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杨军介绍,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米袋子”更安全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同时发力,粮食保障更加有力。今年全市播种面积405.22万亩、预计产量152.12万吨。

“菜篮子”更丰富

按照“土特产”思路,着力打造咖啡、生猪肉牛、茶叶、石斛、核桃、水果蔬菜6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群,“高黎贡山”“昌宁红茶”“腾药”等14个产品先后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保山黑猪、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分别入选云南省“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和“六大名羊”。

“钱袋子”更充实

紧紧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加快“幸福里”就业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大力推广龙头带动型、村级领办型、委托合作型等利益联结模式,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9元,前三季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178.39元。

“好日子”更幸福

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到保山体验不一样的“丰景”“丰情”“丰味”“丰韵”

杨军表示,丰收节里庆丰收。农民丰收节,既是亿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的节日,也是全社会享丰收、助增收的节日。在此,他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和各方宾客到保山来,开启一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秋季旅行,欣赏不一样的“丰景”、体验不一样的“丰情”、品尝不一样的“丰味”、感受不一样的“丰韵”,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到保山来,体验一场有感心灵的文化之旅

保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古国故郡数千年岁月之精华、聚怒水沧江数百里腴壤之孕育,在宝山秀水之间闪耀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诉说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到这里,可以感受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荡气回肠的抗战文化、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走夷方”的马帮文化,可以追寻哀牢归汉、永昌建郡等一系列千古传奇,可以触摸“桐华布”、“永子”等历史文物,可以踏足兰津古渡、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等历史遗址,可以聆听“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清代三部尚书王宏祚的历史故事,一代英哲艾思奇、领导干部楷模杨善洲、航天英雄桂海潮等先进事迹。

到保山来,体验一场畅享美景的自然之旅

保山山川奇险,襟沧江而带怒水,据雄关而锁咽喉,素有“天南锁钥”“极边胜境”之美誉。到这里,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画卷,绿是保山的底色,蓝是保山的背景,黄是保山的脉络,粉是保山的笑颜,红是保山的沸点,紫是保山的浪漫,白是保山的点缀,美了季节,醉了岁月。可以饱览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一座横贯全境的高黎贡山,一条纵贯千里的怒江,一群含浆入眠的腾冲火山,一处激情澎湃的热海奇观,一块世界罕见的北海湿地,一片世界最大的大树杜鹃群落。可以走进腾冲银杏村,感受黄叶纷飞、铺满石墙、屋瓦、小巷和田埂的绝美景象。可以走进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观古色古香、芳草萋萋,听流水潺潺、鸟语虫鸣,感受“一半烟火一半诗”的惬意生活。

到保山来,体验一场放松身心的康养之旅

保山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70%,最高负氧离子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3.8万个,是“春城中的春城”“天然氧吧”。到这里,可以坐上热气球,俯瞰火山的壮美,拥抱清晨的第一缕日出,尽览火山地貌的壮阔与神奇。可以走进善洲林场,徜徉万亩林海,感悟杨善洲精神。可以住进半山酒店、露营基地,在群山的摇篮里安然入梦,在百花的清香中徐徐醒来。可以来一场放松身心的泡汤之旅,洗去一身疲倦,静享悠然时光。

到保山来,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鉴宝之旅

保山自古便是“金银宝货”之地,翡翠历史悠久,南红尊贵权威,琥珀跨越时空,永子棋中圣品,黄龙玉美轮美奂。到这里,可以观赏“风雪夜归人、笑狮罗汉”等巧夺天工、令人惊叹的玉雕作品,可以体验赌石“一刀穷、二刀富”的惊心动魄,可以与琥珀、海林檎化石内的古生物来一场穿越亿万年时空的碰撞,可以感受色彩艳丽、质地细腻的保山南红,可以细细欣赏黄龙玉的天工而成、景象梦幻,可与友人用白如蛋清、黑如鸦青的永子对弈,感受保山承载岁月长河沉淀下的精神与文化。

到保山来,体验一场味蕾绽放的美食之旅

保山美在山水、秀在人文,孕育出丰富的饮食文化与独特风味,是一个齿颊留香的美食天堂。到这里,可以寻一抹咖香,尽享“咖”式生活,亲身感受“从种子到杯子”的“一站式”咖啡体验,了解中国精品咖啡的多元文化魅力。可以逛茶山、学制茶、品古茶、唱茶歌,体验采茶制茶饮茶的快乐,品鉴昌宁红茶的绵甜悠长。可以品一品石斛宴、银杏宴、鸡枞宴、茶叶宴等传统美味,可以尝一尝稻花鱼、火瓢牛肉、口袋豆腐、黄山羊、土锅子等地道美食,可以吃一吃大救驾、腾冲饵丝、松花糕、下村豆粉、稀豆粉等特色小吃,尽享山间的野蔌的舒爽,感受边城的烟火气息,体会休闲松弛的慢生活。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群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杨军介绍,多年来,保山市按照“土特产”的发展思路,围绕“1+10+2”重点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工作中,聚力打造咖啡、茶叶、石斛、核桃、果蔬、生猪肉牛6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群,通过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破解难点、解决痛点、打通堵点,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经济稳中向好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65亿元、增长3.4%,排全省第4位,其中:农业产值77.7亿元、林业产值27.88亿元、牧业产值43.28亿元、渔业产值1.8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5亿元。累计上报农业投资29.78亿元、增长49.3%,增速排全省第1位。肉类总产量20.23万吨,禽蛋产量0.5万吨、牛奶产量0.39万吨。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行动,全市农业企业9347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92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持证企业121家,产品295个,产量70.81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66:1。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42.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1%;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施甸县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重点稳步推进制种产业,提升腾冲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2个国家级保种场和保山黑猪、腾冲雪鸡2个省级保种场的建设,加快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腾冲种质资源圃、石斛种质资源圃3个省级种质资源圃的建设;特别是石斛的品种、石斛的加工、农民的接受程度、种植的水平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3个品种和4项技术入选2024年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08%;全市建设标准化大棚4.56万亩,规模化养猪场712个,工厂化渔业养殖设施面积10.4万立方米;咖啡、生猪肉牛2个特色产业集群成效凸显;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190个,库容54.53万立方米,年处理量178.65万吨;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强镇2个。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成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县级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5个、乡镇服务站及物流站58个、村级服务点和物流配送点389个。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保山紧盯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拓展并举,强化监测帮扶促增收、抓实就业创业保增收、盘活资源资产拓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增收。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79971户340733人,覆盖率达100%。截至8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09万人,其中:省外转移19.76万人。全市乡村旅游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80余家,有农家乐2000余家、乡村民宿800余家,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上半年共接待乡村旅游者912.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87亿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9元、增长7.2%;前3季度,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4178.39元、增长12.47%。

云南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教授杨生超:

龙陵石斛产业会走出一条联农带农富农的新路子

石斛在全国中药材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我国最珍贵的中药材之一。

从产地分布来看,紫皮石斛主要产自云南,特别是云南龙陵,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龙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紫皮石斛之乡”。这一地域优势不仅确保了紫皮石斛的充足供应,还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药用价值来看,紫皮石斛具有滋阴清热、养胃生津、益气力等多种功效,是现代中医药中治疗脾胃病及滋阴补肾的常用药材。现代药理实验进一步证实,紫皮石斛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抑制幽门螺杆菌、降低虚热等显著作用,这使得紫皮石斛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备受推崇。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药材认知的加深,紫皮石斛因其卓越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市场青睐。从鲜品到深加工产品,紫皮石斛的多种形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紫皮石斛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饮料等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空间。

从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的角度来看,紫皮石斛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均受到严格监管。国家通过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确保紫皮石斛等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从而保障其质量和安全。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紫皮石斛的市场信誉度,也为其在全国中药材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发展前景而言,龙陵县石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龙陵是一块石斛产业发展的“宝地”。中国共有78个石斛种,龙陵就有42个,占全国分布品种的54%。其次,当地政策支持有力,石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悉,截至目前,龙陵石斛种植面积达到了4.25万亩,鲜条产量1.2万吨,紫皮石斛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全省的80%以上,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已初步形成集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康养观光食用为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石斛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75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紫皮石斛作为一种珍贵的传统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逐年上升。目前,紫皮石斛已经被列入《云南省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龙陵紫皮石斛也是全国首个获得“药食两用”准入的石斛种。加之现在“电商+”“庭院+”“农旅+”的石斛花卉新兴业态正在崛起,通过规范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研发、多元化发展,龙陵石斛产业会走出一条联农带农富农的新路子,未来大有可期!

中共龙陵县委书记牛永东: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龙陵县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不移守底线、稳增收、促振兴,各项工作成效十分明显。

守牢“两条底线”

坚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和“零容忍”的态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在守牢“三区三线”划定的47.65万亩耕地保有量和31.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稻田+”粮经协作等模式,粮食播种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50万亩以上。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累计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922户7204人,其余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均分层分类落实了产业、就业、兜底等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抓实“两个收入”

坚持把稳定增加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通过采取农村居民“八个一批”和脱贫人口“七个一批”的增收措施,紧盯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总结推行“1291”幸福里就业、返乡青年“5+3+2”电商创业就业模式和“631”庭院经济模式、褚橙“一租二包三分红”联农带农机制等经验做法,着力打好就业增收、产业促收、政策助收、兜底保收等促农增收“组合拳”,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2023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18元、增长9.3%,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6355元、增长14.4%,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推进“五个振兴”

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制村通硬化路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1.2%,镇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走深走实,龙江弄福村规民约被评为云南首届“十佳村规民约”,石斛花卉节、龙江稻花鱼节、咖啡文化周、傣族泼水节等系列文旅及民族民间活动精彩纷呈,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和省级绿美乡镇2个、绿美村庄6个、森林乡村99个,5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不断巩固,龙新茄子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6个行政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赧等村党总支书记朱朝新:

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

享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龙陵县龙江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湖景明媚的龙江清塘,有层层叠叠的千亩梯田,还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稻谷和鱼的故事。

近年来,围绕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这两个中心任务,龙江乡积极探索“以粮为基、接二连三”兴产业促增收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在资源资产盘活上,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资产,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促集增收。通过有偿服务、招商租赁等,2023年实现收入39.1万元。

在产业发展上,立足传统水稻产业,积极探索特色种养,发动全体村民,大力发展“水稻+稻花鱼+烤烟”的绿色种养模式,让一粒粒“红细软米”、一条条“稻花鱼”成为增收致富的“红钞票”,成功走出“一年三熟”“一田多收”、四季优产的生态循环之路。2023年全村实现产业增收1400余万元。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龙江乡成立合作社,通过统一育苗管理、制定培育标准、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深化“稻鱼+”产业的内涵和外延。2022年,自筹资金20万元,流转土地60余亩,打造了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龙江稻田公园,并依托公园核心区域,创新推出“我在龙江有点田”稻田认领活动,实现粮经协调、农旅互促的良性循环。2023年,成功将龙江稻田公园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力宣传推广特色“农耕文化”,以“重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打造特色农耕示范村寨,推出“我克龙江栽秧克”稻田特色活动,实现增收13.5余万元。同时,坚持“以节引路、以节会友”,依托“稻花鱼”节,擦亮“龙江稻花鱼”金字招牌,吸引游客前来观景、品鱼,2023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未来,龙江乡将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稻田+”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旅景点建设,推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努力打造休闲度假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

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民宿项目负责人辛九阳:

龙江的绿水青山一定会变成金山银山

“沿途绿水青山,白鹭纷飞;江面波光粼粼,竹筏悠游;梯田层层叠叠,稻浪翻涌;绿树簇拥村庄,炊烟袅袅;牛在田边悠闲啃草,农人在挥镰割稻,鱼在稻田里欢跳……夜幕降临,龙江朋友热情款待,喝着当地傣族自酿的‘小锅酒’,品着生态小土鸡、稻花鱼、秋知了等农家美食……如此慢节奏的惬意生活令我‘醉’在龙江的山水人文里。”谈到为什么选择来到龙江乡经营民宿,辛九阳深情并茂地回忆起2012年秋天第一次顺着沿江公路来到龙江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此龙江便深深地扎根在他心里。

辛九阳说,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为基础,回归自然,以休闲、体验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产业形态。龙江乡的区位、交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传统农业等都具有突出优势,具备乡村文旅“吃住行游购娱”的发展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龙江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稻花鱼节活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又将在龙江乡举办,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龙江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选择乡村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到龙江,春赏映山红、夏住老窝棚、秋尝稻花鱼、冬游龙江湖,游客来了,民宿酒店的生意也不错。为此,经过多次考察调研,2023年,他和合伙人开始承包龙江民宿酒店的运营管理。

辛九阳介绍,他家民宿共有20个房间,自承包经营以来已接待游客500多人次,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并先后带领30多支旅游团近千人走进龙陵,宣传推介龙陵,领略龙陵9个乡镇的风土人情。

作为一名民宿创业者,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辛九阳对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未来,他们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注意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和其他民宿宾馆一起携手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他坚信,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龙江、龙陵的绿水青山一定会变成金山银山,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保山市龙陵县新农人代表曹大成:

直播带货电商将龙陵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大市场

曹大成,一个来自龙陵县的傈僳族小伙,目前,正和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在龙陵腊勐松山从事直播带货工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城市归客,变成了扎根泥土、助力乡村发展的新农人。

曹大成说,大学毕业时的他在昆明尝试过不同的工作,后回乡创业养猪,也经历过挫折,直到2021年踏上了电商这条全新的道路,他的人生才出现了重要转机。

起初,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物流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不断的学习、试错和调整,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他们利用电商平台,将龙陵的优质农产品,特别是那些青翠甘甜的腊勐青豌豆和红皮黄芯、口感软糯的勐冒洋芋等,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喜爱。

如今,全县像曹大成一样回流到家乡从事农业、电商、物流的人已经有300多人,从外地到龙陵发展的异乡人也有100多人,比如从事石斛花卉的蒋德凡、从事茶叶的刘家波、从事咖啡的储明孝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县可以在直播平台售卖的13大类147个品种农特产品纷纷走向了全国各地。

曹大成表示,每当他站在直播基地,看着那一箱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想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使他和乡亲们一起实现了“双赢”,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他们这些返乡青年正在“希望的田野”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各行各业里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农村电商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邵灵、杨庆奎)

THE END
1.努力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在太和县引发热烈反响。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总书记的亲切勉励转化为抓好粮食生产的动力,努力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回信中强调,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http://www.moa.gov.cn/xw/qg/202206/t20220630_6403815.htm
2.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确保广大农民收入更快增长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但农民增收还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于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https://www.capiac.org.cn/index.php?s=news&c=show&id=58
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央视网消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农村地区如何吸引的人才?如何实现农业产业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连续3年将提案的主题聚焦在乡村振兴方面。他认为,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https://m.youth.cn/qwtx/xxl/202103/t20210308_12753584.htm
4.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村里发展起15项特色产业,农户就近务工,每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下一步,庙池村将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地里栽苗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把增收致富渠道拓得更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不断http://cq.people.com.cn/n2/2022/1021/c365425-40166309.html
5.农业强国光明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https://kepu.gmw.cn/2022-12/08/content_36216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