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地后,就需要自己耕种,这是因为在俄罗斯,囤地转租赚差价的模式,在信息透明后,几乎没有盈利的空间。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的农地不稀缺,荒地还有很多。此外,如果俄罗斯农民不能够获得平价土地,就可以要求地方政府配给平价土地。因此,目前俄罗斯农地的土地租金只有2.5%-3.5%左右,回报率极低,整体上也没有升值空间。
在种植环节,需要考虑最小耕种面积。在俄罗斯从事农业种植,400公顷是能够盈利的最小耕种面积;1100公顷是实现低风险经营和稳定盈利的最小耕种面积。这就意味着俄罗斯从事农业经营具有一定的投资门槛。
在购买或租用耕地之外,购置大型机械;建设烘干塔、和仓库都必须的。中国企业热衷投资的远东地区位于冻土区,建设晾晒场、烘干塔、库房等基础设施的成本都比国内高。总体来说,如果企业不满足于从事简单的边贸,而是准备经营包括种植、物流、贸易等基本环节,4000万人民币是比较稳妥的投资门槛。
在公司组建起来后,则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才能保障经营的成功。首先,企业的中方高管俄语要非常流利,才能与俄方管理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实现高效的沟通。其次,企业管理层要非常熟悉俄罗斯的法律法规。俄罗斯的法律法规是非常细碎和繁琐的,俄罗斯政府对农企的种植计划,农资配发,到出口配额都是严格管理的。
同时,对于公司的土地,俄罗斯行政部门有多次复查的检察制度,公司需要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进行开发和经营;其中第三年的检察和整改最为关键。有的中国农场主因为看不懂整改通知书,或者整改通知书被中间人恶意截留,而没有做出任何整改;那么往往在第六年的第二次检查时被吊销土地证,人员被驱逐。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它并不是因为俄罗斯营商环境不好,而是中资企业主没有搞明白俄罗斯的经营规则。
不过,在当前中俄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招聘俄语流利,熟悉对方文化和心理、同时又懂农业,还熟悉俄罗斯法律法规的中方高管还是需要付出较高工资的。目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而且他们更愿意自己当老板,不愿意为公司打工。因此,企业对这些人才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比如在中国农企热衷的远东地区,中资企业往往认为那边的黑土肥沃,价格便宜,没有水土流失,黑土退化问题。但是,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则认为远东农田土壤的生态问题不太乐观,土壤酸化和有机质流失非常严重。这个生态问题是属实的,有数据支撑,也被俄罗斯政府和学界重视。但是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经营,很少跟俄罗斯学界沟通,也很少照顾学界利益,因此学者们很可能把生态问题归咎于中资企业的农业开发,写成论文或者报告发表,从而影响政界和公众对中资农企的态度。尽管现在中俄关系非常牢固,但是这些沟通不畅的隐患仍然值得注意。
5月16日,2024中俄粮食生产与食品科学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围绕中俄农业合作、粮食安全、食品加工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尽管两国中央政府都鼓励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农业合作。但是,俄罗斯是一个复杂且分层的国家。中央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并不能视为没有任何风险的背书。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术界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内部规则,需要中资企业研究和遵守,并加以合规利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农企扎堆投资俄罗斯远东地区,很可能会因为同业竞争加剧、往来人员复杂而逐渐累积双边矛盾和风险。
中资企业也可以开拓俄罗斯远东四州之外区域,从农企集约化程度高和产业链聚集度好的区域看,在黑海亚速海东侧的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是非常优越的农业区,适合做贸易。从招商引资成效高,配套政策灵活的角度看,图拉州与中国经济特区非常类似,适合做投资。
另外,俄罗斯的法律、金融、经济和科学的中心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考察和投资俄罗斯远东的同时,一定要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进行考察和调研,与农地律师、银行系统和行业组织交流,以获得更精准的信息和更好的咨询服务。
总之,当前是中俄经贸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对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不但有利于俄罗斯农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分散农业进口风险,减轻对北美饲料粮和油料作物的过度依赖,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节约水土资源和丰富中国人民的饭桌。但是,俄罗斯能够给中国输入多少农产品,则取决于中俄农企的表现。只有企业实现商业的逻辑,挣越来越多的钱,农业经贸和投资蓬勃发展,才能实现上述战略价值。
在历史上,中俄农业经贸和投资的发展并不顺利,给中资农企笼上了“俄罗斯营商环境不好的阴影”。这种阴影的成因很复杂,一方面与俄罗斯发展路径的复杂探索和多次转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资企业在俄罗斯的经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造成的,——相比之下同期的德资企业在俄罗斯经营就非常顺利。
目前,随着西方企业的撤离和制裁的持续,俄罗斯市场同业竞争烈度下降,中俄关系的日益稳固,这都是中资农企在俄罗斯探索、洞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相信中资农企能够在国家的支持下,利用好中俄两国的商业、法律和学术资源,同时借鉴以德国企业在撤出前对俄贸易和投资的优秀经验,成功地开拓俄罗斯农业市场;在实现商业盈利逻辑的同时,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成为新时期企业出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