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李敏: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工作。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与发展,有助于重构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深化农业产业融合,探索创新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农业向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对我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意义[1]。

2农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进一步坚实

2.1网络基础设施基本覆盖

2013年,“宽带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开始被大力推广,其中尤其注重推动宽带在农村的覆盖。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启动电信普遍服务,进一步推动宽带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工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村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2]。在网速方面,试点地区平均下载速率超过70M,基本实现了农村、城市“同网同速”。适合农业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卫星互联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遥感、导航和通信卫星应用体系初步确立。物联网监测设施加速推广,应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5G商用步伐加快,目前已开通20万个5G基站,三大基础电信企业拥有的5G基站数在2020年年底有望超过55万。

2.2农民数字技能持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3]显示,我国现有网民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5年年底提升14.2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比2015年年底增长超过30%。“十三五”期间,互联网规模持续扩大,应用不断深化,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模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全面进入信息社会提供了捷径,有助于农村跨越式发展。将互联网全面融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活力,为贫困地区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为广大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新的路径[3]。2020年5月1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公告拟新增的10个新职业中,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直播正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吸引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创业大学生选择扎根农村、扎根农业,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2.3智能终端设备应用普及

3农业数字化转型模式日益多样

3.1网络化经营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消除信息障碍,创新商业模式,不断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发展,带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一批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赋予农业农村新的发展活力。

3.2精准化生产随着技术沿着农业产业链由销售端向生产端持续渗透,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在养殖业、设施农业等领域被探索和应用,持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发展。

3.3智能化供应链供应链联结着生产和经营两端,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可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区块链农产品追溯体系,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提升农业供应链智能化发展的水平。

3.3.1智慧物流物流不畅长期阻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构建现代化的“智慧物流”体系,才能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物流难题。智慧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状态分析,建立一套现代化物流体系,最终实现自主决策。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智慧物流体系。县域是联结农村与城市的重要节点,以县域为单位,促进与市级、省级的物流信息开放共享,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线路共享共用,提升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实现农村物流智慧化配送[7]。此外,在县域建立农村物流公共服务中心,统一做好物流快递集散工作,为配送员提供技术、知识培训,努力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数字技能。以菜鸟网络为例,依托强大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及先进的社会化物流协同网络,2018年年底菜鸟网络覆盖近700个县,建立近3万个村级物流站点。

4农业数字化转型迎来新机遇

4.1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支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鼓励“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创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与农村全面融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则部署了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推动网络扶贫等重点任务。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2020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这些为我国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实施路径和发展方向。

4.3农业农村市场空间巨大城市居民消费持续增长为农业农村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是消费能力的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59元,同比名义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同比名义增长7.5%。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双增长为内需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消费习惯的改变。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网购物品主要种类从手机等耐用品转到了水果、蔬菜、肉禽蛋奶等农产品,网购频次也明显增多,农产品的网络零售已成为其重要的销售方式之一。三是消费场景的创新。盒马鲜生、7Fresh等生鲜超市也陆续在各大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开业,其先进、完善的供应链让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快速、保鲜、保质地运送到城市,并提供现场加工餐饮服务,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2020年3月,盒马鲜生举行线上媒体沟通会,总裁侯毅表示盒马鲜生将继续扩张,未来一年实行双100战略,在全国开100家以上盒马鲜生店和100家以上盒马mini店。

4.4疫情倒逼数字化转型加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生产劳动暂停、物流运输受限等因素给农产品销售带来极大困难,也使广大农民进一步意识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倒逼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开通全国农业农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不仅提供农业政策信息和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渗透融合农业产业链与数据链,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完善数据采集和应用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数字化水平。为防止人员聚集与交叉感染,线下超市、便利店等实体零售店在疫情期间关门歇业,网络购物进一步向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渗透,并带动物流体系也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辐射和覆盖,为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时机。

在看到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应正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业数字化基础较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为33%,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仅为18.6%,农业数字化基础与其他产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产业链数字化仍不畅通。尽管电子商务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销量量,但在产销对接、产品标准、冷链物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着农业数字化的继续发展。三是农业价值链有待提升。农业经营模式与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丰产不丰收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5下一步发展建议

我国应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历史机遇,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11];应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进一步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应积极探索数字农业融合新模式,加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5.2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一是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进一步顺畅农村生产端和城市消费端联结通道,扩大农产品销售覆盖范围;二是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大型生鲜超市、电商平台等制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构建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网货化;三是打造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的“基地直采模式”,在生产端实行数字化管理,在流通端提升供应链效率,在销售端聚合消费能力拓展销售市场,打通数据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流通渠道;四是有效整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物流快递公司现有冷库,改善铁路运输车厢冷冻冷藏设施,增加冷藏运输车辆,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上下游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五是加快“快递进村”进程,创新和完善农村网络发展模式,拓展农村快递网络的广度和深度。

5.3积极探索数字农业融合新模式

一是鼓励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行业广泛应用,积极探索农业场景+数字技术的可推广、可复制模式,以数字科技驱动创建“新模式、新平台、新生态”;二是科学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整理和挖掘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开发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产品,依托电商、视频等网络平台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充分挖掘电商平台消费数据,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节、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文化创作,形成多样化、品质化、定制化的涉农产品体系。

6结束语

当前,农业数字化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批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投入这一蓝海,青年学子纷纷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历史悠久的农业与农村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乡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部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李敏.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11):57-61.

THE END
1.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溯源:实现透明供应链的关键农产品区块链溯源2.区块链产品溯源系统 数据上链 每个供应链节点(如种植、加工、运输、仓储、销售)都将农产品的关键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生产日期、地理位置、检测报告、运输温度等。 数据上链后会生成唯一的哈希值,并与上一个区块的哈希链接,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https://blog.csdn.net/CobyBryantGiGi/article/details/142988819
2.区块链农业供应链业务深度解析与要求探讨新闻动态摘要:,,本文深度解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供应链业务中的应用要求。区块链技术为农业领域带来了透明度、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优化了农业供应链。文章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溯源、智能合约、支付与结算等方面。通过整合区块链技术,农业供应链实现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运营,提高了农产品的https://bbs.jlnk.cc/post/5687.html
3.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可行性分析物流行业知识物资本身对供应链的高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多体现在高效的层面上。在传统运作体系下,高效率和高成本成正比例关系,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高昂的物流成本支撑。对于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物流行业,高成本在业内很难被接受。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点对点组网方式,它是利用编程的手段来https://www.gml.cn/Mobile/MArticles/qkljsyyyncpllwltxdkx_page1.html
4.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农产品数字经济平台 从产到销的“平台+基地”全链路解决方案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石,借助数字https://www.niuinfo.com/?p=12483
5.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的通知认真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荣获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我市依托“豫冷链”平台开展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标准化、冷链配送等试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入选省级物流标准化示范城市和智慧化试点城市、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供应链金融发展成效明显,直接融资从2015年的96亿https://www.xuchang.gov.cn/openDetailDynamic.html?infoid=9d277f44-4573-4763-bbc4-8683fbe44dd2
6.赵春江院士:加快数字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上的应用关于数字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上的应用,赵春江院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快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政策创新。建设智慧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将农产品的共性技术、公共软件、智能设备纳入新基建体系里,必须依靠强有力监管的手段。智慧农业、智慧冷链、智慧市场、智慧零售、智慧监管、智慧服务、区块链追溯等新技术、新https://www.smartag.net.cn/CN/news/news10436.shtml
7.区块链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展望51CTO博客目前,区块链农业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全面应用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任重道远。农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毫无疑问,区块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总体发展理念方面,区块链可为智慧农业夯实底层基础,为其保驾护航,促进稳健发展。在具体技术实现方面,区块链可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链,https://blog.51cto.com/u_15127528/269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