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老祖宗的生存智慧。依靠一亩三分地,或者一池活水,一辈又一辈繁衍生息,同时也传承着乡土文明。如今,脚下这一方水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助力乡村振兴,这就需要把乡土资源盘活,让其焕发崭新生机与活力。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以昆明为例,丰富的地貌类型、优越的气候条件、多样的生物种群,成就了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不管哪儿,都能拿出一两样“独门宝物”。随便列出一个地名,都可以加上一些美味作为后缀,辨识度极高。深挖“土”的资源,就是要盘活、用好一方山水,厚植优质土特产品生产的根基、土壤。
“土特产”之所以受追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土”。“土”有根,什么样的水土气候,适宜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养殖什么样的畜禽,都要依托资源禀赋、条件优势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生产。这种特点,预示着别处没有。就算勉强有,也不优不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方水土,对于所孕育物产的品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这种“土”,决定了“特”或“独”,这就是比较优势。念好“山水经”,关键在于立足实际,开发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让物质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此“土”非彼“土”,内涵很丰富。在发展中念好“土”字诀,既要从源头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好的传统、工艺不能丢,保证不变味、不走样,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其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种植养殖,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有率。着眼长远,还要打开视野,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动能、农村生态新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观点2
放大“特”的优势
□刘孙恒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而扎实推进乡村的产业发展,自然需要围绕“土特产”下功夫。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不夸张地说,昆明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春城,四季如春的气候,四季如画的风景,以及由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所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本地人可能对此感受不深,毕竟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和其他地方一对比,就能发现昆明的与众不同。我们也能看到,昆明已经有不少“土特产”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比如鲜花饼、呈贡宝珠梨、寻甸牛干巴、禄劝撒坝火腿、石林乳饼等等名优特产。
放大“特”的优势,首先是认识层面需要进一步加深,不能立于昆明看昆明,而应站在全省、全国的高度重新审视昆明的产业特点,深入挖掘自身既有的资源禀赋,深入研判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准对接消费市场的需求。
此外,让名优特产的名头更加响亮。这是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昆明要放大自身优势,让各种名优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需要持续进行品牌塑造,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土特产”品牌,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反过来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事实上,普通消费者在买东西时一般分不清哪个东西的好与不好,往往是跟风消费或者是看牌子。所以,我们期待昆明不仅有各种农产品品牌出现,更期待有各种名牌出现,在产业振兴的路上阔步前行。
观点3
延伸“产”的链条
□武超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所谓的“产”,就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产”的明确解读,也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
土特产不管再好,如果藏在深山人不识,就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宜良烤鸭、富民杨梅、宜良宝洪茶、石林大可枇杷、安宁食用玫瑰……无数土特产的成长之路表明,只有“土特产”流通,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延长产业链,才能做活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管是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瓜果、茶叶蚕桑、山地牧业、特色水产、中药材等,都涉及生产、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链”,也都是可以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延长产业链,体现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方面。比如,鸡枞做成鸡枞油、核桃做成核桃乳,葡萄做成葡萄干,食用玫瑰做成玫瑰酒、玫瑰茶、玫瑰香皂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深挖多元价值,才能鼓起老乡的“腰包”。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些地方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力推产业集聚发展。名不见经传的“土特产”产业干得风生水起,小小“土特产”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这是“土特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地方“土特产”面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的问题,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比如xx卤腐、xx老酱、xx酱油……依然停留在初级生产环节,缺乏精深加工,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水平普遍不高,虽然打着“老字号”牌子在销售,但品种较单一,其文化价值、特色价值不能凸显。有的早年间有一定名气,如今消费者已经“看不上”,未能延续品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