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需要解决法律阻碍,并与其他技术相结合,针对实际业务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法律、现存问题
区块链作为供应链金融增信的一种技术工具,改善供应链中贸易真实性等部分信任关系,但传统供应链金融还面临着其他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行业数字化水平不足,如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在供应链中部署区块链系统整合交易信息,需要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数字化水平,目前供应链一级、二级供应商和经销商数字化难度较小,三级以上小微企业是目前数字化的难点。例如,银行要求待融资业务需要整合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等信息,但现有水平的线下物流还不能做到信息全程透明、可视,存货质押业务的拓展需要新的科技助力。
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落地过程中和落地后,可能会有以下方面问题。
一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市场可能需要分布式的票据系统和标准。现阶段增信技术中的加密、存证、数字合同、数字印章等仍属于中心化系统设施,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系统存在一定的不兼容,增加全国统一票据市场形成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交易摩擦。
二是每条供应链形成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单独闭环运行,链链之间难以形成信任的交易关系,金融机构进入不同链中可能需付出重复的进入成本,限制了资金方的经营规模,同时可能导致为同一供应链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有限,机构间竞争不足无法形成市场经济效益。
三是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和法律问题。智能合约运行在区块链上,由多方达成共识预先设置在程序里面,当事件发生自动执行相应处理程序,用程序替代人为操作使得交易更为公平可信,同时也保护企业的隐私。但智能合约不等于法律意义上的合同,我国现行合同法中的规则更加复杂,现阶段智能合约还未能完全一致地表达合同法的规则,如何将法律、审计要求和会计要求等嵌入合约设计中,仍是技术落地的难点。另一方面,智能合约自身的安全性面临巨大的问题,如著名的DAO安全漏洞和Parity多签名钱包安全漏洞,均由智能合约的安全问题引起,导致巨额的财产损失,而目前还未有有效的检测智能合约安全性的方案。
易见天树:多链模式下的可追溯供应链金融
平安SAS平台:上游供应商服务全覆盖
平安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始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银行。2017年,平安银行在其保理云平台基础上,上线“平安易贝”,为特定供应链内供销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管理、交易。2017年底,“平安易贝”更名为“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SAS)。
SAS平台为特定供应链内核心企业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及管理服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超级账本搭建全流程信息记录和交互功能,并实现直连中登网功能,自动实现应收账款质押、转让登记。
SAS平台中值得注意的设计有三方面。一,在应收账款多级流转方面,SAS平台为各参与方在交易过程中建立独立的分布式账本,互相验证并保障核心企业的信用有效传递,为应收账款多级流传提供保障。二,平台规范资产的标准化处理,整合供应商碎片化融资需求。三,平台与银行账户体系联通,实现款项的实时结算清分。
就技术而言,我们应理性看待区块链作为增强信任的工具价值,区块链在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待讨论的问题。
一方面,技术本身仍处于发展早期,其智能合约与法律法规结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区块链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工具,才能有效应对多方参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风控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