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共有21个县、195个乡镇、1278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涉及农村人口29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6万人。
“三变”改革的主要成效
贵州省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符合中央精神,切合贵州实际,对破解农村改革难题,促进同步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资源活起来。通过“三变”改革,把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充分盘活起来、流动起来,发挥了财产性价值属性和资本属性。全省农户流转土地33.26万亩、土地入股14.2万亩;流转林地5.99万亩、林地入股5.57万亩;流转草地2735亩、草地入股2.28万亩;流转水域4717亩、水域入股1487亩;村集体流转资源性资产5845亩、入股2398亩。六盘水市通过股权收益,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空壳村”由改革前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
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民从原来的小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大产业大企业的股东,从原来的仅获得土地种植收入、务工收入转变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兼得的效果。目前全省农民自有资金量化入股58782万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第三。
农村产业强起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蔬菜、辣椒、猕猴桃、桃子、火龙果和百香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9大产业,打好“组合拳”,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力争在一系列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现裂变式发展。上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468万亩,同比增长6.7%;水果面积623万亩,新增果园面积30万亩,同比增加5.1%;全省茶园693.4万亩,实现春茶产量11.9万吨,同比增长33%。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增速位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美丽乡村热起来。坚持把做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乡村正逐步成为城市人想去的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地方。随着一批“美丽乡村”的成功打造,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0.3%。安顺市的滑石哨、桃子、浪塘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覆盖全市80%行政村,今年以来,全市共计接待人数1195.03万人(次)、同比增长55.23%,实现旅游收入113.63亿元、同比增长56.94%。
乡村治理体系优起来。六盘水市组建了48个联村党委,构建了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完善了联村党委领导下的多种经济组织合作的乡村治理结构,形成了村集体与市场紧密结合、各种经济组织和农民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推进“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思路。各地始终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精准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力求把“三变”改革搞得更规范、更扎实。着力解决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践探索“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问题,让农民脱贫致富,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让乡村建设更加美丽,在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上探索新路、探索经验。
二是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之初,省里始终强调顶层设计的作用,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在厚植政策优势上下功夫,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为有序推进“三变”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现代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通过3年努力到2018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提供支撑。
三是强化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省里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副省长刘远坤为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委。省农委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办公室,抽调人员到“三变”办工作,强化了“三变”改革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各市(州)、试点县(市、区)也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六盘水市和黔东南州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四是着力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群众能否接受,政府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目标,引进企业能否获得合理利润,村集体能否发展壮大是试点成败的关键。对此,各地在改革试点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园区+公司+农户”等模式,较好解决各方利益的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地农民群众是“三变”改革试点的参与者、受益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力量。在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试点改革,把群众同意与否作为各项改革举措实施的前提。要把政府的改革意图向群众宣传到位,算清改革前后对比账,让群众知晓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通过发扬民主,反复沟通,细致工作,凝聚人心,奠定了改革推进的群众基础。
改革无穷期
探索从未止步
在下一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中,要精准发力,抓住改革关键环节,扎实有效深化“三变”改革工作。
一是抓好关键环节,筑牢工作基础。按照项目化、数量化、时限化和责任化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汇聚各方智慧,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用非常之举,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清产核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股权交易平台、村集体资产股权化等改革取得进展,不断夯实“三变”改革工作基础,激发“三变”改革综合效应。
二是抓好打造提升,培育提升样板。坚持示范带动,加强“三变”改革乡镇、村的培育打造,创新形式和内容,探索不同股权构成的“三变+N”模式,搞好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
三是抓好政策配套,强化风险防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改革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为更好推进“三变”改革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股权监管机制、股权退出机制等,有效防止“三变”改革中市场风险、社会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是抓好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成效。完善省级领导、市州协调、县级为主、乡镇实施的管理机制,强化县级党政的领导。加大考核、督查、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使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贵州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无穷期,探索从未停滞。一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三变”改革正在贵州大地上渐次铺开,预示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必将引领各族群众变出新天地、踏上致富路、同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