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新年立春时令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一号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央一号文件在开头部分就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号文件部署六大任务“两确保三提升一加强”,列在前两位的“两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粮农增产同时增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需要脱贫人口能够就业保障收入。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需运用“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强化农民增收,守好“三农”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要落实落地;“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具体政策和办法要全面公开。国家给予粮农的各项补贴要直接到达粮农银行账本,不要中间转手,防止一路“雁过拔毛”层层截留。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安全维系着14亿人口的饭碗,是国之大者,是政治任务。一号文件明确了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的提升行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再出发。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行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有力有效扎扎实实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THE END
1.努力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在太和县引发热烈反响。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总书记的亲切勉励转化为抓好粮食生产的动力,努力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回信中强调,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http://www.moa.gov.cn/xw/qg/202206/t20220630_6403815.htm
2.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确保广大农民收入更快增长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但农民增收还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于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https://www.capiac.org.cn/index.php?s=news&c=show&id=58
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央视网消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农村地区如何吸引的人才?如何实现农业产业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连续3年将提案的主题聚焦在乡村振兴方面。他认为,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https://m.youth.cn/qwtx/xxl/202103/t20210308_12753584.htm
4.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村里发展起15项特色产业,农户就近务工,每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下一步,庙池村将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地里栽苗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把增收致富渠道拓得更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不断http://cq.people.com.cn/n2/2022/1021/c365425-40166309.html
5.农业强国光明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https://kepu.gmw.cn/2022-12/08/content_36216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