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班去!”清晨6点,康新街道转移农牧民高梅匆匆忙忙走出家门,到自己负责的公共卫生间上班。
从原来的“下地”务农,到现在的“上班”挣钱,折射出康巴什一个转移农牧民家庭的巨变。
高梅的“工作阵地”是北区新建的一所公共卫生间。每天上班,高梅都要把公厕内外全部清扫一遍,再把内部的地面全部拖一遍,之后用抹布给所有设施挨个做“全身”清洁。这样的工序,每天最少五遍。
只要有水溅到地面,她就会把地拖一遍;只要外面下雨,她就会把垫子铺到台阶上……她担心地上有水小朋友会滑倒,担心下雨地滑行人摔跤,担心频繁更换地垫浪费钱,担心如厕的市民没地方挂东西。“来歇脚的环卫工人们总说我像陀螺,忙里忙外。”高梅笑着说道:“但咱是懂得感恩的人,‘以工代赈’给了咱这么好的工作,不干好我自己心里都过不去。”
记者了解到,高梅所在的康新街道以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服务为目标,严格执行《“以工代赈”转移农牧民劳务队管理的意见》,不断提升转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计划探索在符合条件的队伍中建立党组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送清凉、送健康、送温暖”等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康新街道已备案登记66家劳务队,分配实施环境整治、氛围营造、园林绿化等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19个,累计营收金额达715万元,先后带动170多名转移农牧民参与实施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人均获得劳务收入4.2万元以上。
康新街道社区集体经济公司负责人李渊鹏告诉记者:“‘以工代赈’,‘赈’是目的,‘工’是手段。而坚守‘赈’的初心,是做好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的核心。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做好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工作,促进转移农牧民们增收致富,让更多的转移农牧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共享家乡建设成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