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面临的困难
3.1.电商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
尽管社会整体的电商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农村地区的电商事业仍然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电商方面的事业;另一方面,由于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认知不足,一些居民可能不知道如何参与或不愿意参与。这种低参与度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
3.2.农村电商事业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
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分散,往往缺乏稳定和有效的电商组织机构。现有的电商组织可能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农村电商组织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补助,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居民的能力有限,导致电商组织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其次,农村项目运作模式不够成熟。农村电商项目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评估机制,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果评估不足。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实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不全,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限制了电商的发展。
3.3.农村电商事业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资金的短缺。农村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导致个人能力不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农村的投资和赞助也相对较少,使得电商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对农村电商事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力,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状况。许多农村电商项目过于依赖外部资金,缺乏自我造血机制,导致项目难以长期持续。一旦外部资金中断,项目就可能面临停滞甚至崩溃的风险。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电商事业的资源分配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一些贫困地区的电商项目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导致农村电商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不仅限制了这些地区电商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地区物资供应体系相对薄弱,电商组织在获取必要的物资支持方面面临困难。由于物流成本较高和配送网络不健全,即使有捐赠物资也难以及时送达需要帮助的人群。
4.“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事业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电商事业意识,提高参与度
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商事业的认识和参与意愿,让他们成为电商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到电商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中来,实现电商活动的民主化和本土化。对农村电商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项目管理、资金筹措、宣传推广等能力。开展电商理念和技能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电商意识和参与能力。
建立社区参与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到电商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中来,让他们成为电商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通过村民大会、社区议事会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确保电商项目符合当地实际需求,提高项目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对于积极参与农村电商事业的个人和组织,可以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表彰,如颁发荣誉证书、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等,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对于表现突出的电商组织,可以推荐其参与更广泛的电商活动,或者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其能力和影响力。
4.2.完善农村电商事业组织机构,提高质量
4.3.拓展农村电商事业资源供给,吸引人才
首先,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和有力的政策,明确支持农村电商事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政策、金融创新等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的投入,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同时,鼓励物流企业拓展农村市场,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满足农村电商的需求。提高项目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管理和财务报告制度,提高公众对农村电商事业的信任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鼓励城市电商组织与农村电商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推动农村电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