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农业产业化领域,国有资本多要营造“基建体”,河南过去恰恰薄弱。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做大增量、强健基础的安排,更是一个激活存量、补足短板的诉求。换句话说,农业弱,现在让它“强身健体”的最好手段,就是打造专业化、综合性产投平台,结合政策推进相对的市场化运营。
主要内容
1、河南农投集团已经注册成立
2、河南农业国有资本“三驾马车”,全部揭开面纱
3、河南农业产业化,需要多一些市场意识和市场机制
河南省三家备受瞩目的粮农产业运营平台中,日前,河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率先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天眼查显示,河南农投集团成立于2023年3月24日,注册资本20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投资、智能农业管理、土地整治服务、园区管理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链管理服务,等等,以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董事长为李晓寰;董事与监事包括郑献锋、周国方、杜海波、鲁照印、丰满等;股东为河南省国资委。
董事长李晓寰此前任河南省国资委副主任。
履历资料显示,李系河南镇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1987年8月在南阳参加工作,后调入河南省国资委,历任省国资委宣传与群众工作处主任科员、副调研员、副处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处长等职,2018年12月被任命为河南省国资委副主任。今年3月1日,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公示,拟任省管重要骨干企业正职。
丰富的国资管理经验、练达的为人处事风格、通透的政策把握能力,成为其个人对外展现的显著标签。
目前,河南农投集团的成员单位还未对外公布。但诸多信息显示,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粮食投资集团、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河南省正阳种猪场有限公司、河南花花牛实业集团等众多河南老牌涉农投融资机构、实体单位,将会逐步纳入其整合版图。
握手成拳,河南农业投资“政”出多门、布局分散、链条衔接不紧等方面的现状将会改变。
在此前所进行的调研、座谈等活动中,河南农投集团成立背景、使命、主要任务等已逐步展现:
3月27日,李晓寰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业务座谈。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孙巍峰指出,农业是基础行业,也是弱势产业,省委、省政府成立农投集团,对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今后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要把农业投融资纳入乡村振兴大局通盘考虑,将金融资本作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重大源头活水。
他希望农投集团深入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管理、种业振兴、中原农谷科研平台运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和乡村建设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探索实践农业投融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交流中,李晓寰提出希望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河南农投集团将聚集种业振兴、农业科技、粮食贸易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力,支持农业强省加快建设。
3月28日,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耿明斋、王永苏等专家到访。李晓寰介绍,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迭起的背景下,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河南省是扛起来粮食安全首要的支撑点,此时成立的河南农投集团,“自然被委以重任”。
他还表示,农投集团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在实业上发力,特别是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农投集团要勇担政治责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做好农业规模化之后的运营模式选择,发挥好社会价值。
4月10日,中豫建投集团董事长高山林到访河南农投集团,李晓寰表示河南农投集团业务涉及农业开发投资、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收储、加工、贸易、扶贫攻坚等领域,和中豫建投集团在农业投资、高标农田建设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信息”虽分散且不连贯,但外界还是能够看出李晓寰和河南农投集团下一步究竟打算去干什么。
随着河南农投集团揭开面纱,河南农业产投平台建设“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开始形成。
2022年6月11日,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省管企业稳运行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加快组建农业投资集团、种业集团,打造农业领域“主力军”。
到了2022年8月,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组建河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对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持续优化战略布局、推进战略重组,立足全省整合资源、聚合优势,聚焦主业提升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打造一流农业企业,为中国饭碗装更多优质河南粮作出更大贡献。
此后,河南农投集团、种业集团、储备粮管理集团三家企业的组建,就进入了实际实施阶段。
今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侯传伟、赵博任职的通知》(豫政任〔2023〕9号)下发,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传伟被任命为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按照成立宗旨,河南种业集团“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快推进河南种业强省建设组建成立的省管骨干企业”。
具体来说,河南种业集团“将聚焦做强现代种业、服务现代农业,将加快整合优质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资源,以现有的粮食种业研发等优势领域为重点,逐步向畜禽、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领域拓展,加快关键技术和重点品种攻关,贯通产学研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性种业集团”。
紧随其后,今年2月14日,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召开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大会,传达河南省委决定:王玉田同志任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没过多久,3月27日,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金50亿元人民币。
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的成立,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优化国有经济在粮食收购、仓储领域的布局,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4月1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阐述这样做是为了“打造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支持粮食航运码头建设,完善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和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在全链条管控储备粮的体系下,此举被视为实现粮食企业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而迈出的“关键一步”。
目前,河南国有资本的布局架构是“2+N+X”,其中的“X”代表多个产业集团。“种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粮食收储”,三大专业农业产投集团的成立,意味着河南围绕着基础农业的全产业链,夯实了发展基座,打造出实力和资质更为强大的投融资平台,让河南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抓手更多、底气更足。
农业产业振兴,也依赖于经营主体的“五体共生”——“公共基建体、政府外包体、企业产业体、民间流量体、底层蚁族体”——三大农业产投集团运营平台的横空出世,也相当于河南农业产业领域有了自身健全的基建体。这样的基建体,能优化河南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布局。
国有资本多要营造基建体,河南过去在农业领域恰恰薄弱。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做大增量、强健基础的安排,更是一个激活存量、补足短板的诉求。既然农业弱,那么现在就需要通过打造综合性的运营平台来让它“强身健体”。
以河南种业发展为例。
自2022年3月29日《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之后,河南省多次以紧迫的姿态发文,提出设立现代种业基金,培育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组建种业集团。之后的4月21日,《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通知》下发,再次鼓励大型优势种企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骨干种企优势,强力推动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倾力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
为何如此重视?这主要与河南省种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实力相对薄弱有关。
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全省共有持证农作物企业742家,农作物种子销售收入约97亿元。全省农作物种子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8.7%,位居第一,但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2020年全省20强种子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仅占隆平高科销售收入的80%左右。
现在,河南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有金博士、中棉科技两家,秋乐种业已于2022年12月在北交所挂牌上市,但与周边兄弟省份山东、江苏、安徽等相比,河南种业的资产证券化还有不小差距。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为积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2021年以来,全国不少省份都注册成立了省属种业集团,广东、四川、河北、江苏、浙江,等等,百舸争流之中,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也自然时不我待。
同样,面对大农领域急需国资以强大的政策、资本力量而必须去做的强链、补链工作,河南农投集团的成立,或许将会有效推动河南农业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板块的转型升级,并促进新兴的高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快速构建。
其成员单位中,河南农开聚焦农业领域,以“直投+基金+综合服务”模式为河南培育一批农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经验,黄泛区农场以“走出去”方式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意识(长期在海外种粮、育种、建棉花加工厂),郑州粮批不断推动河南特色农产品进行期货期权交易的做法,等等,都会转化为新成立的河南农投集团的发展优势。
当然,因为是板块“拼盘”,这三家企业内在的产业链、管控关系等都需要认真梳理。正如今年2月3日省国资主任李涛针对河南种业集团的组建所强调的那样,新公司必须明确战略规划,明确治理机制,明确业务发展,明确管理体制,明确组建安排。这明显属于系统工程,有的甚至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但鉴于以往经验,这些平台公司在保持传统国有体制和政策支持优势的基础上,能否多葆有一些市场意识、多实施一些市场机制,将决定它们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前面提到的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面对的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挑战。
不久前,一个长期在农业基层战线奔波的朋友给我发来这样一段话:
“我们要深刻认识‘怎么种’‘怎么收’‘怎么加工’已经不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怎么卖’则成了新的主要矛盾。抓农业产业不能为生产而抓生产,更不能只抓生产,必须生产和市场一起抓,而且要先抓市场,再抓生产。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全靠市场带,靠品牌引领,靠推进促销、营销工作,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产业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我想它最起码是一种提示、一种警醒,因为过去我们在这上面吃的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许多事情,并不是一有政策、一有钱、一有平台、一有决心,就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