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农业信贷+区块链”模式探索

普惠金融在一四五金融改革的经济背景下已然成为加强数字化服务能力的行业目标[1]。数字普惠金融,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实现信息交互并降低交易成本,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处理、数据通讯、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2]。数字普惠金融相较传统金融,具有人员受众面多、商业处理范围广、成本低、门槛低等优势,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等领域存在的普惠金融的困境,提高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有效缓解金融排斥现象。

02

数字普惠金融的做法与监管

数字普惠金融的充分利用,需要以严格完善大数据风控系统和构建高效金融科技布局为前提。风险控制是普惠金融的一大难题,大数据模式则是解决数字普惠金融风控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对各大环节进行精细化控制,针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不同的风险特征,设计不同方案确保内部风险的可控性;此外,也需要依托金融监管协调与改革,解决由金融业混业经营格局导致创新产品属性与边界模糊而造成的监管空白问题。其次,通过金融科技的布局合理化,让数字化服务在传统金融基础上更加创新与便捷,例如通过数据开发与分析、机器学习、量化决策、图算法、区块链等科技研发,将第三方信息可视化,由此筛选高风险借款人。

03

目前,我国在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成为积极推动与践行者。由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成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首个国际性的共同纲领。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该文献制定的8条原则和具体的66条建议[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强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为此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涉及的各项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各类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的交易手段,如电子货币、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可完成业务包含支付、信贷、转账、储蓄、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

第二章传统农业信贷

农业信贷的范畴

农业信贷的现状

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可以将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主体划分为农户、企业组织以及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非企业组织。数据显示涉农贷款设立后的三年间,个人涉农贷款数额从8.3万亿元上涨至12.1万亿元,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需求非常强烈。企业涉农贷款数额占比最高,2020年达到67.5%,是农业信贷资金的主要需求主体。

△农业信贷资金需求愈发迫切,主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②资金供给情况

△农业信贷资金供给规模大幅增长

传统农业信贷的模式

①供需主体

②担保模式

农业经营主体想要从涉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担保是关键。信贷担保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三种方式,其中保证方式依赖主体或其担保人的信誉,这一方式正规金融机构中较少使用,一般需要政府担保机构背书,因此应用范围不广。

各类农业合作组织担保。

信托公司担保。信托公司负责管理贷款人的各类财产,起到财产隔离的作用。

从担保所需物的角度来看,农业信贷担保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农产品做抵押担保

2.以财产权利做质押担保,如已签订的订单或应收账款质押担保

3.以土地、项目等经营权担保

04

传统农业信贷面临挑战

①合同订单执行缺乏监管

由于监管立法缺失、政府监管缺位、部门监管不力,许多农业合同在签订和订单执行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

以花卉产业为例,在订单签订过程中,一些花卉专业合作社内部人员组成不明确、人员流动性大,导致订单交易双方主体不明晰;在订单执行过程中,存储、运输情况差导致花卉损坏,出售价格被迫降低,部分鲜花被丢弃,订单价值受损。这些问题迫使金融机构在接受订单、应付账款质押时,承担更高的风险和监管成本。因此,订单、应收账款这种农业融资常用的担保物并不广泛被金融机构接受,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②信用及交易等信息不透明

金融机构在放贷前,会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价,再决定是否要放贷及放贷的多少。但是在农业融资领域,金融机构往往无法全面地获取这一过程要用到的历史债务信息、信用记录以及交易信息,也无法确定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

以水果产业为例,一方面,疫情的冲击加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缺少实物抵押物导致担保困难,难以在大型、正规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的果农、小型经销商纷纷转向了放贷要求更低的网上借贷或者民间借贷。而不同借贷平台之间的信息相互隔阂,民间借贷信息又难辨真伪、记录不全,造成农户债务信息混乱而分散,并且即使农户失信,也未必会在国家的征信系统中留下记录。另一方面,疫情也导致不少果农等转向了线上销售、社交平台推广卖货等方式,他们的交易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平台,难获取、难辨别、难整合,造成了“信息孤岛”问题。

③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不健全

另外,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间仍存在数据堵点和业务断点,难以形成征信数据融通、财务资源共享、担保业务共创的合作平台,不利于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④天然风险加剧供需矛盾

农业信贷在资金需求供给方面的不平衡源于农业的天然属性。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小、风险高、回报低,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其还款能力和信用评价。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资金运转效率低,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对金融机构担保信贷项目的期望更高。这导致金融机构愿意扶持的项目和提供的资金量与农业经营者主要运作的业务和需要的信贷规模难以匹配。此外,农业对自然环境和市场变化比较敏感,具有天然弱质性,对稳定可靠的资金链和供应链的依赖性更强,这也加剧了需求供给不匹配问题,给农业信贷带来极大挑战。

第三章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建立“农业信贷+区块链”模式

依托区块链+物联网,对合同订单执行进行授信监管

针对合同订单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可以用智能合约为订单授信,同时结合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降低金融机构监管订单执行流程的成本。

智能合约是一种无需中介、自我验证、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交易协议,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因此,基于智能合约的交易真实可信,将区块链、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并应用到订单执行流程监管中,可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订单执行流程。各类农产品存储、运输、销售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实际情况,都可以便捷高效地从链上获知,无需金融机构派遣人员定期调查、监管,从而降低机构监管成本和风险。

利用分布式账本及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

针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数据上链,方便债务信息、信用记录整合和查询,强化担保依据,促使更多的农户在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另一方面,在完善的区块链生态中,分布式账本技术使得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可以互通,消除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隔阂。金融机构可以在链上跨行业、跨地域地访问不同经营规模的借贷人的各类信息,进行风险分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动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保障在数据共享、金融机构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平台、农户的数据隐私与安全。

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机构可以根据链上的信息便捷、高效地进行信用评价,大大降低了贷前调查的成本,使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也能享受到融资,真正体现数字金融“普惠”目标。

基于区块链的高可靠性特质,完善农村信用环境体系

利用区块链的防伪造、防篡改、透明可信、链式数据块、信息交易可随时追溯验证真伪等特性,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建立更高效、更可靠、更健全的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以共识算法赋能金融机构,打造标准化授信放贷机制,推动不同资金供给主体协同合作,提升机构话语权,汇聚更大效能,提高融资效率。

通过智能合约,加速信贷资金流转速度,缓解信贷供需矛盾

借助智能合约自动、实时还款清算的特性,重构农业信贷资金供需主体间的信任关系。一方面,消除放贷机构对于信贷资金的回收顾虑,鼓励其提高放款额度和速度,促使农业信贷真正投放到农业经营主体最急需的领域,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将担保机构从面对银行不愿放款和农户急需资金的两难境地脱离出来,激发其在农业信贷体系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加速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转速度,提高有限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大贷款总量,助力更多农业经营者,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利用智能合约发展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风险兜底,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可靠性。

[1]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方针.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

[2]数普惠金融.MBA智库百科.2022.

[3]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2016(22):58-59.

THE END
1.区块链与农业: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未来领域OK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文章目录[隐藏] 区块链与农业: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未来 区块链技术的优势 提升食品安全 提高供应链效率 促进农产品质量控制 未来展望 区块链与农业: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渐深入。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的https://www.lingyuok.net/tutorial/101519.html
2.“区块链”+“物联网”成天作之合?12大落地嘲解密目前,区块链技术已被应用到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可信云计算、网络标识管理等诸多领域并将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业界预测,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https://auto.ifeng.com/quanmeiti/20191230/1365432.shtml
3.农发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农业发展与金融供应链 农发行 上下游企业 借款人 epc 摘要:供应链贷款模式将传统供应链金融应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互联互通领域,打通了信贷投放'最后一公里',为推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雄安新区打造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治理为支柱的数字城市进程中,中国雄安集团推出了雄安区块链资金https://www.haotougao.com/nyfzyjr/201907/37305090.html
4.农业区块链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已经出现在包括金融、制造、能源和政府等诸多领域。 区块链也已经被应用于农业供应链、土地登记和数字身份等。最早诞生于更加 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统的区块链技术,正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产生创新的应用。 区块链从设计上就是密码学安全的(内容不一定需要加密),区块链只可以写入一次、 不可修改、分布式https://blog.csdn.net/shangsongwww/article/details/119275521
5.云图控股总裁宋睿:破解农业产业融资瓶颈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区块链技术要真正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题需要广泛的场景和测试,因此在四川、山东、河南和河北四省多家经销商试点基础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牵头组织的“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课题论证会今年7月底在京召开,会上六位农业领域部级干部及专家共同探讨“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如何破解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实现该模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8281612873192.html
6.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和案例界面·财经号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农业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在这个传统银行较少涉足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采用产业垂直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依托核心农业企业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服务于上下游综合实力较弱的农户或经销商,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本文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将主要介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相关案例。 https://m.jiemian.com/article/1567095.html
7.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应用案例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应用案例 币界网报道: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微企业面临应收账款占压而带来的运营资金压力,由于规模较小更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为更好的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联四川分公司、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与四川兆域四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中小微企业区块链供应链融资平台https://www.528btc.com/college/16087034007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