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绘就发展最美底色。12月3日,从海南博鳌又一次传来喜讯,由新华社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联合主办,新华社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网承办的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上,伊金霍洛旗获“二产带动一产优秀旗”,是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立足新一轮产业变革前沿,伊金霍洛旗谋篇布局,步履铿锵,再次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初冬时节,走进苏布尔嘎镇苏布尔嘎嘎查乌兰集团现代农牧科创园项目现场,起重机挥舞着巨臂,运输车来往穿梭,4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安装牛舍的牛颈夹、牛卧床、饮水槽、空气能供热和智能化信息化系统,调试中央厨房,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我们正在准备前期工作,一期进口牛5300头,大约在12月底进厂,在天津隔离场进行隔离检疫。”乌兰集团现代农牧科创园负责人赵治伟说。
创建肉牛奶牛“双万头”、繁育养殖“双功能”、肉品乳品“双加工”、质量品牌“双一流”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直接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同时,统筹种养循环、以养促种、三产融合,通过采取订单种植、认领养殖、技术支撑,推动形成“种养加”一体化农牧业绿色循环产业链条,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牧业全面提质增效。伊金霍洛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土地出让收入的8%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旗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实施一批种质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产业格局。同时,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投资农牧业产业。利用自身发展壮大的积累资金发展涉农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了农牧业资源由以传统种、养为主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旗一批“煤字号”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合股、控股,纷纷与“农字号”企业“结亲”,形成了“乌兰畜牧科创园”“蒙泰田园综合体”“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等大批农牧业产业知名项目,农牧民大受其益。
以工带农,“万企兴万村”激发村企共建新活力。伊金霍洛旗以“五联五带五强化”模式,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赋能乡村振兴,广大民营企业踊跃参与、积极作为,充分挖掘帮扶村产业发展资源,一村一策,探索形成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定制化”项目,强化利益联结,以整村推进试点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模式创新促提档升级,全面激发村企共建新活力,助力全旗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共有160家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村企联建、就业带动、消费拉动等帮扶模式结对帮扶138个嘎查村,共投入资金17.1亿元,实施项目数量110个,带动农牧户4657户10655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一体推进的强大合力,描绘了一幅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活幸福、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工富农,“共同富裕基金”开启共同致富新画卷。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伊金霍洛旗率先在全区设立“共同富裕”资金,在全国设立首个共同富裕基金会,通过募集社会资金,鼓励引导广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愿捐赠,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富农、先富带动后富,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资金活水”。截至目前,已进账资金1.373亿元。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重点补齐6个镇区和4个办事处基础设施短板。支持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嘎查村延伸覆盖。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做大做强种养业,确保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上。围绕“风光氢储车”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稳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依托希望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针对性培训,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二产带动一产”华章已开启,伊金霍洛旗将奋力谱写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打造鄂尔多斯“二产带动一产”的“样板旗”。(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