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解老》和《喻老》

《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和《喻老》,是明确专门阐释《老子》“的著作,从目前情况看,可说是最早的《老子》注。名为阐释《老子》,实际主要是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已经不成问题,大家都是认同的。但仍有些具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解老》、(喻老》的结构和思想

二十世纪前中期胡适等人对《韩非子》一书提出怀疑[1],除了是否是韩非所作之外,还涉及到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问题。80年代,张纯、王晓波作《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2]对胡适等人的说法作了较有说服力的辩驳。我认为,应该肯定,《解老》和《喻老》是韩非之作,是《韩非子》一书的组成部分。不过,和所有的先秦古籍一样,由于传播方式和条件的限制,免不了“编简烂脱”,也免不了他人之作的加入。但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其原貌和本意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解老》和《喻老》不像汉以后的注《老子》,没有全引《老子》之文,只是节引,这有点像郭店竹简《老子》一样,我们无法由它们证明早期的《老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解老》从“上德不德”开始,即后世通行本的38章开始,这和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德经”在“道经”之前一样,其中是隐藏了某种资讯的。更重要的是,《解老》所引《老子》各章似乎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首先从“德”字讲起,我们知道,一般的说德是道的体现和运用,讲“德”就可以直接到政治上运用,它又是有“道”作为理论基础的,《韩非子》首先把“德”的性质和意义规定下来: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以此把整个“上德不德”(通行本38)[3]章贯穿起来。接著引用58、59、60三章,并逐一加以阐释,似乎是从为政的一些道理引出根本性的“道”字,故有:

夫缘道理从事者,无不能成。

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

远若是也。

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

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

再接下去即引46章释:“天下有道”,著重讲“人君”之“有道”和“无道”,不应该“不知足”和“欲利”。然后有一段抽象理论描述道的文字:

未引《老子》之言,梁启雄《韩非子浅解》说“不知解《老子》那句,是不是本篇原文大成问题。”[4]陈奇猷《韩非子集解》疑有脱引《老子》之文[5]。这种解说,似太拘泥,「解老」本来就会有不少《老子》中无有之文字,甚至意义不同的文字。而这一段引文有似于后来《淮南子·原道训》的开头[6],对于“道”进行“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解说,“道”是根本性的东西,是“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韩非是为了讲“德”的道理,而对于产生它的本原(“德者道之动”)作一番解说。所以,在此段之后,紧接著就引用了《老子》14章和1章的两句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和“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因为:

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其见形。

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

我们知道,这两章是《老子》原文集中描述“道”的两章,当然还有25章,实际上韩非文中已提到25章的“强字之曰道”。所以韩非通过解说《老子》的道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韩非的主旨是要讲人君之德,再接下去,引50、67、53、54几章的部分文字,也都是关于圣人(主要是君主)如何治身和理国之德。50“出生入死”章,韩非除了作文字上的解释之外,特别提出: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67“三宝”章,韩非和《老子》书一样,重点讲“慈”,表述为: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

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

他解释“俭故能广”说:

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最后53章提倡“大道”、“端道”,反对“邪道”,实际也是讲治身、理国之道。54章回到《解老》全文的“德”字上,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

《河上公章句》把这一章名之曰《修观》,对其中“善建者不拔”、“修之”于身、家、邦(国)等解释时都加了一个“道”,“善建”是“善以道立身之国”,“修”都是讲“修道”,把《老子》呼之欲出的“道”讲出来了,由此亦可见道与德的关系。

据上所述,《解老》一篇是有自己一个体系的,思想也比较明确,既徵引了《老子》的一些基本思想,包括对“道”、“德”、“无为”、“无思”、“虚”、“静”、“慈”、“俭”、“不为天下先”乃至仁、义、礼、智等等,又阐述了对这些基本思想的看法。他是按自己的思路引用和解说《老子》的,所以除了如帛书《德经》在前这种大体结构之外,我们无法知道韩非所见到的《老子》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能断定他看到的是与通行本不大相同的《老子》,每一章或者每一句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同(后面还要具体讲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主要在竹简上书写),很难有整体书的流传,《老子》字少,相对还会好一点,郭店竹简《老子》存在的那种情况,原因之一,当亦在此。而《喻老》的松散结构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喻老》主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老子》的一些文字,也有一些文字上的解释,较少义理上的发挥。该篇共引《老子》12章的内容,包括“德经”9章,“道经”4章(比《解老》多1章)。开头两段解释第46和第54章,与《解老》重复,但解释的方法和重点不同,两次引文也小异(“罪”与“祸”、“欲得”与“欲利”),或可反映流传版本不同?第26章讲人君之静、重。第36章有“微明”、“弱胜强”、“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等几个主要思想。第63章引《老子》文仅限于“易”与“难”和“细”与“大”,通行本其他文字如“为无为”之类未引。然后第64、第52也是如此,而第64章还是分两处引述,文字与通行本也小异,此种情况或者反映通行本的错简问题,今人也因此提出疑问[7]。

其余还有第71章(知病章)引一句,举例一句;第47章(鉴远)全引:第41章仅引“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两句;第33章仅引“自见之谓明”、“自胜之谓强”;第27章仅引最后一句,解释也很不清楚。

据上所述,《喻老》一篇,没有结构可言,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中心思想,倒像是一个读《老子》的零散笔记。其全引、全解的第47章则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想: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通行本把《老子》原文中的“于”字、“可以”二字均省略了(帛书本还有“以”字),似无关紧要。“神明”一辞的运用值得注意,梁启雄等人均认为指“乾坤”,但与《书》、《左传》、《礼记》之“神明”不同,与《庄子》、《荀子》之“神明”大同小异。“神明”将在以后的注《老》著作中(如《淮南子》、《道德指归》等)得到发挥。又如:

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通行本作“不见而名”,必引起曲解。而“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正是司马谈概述道家特点时所使用的话语。“圣人无常行”也是有较深意义的说法。

首先,应当论证司马迁的说法。韩非是著名的法家人物,集法、术、势之大成。但是司马迁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8]。

这一点近人有怀疑(如前所说胡适等人),实际上唐以前也有人怀疑过,《史记索隐》曰:

刘氏曰:“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韩非之论,诋骏浮淫法制,无私而名实相称。故曰归本于黄老,斯未为得其本旨。”今按:《韩子》书有《解老》、《喻老》二篇,是大抵亦崇黄老之学耳。

《索隐》作者司马贞语气不十分坚定,因此算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实际上司马迁的论断是相当准确的,因为在汉初,“黄老”与“老子”几乎是相等同的,一方面主要根据是《老子》,另一方面又加上后人之“黄老”阐释。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司马迁最后结论中的话: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司马迁的说法,“本于黄老”,“原于道德”,应该就是黄老学说中“道生法”的思想,法的产生是由“道」”而来的,也必须依“道”而行,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四经》中有《经法》篇,开头就说: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狂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其所说的“法,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与司马迁说的“引绳墨,……明是非”一样,只是未提“惨礉”的那一方面。“道生法”的说法,在先秦其他著作中也有,如《鹖冠子·兵政》中的“圣生道,道生法,法生神……”,当然它有本末化生之意。而《管子》中讲道法关系,就已有“本于”、“原于”之意,其《心术上》云: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戮禁诛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这里的“出乎”即“原于”之意,这里的“道”也应该是本原之道。

如上所述,在《解老》篇中,韩非对《老子》道论的本体性质及其功能,道的特徵等等,都作了自己的阐释,而且是战国以来的某种共识,在《庄子》中能见到,在黄老帛书《道原》、《十六经·成法》中能见到,在后来汉初的《淮南子·原道训》中也能见到。《老子》的“道论”,是韩非学说的哲学理论基础。

这在《韩非子》书的其他重要篇章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主道》篇,开章明义就说: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之,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这一篇讲“南面之术”的君主之道,显然是以《老子》的虚静无为的道论为理论基础的。

另一篇宣扬君主至上的《扬权》篇也是如此,他说:

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

而关于“道”的特性的描述,与《老子》思想是一致的,如: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

故圣人执一以静。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

虚静无为,道之情也。

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由此可见,韩非论证君权,也是以《老子》之道论为基础的。

以上论述,可以证明,韩非的思想确实是以《老子》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原于道德之意”,也是指黄老,因为在司马迁当时已有“黄老道德之术”(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泛称,“归本于黄老”是确当的。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写了《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无疑是“原于道德之意”,对“道”有充分的论述,申子和韩非一样,也是“归本于黄老”的。

其次,我们可以将韩非对各家学说及《老子》的不同态度作一比较。

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对商鞅所为之法与申不害所言之术,是完全赞同的,在《定法》篇中说: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朴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应该说这完全是韩非对于“法”与“术”的诠释。而对于倡言法、术的申子和商君则有所批判,“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也”,“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他的批判是用具体例子来说明的,颇有说服力。从《难势》篇看对他所尊称的“慎子”也略有微辞:“专以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再例如对于儒、墨,所谓“世之显学”,完全采取批判的态度,在《显学》篇中,一再宣称它们是“愚诬之学,杂反之行”,特别是“儒者饰辞”,其“以仁义教人”,“明主弗受”,“故明主举实事,专无用,不道仁义者(之)故(事),不听学者之言”。

而对于《老子》,没有什么批评,反而是专著《解老》、《喻老》两篇,表明其对《老子》的尊重态度。

三、韩非对《老子》的阐释和发挥

韩非的《解老》、《喻老》是对《老子》的阐释,同时也是他自己思想的表述,所以他所解释的《老子》,究竟是不是《老子》的思想,是很有问题的。但是,他又确实表述了对「微妙难识」的《老子》的理解,并在其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挥。这从以下几点上可以作些说明。

其一,对于“道”的解释和运用。如上所说,《老子》的“道论”是其法术之学的理论基础,首先他必须对「道」有所认识和发挥。前面也已指出,《解老》一篇中在简单引述《老子》第1章、第14章、第25章等关于“道”体说法的同时,有一大段关于“道”的描述(全文“已见前所引),这样“多为之辞”的描述,我们在韩非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到许多,包括《管子·内业》、《庄子·大宗师》、《淮南子·原道训》以及新出土的帛书《道原》等等。对于道的本原性,它的“功成天地”或者“先天先地”(《庄子》);它的“无常操”或者“禀授无形”《淮南子》);它的“极近又远,主宰一切”等等功能和特性,都有详略不等、大同小异的诸多描述,比《老子》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要形象具体得多。

如果仔细一一加以比较,那也是各有各的理解的。《韩非子》一大段“道论”的最后把“道譬诸若水”、“譬之若剑戟”,那又偏离本体性了。原因就在于韩非主要是要“援道入法”,侧重的是“道”之运用,《主道》篇开头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经也。”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韩非以是非为道经,与老氏知古始为道经(按:第14章)根本不同,而韩非主张法制之根源亦在此。韩非以法乃顺于道而立……故法可以在客观上稽核万物之是非,是以为人主者执法以行,则人主者所宜守之道备矣。……则韩非所谓道,有广狭二义:所以成万物者为广义之道;顺道而立法,以术而治众,此人主之道,是谓狭义之道。本书所用道字,大都是狭义之道。[9]

沿此来理解韩非之道论,就比较清楚了,它沿于《老子》,又对《老子》之道论有自己的解释和发挥。

其关于道与德的关系的解释,比《老子》的论述更为清楚明白,如:

道有积(或作德)而积(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是“而后”什么?还是“而后失”什么?我们没有理由说是韩非引文之错,而后人臆解去掉“失”字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如《扬权》中“道无双,故曰一”的说法,也是颇值得注意的,在韩非这里“道”就是“一”,所谓“圣人执一”、“用一之道”都是如此。显然就与《老子》的“道生一”不同。后人尽可以在这两说之问展开论述和加以发挥。

其二,关于虚静无为,《老子》只有一些高度概括的文字,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致虚极,守静笃”(16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等,而57章比较集中的却是引“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之,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以下从君、臣之关系论证这道的虚静特性的原则,并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虚静无事,以暗见疵”等等,所以说“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反反复复的论述,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发挥到了极度。

再看一篇《扬权》,这篇主要崇扬君权的文字,同样是阐述道的虚静无为的特性,并用以论证君权至上,无论是讲原则或方法,大部分都是虚静无为之道的道理:“权不欲见,素无为也”,“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故圣人执一以静”,“虚以静后,未尝用己”,“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虚静无为,道之情也”,“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等等。

如前所述,《解老》篇中,道与虚静无为的思想也解说得很多。

总之,源自《老子》的“道论”,是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和进一步探讨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老子》本义与韩非阐释的关系,有发挥是很明显的,是否有不一致之处?则很难说。侧重面,韩非有自己的特点,虽然他也有道的本体、本原理的阐释,侧重点似乎在法则、规律性的发挥和运用,而且与其他黄老学说中论述基本相同,甚至采自其他黄老著作中。仔细去搜寻,其论述可以在《管子》等书以及他的老师荀子那里找到渊源。所以他的思想不是简单来自《老子》,而是与黄老一致的。司马迁“归本于黄老”的说法,应该是很确切的。

二是,“道”与“法”的关系,前面提到有“道生法”之说,似乎没有明确对“道”如何“生法”的解释。《韩非子·大体》中有一个“因道全法”的说法,他说: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

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通篇来看其“大体”,仍然不过是因“澹然闲静”之道,因顺自然,“不以智累心(去智!),不以私累己(去私!);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等等。”“上下交朴,以道为舍”,仍然还是“法”要“因”顺“道”。如何理解“道生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容肇祖,《韩非子考证》(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张纯、王晓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北京北京中华书局·l986)。

[3]以下所引章数均指通行本。

[4]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158。

[5]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4),页368。

[6]其实战国秦汉还有不少类似论「道原」文字,如《文子》、《庄子》乃至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前的佚书等等。

[7]陈鼓应,《老子注释及其评介》第六十四章注(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310。

[8]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179。

[9]陈奇猷,《韩非子集释》,页69-70。

【参考文献】

王先谦,《韩非子集解》,世界书局。

容肇祖,《韩非子考证》,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4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其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

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

张纯、王晓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

THE END
1.老是什么意思老的解释老怎么读部首耂(上下结构) 笔画数6 五行火 老的意思解释 「老」 拼音:[lǎo] 怎么读: 1. 年岁大(跟“少、幼”相对)。【组词】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 2. 老年人(多用作尊称)。【组词】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 3. 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https://zidian.bi0.cn/8001__xinhua.html
2.老是独体字还是半包围结构老是独体字还是半包围结构 老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耂”。 老的意思: 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 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 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10EVErO2Oo6I.html
3.老字是什么结构的字体字体字体分类发现字体最后更新: 2024-11-13 共 6个字体 简介: 老字是什么结构的字体 DJParade Cond Light W05 Italic语言:英文 下载 Dans Le Toilette W05 Regular语言:英文 下载 Whipsnapper Wide W05 Medium语言:英文 下载 TurboRegular W05 Regular语言:英文 下载 Bourgeois Slab W05 Bold Cond语言:英文 http://www.qiuziti.com/fontlist2?id=888775
4.股票论坛老字的结构和部首是什么意思的话题与回复及老字的本页聚合了与老字的结构和部首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帖子和讨论交流内容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search-%C0%CF%D7%D6%B5%C4%BD%E1%B9%B9%BA%CD%B2%BF%CA%D7%CA%C7%CA%B2%C3%B4%D2%E2%CB%BC.html
5.三包围结构的字是什么样的汉字结构艺术新探——李京汉字的结构方式大致分为:左右(并列)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和框架(镶嵌)结构六大类别。其中,包围结构可以分为:全包围结构、右上包围结构、左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结构、上三包围结构、下三包围结构、左三包围结构七种类型。也有人将一些字划为品字结构、田字结构等。这些结构仅限于古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685836/article/details/111664549
6.汉藏语声调探源前字和后字如果将平、上、去、入任意搭配,可得16种格式,然而大量出现的只有上列这10种,而上平、去上、去平、入去、入上、入平很少见,换言之,在并列结构里,上、去、入3个调的字一般不排在平声字之前,去、入两个调的字一般不排在上声字之前,入声字一般不排在去声字之前。所以选择并列结构的前字时,平声https://zangdiyg.com/home/article/detail/id/6549.html
7.老lǎo部首耂结构上下文字源流一个驼背人,头上有一缕老lǎo【部首】耂【结构】上下【文字源流】一个驼背人,头上有一缕稀疏的头发,手持拐杖而行,这就是老人的形象。本义是“年岁大”。引申为“历时长久”、“陈旧”等义。【常见词组】老人、老头、老丈人【课文原句】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21-22二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 收藏试题 下载试题 加入试题篮 知识https://mzujuan.xkw.com/24q14315825.html
8.发改委老干部俞卫国:不调整所有制结构,必定亡党亡国!原编者按:这是近年网传的一封来自发改委退休干部俞卫国的公开信,文中引用了大量数据,说明我国公有制经济已全面落后于非公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危机状况,尖锐提出:“不调整所有制结构,必定亡党亡国!调整所有制结构而不搞好国有企业,迟早亡党亡国!”值得引起重视和深入分析。这也从一个带根本性的方面,说明实事求是地总结https://m.hswh.org.cn/wzzx/llyd/jj/2017-07-12/45117.html
9.老的部首和结构导读“老”字的部首是“老”,属于单一结构(也叫独体结构)。关于“老”字的部首,不同的字典和辞书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 “老”字的部首是“老”,属于单一结构(也叫独体结构)。关于“老”字的部首,不同的字典和辞书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老”作为自己的部首。如https://www.sqedu.cn/zhwd/202410/144715.html
10.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实现形式仅从林毅夫给东北经济开的药方看:东北经济下滑,是因为东北是重工业基地,轻工业极不发达,由此东北要大力发展轻工业,轻重工业结构合理了、平衡发展了,东北的解决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他的药方充斥着悖论:广东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广东的经济结构中恰恰重工业比例很少,这是什么道理呢?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22/08/46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