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范文10篇

一.玉蟾岩与牛栏洞、史老墩的时空位置

二.遗址堆积层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堆积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扰乱外,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地层变化复杂,纵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烧灰土与白色灰土相间的层序。横向平面上通常呈间断小块的交错土层堆积。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掘了解到,遗址原始地貌西高东低,大石密布,人们最初进时,在参差的石缝间铺垫碎石,扩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不断地局部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这种铺垫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这时无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一般直径约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动物烧骨。较大的灰堆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砾碎块,可能作压火保留火种之用。这种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遗址西高东低,堆积物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状况。西部堆积物混杂,颜色斑驳,文化遗物、烧火遗迹及白灰土铺垫均集中于西部,说明西部是人们主要活动区。东部地层多呈颜色单纯的斜平地层,富含碎骨,伴有较多的小螺,表现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积,局部积水。说明东部不是人们主要生活区,仅个别层面具有短时活动的迹象。

玉蟾岩洞穴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厅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可同时容纳30人左右共同栖息。洞厅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气流通而寒凉。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据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告诉笔者,类似玉蟾岩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它并不是孤立现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岩遗存就是一证。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参考文献

一、西方农业起源研究主要范例的变化

农业起源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生物学及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课题,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20世纪,成为了考古学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之一。该问题研究范例由于受各自时期的人文科学、考古学的研究范例的影响,分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存在几次大的转变:20世纪初之前的文化进行理论影响下,主要研究农业在进化的文化阶段上所处的位置及其对人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影响;20世纪初到60年代主要在环境模式下研究农业起源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指导下不仅研究农业起源的过程,并且着重讨论起源的动力机制问题。在每种范例之下,不同的学者又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假说。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9世纪是进化论流行的时期,并且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早的人是狩猎者这种观点已被广泛地接受,因此这一时期主要讨论的不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机制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这种适应性转变受到影响等问题,而是动、植物驯化哪一种最早出现、它们在进行的文化阶段上所处的位置及各自的影响问题。⑴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动物驯养和游牧业先于植物栽培。摩尔根即在其《古代社会》中指出,东半球的畜牧业早于农耕业,农业种植更多地是源于驯养动物的需要而不是人的需要。⑵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狩猎、放牧、农业三阶段说是不可信的,它们指出有许多原始人群从事农业但不养家畜,因此许多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我们可以说农业的状态不一定是从放牧中来、是放牧的一种延续,前者比后者表现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文明。”⑶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观点是认为放牧业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类型,游牧者与农耕者共存。

2.20世纪初到60年代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

业的兴起。

[关键词]晚期智人;季节性饥荒;农业起源

StudyontheProblemsofAgriculturalOriginundertheConditionofSeasonalFamine

Abstract:Theproblemsofagriculturaloriginhavebeendiscussedforalongtime,butwedidn’tfocusourattentionontheroleofseasonalfamineintheprocessofagriculturaloriginduringHomosapiensstage.Theclimaticconditionofwholeworldwascolderthanthatinpresent,thereforeitbecomesmoredifficultytogetfoodandseasonalfamineoccurredyearbyyear.Thepressureofseasonalfaminecompelledhumantodomesticateanimalsandgrowthplantssothatprovidingfoodagainstcontinualhungry,especiallyinwinterseason.TheorigintimeofagricultureshouldbebackwardedtothelatePalaeolithicperiod,10000to50000yearsago.

KeyWords:Homosapiens;Seasonalfamine;AgriculturalOrigin

季节性食物短缺的概念是1938年贝克(J.R.Baker)研究鸟和动物的季节性饲养模式时提出的,[1]后来被用于远古人类生活研究中。考古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者开始利用季节性食物短缺术语描述史前时期人类生境恶化后的社会生活状态,[1]灾荒史研究者也将其纳入研究视野去审视农业发生前的食物短缺问题,“每到冬季和春季食物匮乏时许多原始的采集渔猎者就要遭受饥饿的沉重打击。”[2]但是,人们对季节性食物短缺的时代变化、区域差别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特别是季节性饥荒的发生演变与远古时期农业起源的关系迄今尚无论证研究,这是远古社会生活史和农业起源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并解决的基本问题。远古社会季节性食物短缺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它迫使人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走上了农耕生活的道路,季节性饥荒是农业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莫尔的农业乌托邦

莫尔(1478—1535)是十六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作为资产阶级活动家的莫尔却以其阐发的社会主义思想而名垂史册,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

托马斯·莫尔属于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员,他于1478年2月7日诞生在伦敦一个富人家庭,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英国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精通英国法律的专家。莫尔儿童时代就学于伦敦的圣安托尼学校,掌握了当时学者们的国际语言——拉丁语。十三岁时,老莫尔将其托付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莫登。莫登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开明政治家,对科学、艺术和文学很有修养,使莫尔得以扩大知识面。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牛津大学是当时英国研究人文主义的中心,许多人文主义者均产生于此。莫尔在人文主义思想熏陶下,成为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与此同时,莫尔也受到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影响,他把柏拉图关于建立奴隶主贵族财产公有制的思想看成是劳动人民的平等要求,从中吸取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材料。

然而,莫尔的父亲却希望他去当法官,反对莫尔爱好古典东西。1494年,根据父亲的意见,莫尔从牛津大学退学,转入新法学院,攻读法律。毕业后,莫尔进入了伦敦的律师界当律师。莫尔为人正直,处处为受害的讼者着想、申述。因此他很快就在伦敦法律界享有头等律师的名声,崭露头角。1504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莫尔被选为国会议员。不久莫尔因在国会中反对英王亨利七世为公主婚礼向国会索取巨额补助款项,遭到英王迫害,被迫脱离政治活动。他回到律师界,进一步研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510年,莫尔重新回到政界,被任命为伦敦市副执行官(掌管司法的法官)。莫尔才能出众,办事公正,博得了伦敦市民、商人的拥戴。1515和1516年,在英国商人的一再敦请下,英王先后委派莫尔出使尼德兰和加来,调解英国同当地之间的商业纠纷。莫尔就是以第二次出使经过为背景,于1516年用拉丁文字写作了名著《乌托邦》,并于同年在比利时的卢文城出版。《乌托邦》一书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英国社会以至欧洲各国,不久陆续被译成欧洲许多种文字。

莫尔的博学和政绩,特别是《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使他获得很高的声望。亨利八世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1518年任命莫尔为王室请愿裁判长。以后,莫尔担任过副财务大臣、下议院议长,并获得爵士称号。1529年莫尔被任命为大法官(类似首相的职务)。莫尔虽然已经成为英王下面第一位要人,但他并没有改变在《乌托邦》中所表达的政治观点。莫尔反对亨利八世为了扩大王权、掠夺教会财产所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1532年,他毅然辞去大法官的职务,以示对抗。1534年,莫尔坚决拒绝宣誓承认英王在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地位,遭到逮捕,囚禁在伦敦塔。英王还利用总检察官做假证人,检举莫尔说过“国会无权宣布亨利八世为教会最高首脑”的话。法庭根据这个诬告,判决莫尔死刑。1535年7月6日,莫尔在伦敦塔监狱被处死,终年五十七岁。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理论

农业的起源是农业考古学的重点研究课题,西方的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早在18世纪就开始接触这个问题,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从人类学史的角度进行探索。到了20世纪,由于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东发现了许多早期农耕遗址,从而使农业起源问题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纷纷提出各种假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农业起源问题上,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的贡献很突出。他首先将农业的产生作为区分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并将农业的诞生称之为新石器革命,认为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近代的产业革命相比而毫不逊色。从而使考古界对农业起源问题更加重视,在考古发掘中更加主动自觉地搜集有关农业起源的信息,并对起源的原因进行各种探索。

西方有关农业起源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种假说:

(1)绿洲说

一.玉蟾岩与牛栏洞、史老墩的时空位置

二.遗址堆积层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堆积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扰乱外,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地层变化复杂,纵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烧灰土与白色灰土相间的层序。横向平面上通常呈间断小块的交错土层堆积。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掘了解到,遗址原始地貌西高东低,大石密布,人们最初进时,在参差的石缝间铺垫碎石,扩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不断地局部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这种铺垫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这时无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一般直径约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动物烧骨。较大的灰堆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砾碎块,可能作压火保留火种之用。这种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遗址西高东低,堆积物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状况。西部堆积物混杂,颜色斑驳,文化遗物、烧火遗迹及白灰土铺垫均集中于西部,说明西部是人们主要活动区。东部地层多呈颜色单纯的斜平地层,富含碎骨,伴有较多的小螺,表现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积,局部积水。说明东部不是人们主要生活区,仅个别层面具有短时活动的迹象。

玉蟾岩洞穴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厅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可同时容纳30人左右共同栖息。洞厅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气流通而寒凉。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据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告诉笔者,类似玉蟾岩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它并不是孤立现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岩遗存就是一证。

一、中西方原始农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类型

如果把历史的视野指向遥远的古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和欧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原生型农业文明,即是一种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它既是起源地,同时又是农业繁荣地;欧洲的农业文明则是一种外来型、传播型农业文明,它的农业文明是由西亚地区传播而来的(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这两种不同的起源方式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农业的完全不同的格局。

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出现与西亚的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西亚农业向北传播中,由于欧洲既适合于畜牧又适合农耕,因此农业传播出现了先传播驯养畜牧技术后传播种植技术的前后两次传播过程(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

欧洲文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特征是在发展驯养和畜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种植业,并且种植业首先是由满足牲畜饲料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主营畜牧业的习惯,因此农耕的扩展并非一下子就从西亚迅速传遍全欧洲,而是缓慢传播。根据研究者的测算,欧洲早期农耕推进的速率是每年1.08公里,每代人扩展的平均速率为25公里,农耕向欧洲腹地传播持续了大约3000年之久(注:(英)A、阿默漫等著,黄其煦译:《欧洲早期农耕扩展速率的测量》,《农业考古》1987年1期。)。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农业没有传播到欧洲的腹地之前,居住在此的欧洲人从事的是畜牧业,后来才开始接受种植。恩格斯根据雅利安人亦即印欧人,先是从事畜牧,后来又在畜牧的基础上引进了种植业的历史,得出了农业的产生是为了给牲畜提供饲料的结论,原因就在于此(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1页)。

显然恩格斯的这一结论不是农业起源的普遍形式,只适合于早期的欧洲,而不适合于亚洲。在亚洲,种植不是为了满足牲畜的饲料需要而产生的,而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因此,早期的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游牧的生活方式,而中国人则过着定居农耕的生活。

THE END
1.绿色农田探索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多元化项目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村种植养殖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粮食作物,而是逐步向特色、有机、无公害等方向发展。例如,花卉和观赏植物的种植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机食品和organic蔬菜也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新选择。这些特色作物不仅增强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活跃。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23231.html
2.农业指的是什么意思揭开土地的秘密追寻食物链的源头一、探索农业的本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早晨的咖啡还是午后的果汁,甚至是晚上的饭菜,都离不开一项古老而又神圣的活动——农业。那么,农业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二、从历史到现代:农业演变历程 从原始社会初期开始,一群人围绕着火堆,用石器和木锤耕种,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https://www.gntpr.com/xue-shu-huo-dong/81321.html
3.田园风光下的生态农业探索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农业节目不仅是对传统农业实践的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更为绿色的生产模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农业来保护环境,同时提高食品安全。 首先,让我们谈谈什么是生态农业。这一概念强调了土地、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它要求农民采取一种https://www.3ex3y4s7.com/yang-feng-bai-ke/299363.html
4.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六大模式生态农业全面实现的过程,就相当于用消费的力量,带动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解决了棘手的农田面源污染问题;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尤其传统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人体健康,不从源头制造病人尤其遏制重大疾病发生概率;遏制温室气体升高,将温室气体埋葬在土壤里;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https://nyncj.weinan.gov.cn/nyfw/zyy/1767123080179785729.html
5.农业源,agriculturalpollutionsourc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2)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农业面源 例句>> 3) agricultural energy 农业能源 1. It elementally analyzes the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io-ethanol as alternative energy resource. 浅析了农业能源的发展前景与汽油醇作为替代能源的可能性。http://www.dictall.com/indu/036/0358563D6B5.htm
6.田阳县源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田阳县源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范围 农作物及果蔬种植;园艺开发;农业观光项目开发;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展示;初级食用农产品销售。 营业执照 451021000105133 核准日期 2014-03-11 00:00:00 经营期限 十年 经营状态 在业 法人代表 李意 成立时间 2014年03月11日 职员人数 未公开 注册资本 100万元 (万元) 官方https://m.11467.com/baise/co/13564.htm
7.「天津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天津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源农科”),成立于2021年12月27日,是由山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农垦宏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专业化农业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公司立足科研成果转化和农业源头优势,定位行业前沿,探索“种业+”产业模式,实施跨省种业和行业资源整合、平台运营、投资管理运作。主要业务方向为“https://m.zhaopin.com/company/CZL1418101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