEmissionsEmbodiedinInternationalTrade,”Science,Vol.376,No.6593,2022,pp.597-603.

[119]P.Veel,“CarbonTariffsandtheWTO:AnEvaluationofFeasiblePolicie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Vol.12,Issue3,2009,pp.749-800.

[120]任亚楠、田金平、陈吕军:《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及碳关税影响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22年第6期。

[121]龙凤、董战峰、毕粉粉等:《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影响与应对分析》,《中国环境管理》2022年第2期。

[122]蓝庆新、段云鹏:《碳关税的实质、影响及我国应对之策》,《行政管理改革》2022年第1期。

[123]张晗、孟佶贤:《激励约束视角下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资源科学》2022年第9期。

[124]马跃、冯连勇:《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性分析》,《运筹与管理》2022年第8期。

[125]王科、李思阳:《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2022年。

[1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

史可寒,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史丹,史可寒.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特征事实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社会科学,2023,(04):95-120+243-244.

THE END
1.丰收盛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与农业发展的未来展望摘要:,,在最新报道中,中国粮食产量在2023年成功突破万亿斤大关,展现了丰收的喜悦。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彰显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预示着中国农业的繁荣前景。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扶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中国农业将继续朝着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https://www.lshysd.com/post/1077.html
2.《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发布——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资料图 8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多维度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效支撑http://xclb.org.cn/show-112078.html
3.中国肉研中心2023高科技食品加工技术与创新研发中国肉研中心2023是一个专注于高科技食品加工技术与创新研发的机构,它致力于提升我国肉类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推动国内肉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该中心通过集成前沿科技成果、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升级食品加工工艺,以满足市场对健康、环保、高效食品需求。 https://www.cudua.com/rou-zhi-pin/911190.html
4.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将会下降,未来棉花生产布局将向新疆集中,内地棉区将明显萎缩。2024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5346万亩,比2014年下降15.5%;产量为565.2万吨,比2014年下降13.0%;国内棉花消费受纺织品出口增长受限、棉花替代品不断改进影响,难以恢复到千万吨的水平,展望期内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将http://journal.crnews.net/nybgb/gg/910033_20150421093900.html
5.中国农业辅剂产业发展动态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25中国农业辅剂产业发展动态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25-2030年 【报告编号】: 443476 【出版时间】: 441806年11月 【出版机构】: 中研智业研究院 【交付方式】: 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报告价格】:【纸质版】: 6500元 【电子版】: 6800元 【纸质+电子】: 7000元 http://96892234.b2b.11467.com/m/news/9397925.asp
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 来源:央视网2023-04-21 10:29 正在加载 视频播放器。播放视频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央文) [ 责编:董腾飞 ] 您此时的心情 开心 0 难过 0 点赞 0 飘过 0 视觉焦点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最热文章 习近平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https://v.gmw.cn/2023-04/21/content_36512166.htm
7.[新闻直播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新闻直播间]农业农村部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价格总体平稳 00:01:29 [新闻直播间]谷雨到 农耕忙 湖北 早稻插秧有了“新农具” 00:02:50 [新闻直播间]谷雨到 农耕忙 黑龙江 大型机械提高春耕生产效率 00:02:53 [新闻直播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 00:01:35 [新闻直播间]第十四个联合https://tv.cctv.com/2023/04/21/VIDEgNFLFw5hNRHJgDuGogBN230421.shtml
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预计今年全国食用植物油自《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预计今年全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步提高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预计今年全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步提高http://www.centv.cn/p/458366.html
9.《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今天(4月20日)上午发布,今年的《展望报告》总结回顾了18种主要农产品2022年市场形势。 报告回顾,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克服了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等不利因素,稳住了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https://www.icppcc.cn/newsDetail_1114743
10.《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日期:2023-04-20 12:45 作者: 来源:央视网-中国新闻 打印本页 [video:《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发布] 机关子站 直属单位网站 国务院各部门网站 地方农业管理部门网站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访问分析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http://www.moa.gov.cn/ztzl/ymksn/spbd/qt/202304/t20230420_6425819.htm
11.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摘要 声明:报告已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版权归出版社所有,请勿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如需购买报告,可联系出版社或会务组。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https://aoc.agri-outlook.cn/index/index/article.html?id=2637
1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作 者]: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ISBN]:978-7-5116-6225-5 [主题词]:农业发展 -- 经济发展趋势 -- 研究报告 -- 中国 -- 2023-2032 [学科分类]: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http://www.yidu.edu.cn/103110/detail/book/66ce76a3617cb9a5eff9261c.html
13.全3册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当当世纪书缘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全3册】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 2023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趋势预测+国农业品牌政策研究报告(2023)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最新《【全3册】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 2023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趋势预测+国农业品牌政策研究报http://product.dangdang.com/11566153301.html
14.2023美国农业部农业展望报告:未来十年大豆供需趋势预测核心提示:美国农业部于2月发布的《2023农业展望报告》预测了2023年至2032年十年间全球农业发展的走势,涵盖了农产品、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综合指标,如农场收入等诸多方面。它以特定的假设为前提,包括宏观经济发展前景(2022年8月前的预测)、USDA全球农业供需形势展望(2022年10月WASDE报告的数据),当前的美国政策(如《2018https://news.foodmate.net/2023/03/655773.html
15.中国养猪业年度报告20240708162555.doc中国养猪业年度报告.doc,2023年中国养猪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种猪信息网 《猪业科学》编辑部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 2023年2月 主编:孙德林 云鹏 主要执笔人:孙德林 贾海燕 张宁 吉日木图 参加人:李倩 刘小苗 高志勇 张川 主要编写单位:中国种猪信息网 《猪业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08/7122163140006131.shtm
16.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京召开【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京召开】财联社4月20日电,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京召开,本届大会以“加强农业监测预警 保供强农促增收”为主题,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对未来10年粮食等18种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信息进行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不断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https://m.cls.cn/detail/1328860
17.源耀农业:2022年年度报告注:以上行业数据来源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报告。 (三)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单位:元 愿景——农牧领域最卓越企业 公告编号:2023-001 15 项目 本期期末 上年期末 本期期 末与本 期期初 金额变 动比例% 金额 占总资 产的比 重% 金额 占总资 产的比 重% 货币资金 671,809, % 324,730, https://doc.mbalib.com/view/aa39fdfbed5cc2f8cfe6ab05f9e8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