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中国、西亚、中南美洲和非洲北部,现今重要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都源自这四个中心区。起源于西亚的有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蚕豆、豌豆、鹰嘴豆等豆类作物,卷心菜、胡萝卜、葱头等蔬菜,亚麻、油橄榄等经济作物,以及山羊、绵羊、黄牛等家养动物。起源于中南美洲的有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刀豆、利马豆等豆类作物,西红柿、辣椒、南瓜、西葫芦等蔬菜,花生、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以及羊驼等家养动物。起源于非洲北部的有高粱、龙爪稷、珍珠粟、非洲水稻等谷物,豇豆、扁豆等豆类作物,咖啡等经济作物,以及家养动物毛驴。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包括水稻、粟、黍、荞麦等谷物,大豆、红小豆等豆类作物,白菜、萝卜、冬瓜、莲藕、山药等蔬菜,茶叶、大麻等经济作物,以及猪、鸡等家养动物。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此外,考古发现还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三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区的以种植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为特点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
二
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过程。农业是由采集狩猎演变而成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采集狩猎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不断增强,最终以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至此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由此可见,不论是依据生物进化论还是根据历史唯物论,农业起源都应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渐变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骤然变革。这个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大约起始自距今一万年前,完成于距今五千年前后。
三
根据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及分析结果,一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分别开始耕种某些籽粒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具体讲,北方是粟和黍,南方是稻。在农业起源研究中,耕种(cultivation)是一个特定概念,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例如平整土地、烧荒翻耕、播撒种子、除草浇灌等。但是,人类最初开始实施某些耕种行为的目的仅是为了提高采集获取量,而不是有意识地改变植物的生物特性,所以那些最初被耕种的植物在生物特性乃至形态特征上应该属于野生植物。根据进化论观点,栽培作物的驯化是在人类耕种行为影响下的植物的进化过程,既然是进化过程,表现在植物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上的变化应该是非常缓慢的渐变过程。总之,在农业起源过程中,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早于栽培作物的出现。耕种行为是栽培作物驯化的前提,也是农业生产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农业起源这个漫长过程的开始,中国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出现的人类耕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农业起源过程的起始阶段。
四
值得指出的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象征,也是中华古代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
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揭示,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例如,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坝的宏伟建设工程,反映出良渚文化拥有完善的、有效的、凌驾于群体之上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与其他遗址小型墓葬在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多寡上表现出的强烈反差,以及在良渚古城内发现的高大壮观的莫角山宫殿区,反映出良渚文化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瑶山和汇观山祭祀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特别是其中用于祭祀的玉琮和表现战争权威的玉钺,反映出良渚文化出现了神权和王权的观念和意识。这些考古证据说明,良渚文化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国家的建立是古代文明社会的核心标志,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到古代文明阶段。
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古代文明的出现同时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生产的发展。
与中国并列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和大麦为特点的麦作农业基础之上的,而良渚古代文明则建立在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基础之上。起源于中国的稻作农业经数千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农耕生产技术、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在稻作农业体系和传统之上建立起的良渚古代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应与建立在麦类作物农业体系之上的其他古代文明有所不同,这是今后需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可以确认的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显现并逐步形成。
(作者:赵志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员)
院部总机:010-85195999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