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个乱象理论前沿

核心提示: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的参与动机既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不尊重,又是对真正怀揣赤子之心的其他志愿者的伤害,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崇德向善的文化环境是志愿精神的生长土壤,在见利思义、济世爱民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希望培育出有担当、有德行、有责任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要秉承志愿精神的真谛,超越物质走向精神、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材。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的参与动机既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不尊重,又是对真正怀揣赤子之心的其他志愿者的伤害,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崇德向善的文化环境是志愿精神的生长土壤,在见利思义、济世爱民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希望培育出有担当、有德行、有责任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要秉承志愿精神的真谛,超越物质走向精神、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初心【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与范围日益扩展,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不断彰显。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了某些与志愿精神相悖逆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初心,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不计报酬、自愿参与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志愿精神得到了彰显、弘扬和传播。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相互扶助的精神价值。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初心,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学说蕴含着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追求、对利他道德取向的推崇倡导,如儒家的“仁”和“至善”思想、墨家的“兼爱”等思想,这些朴素的人文理念与志愿精神都有着一致的精神内涵。当今社会的志愿精神已经超越了西方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人道主义价值理念。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深入发展,志愿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志愿精神既与我国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增进人际友善与关爱,提升社会治理与社会参与的水平,培育公民美德与公共精神方面,志愿精神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乱象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不尊重,是对怀揣赤子之心的其他志愿者的伤害,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形式、机制正在不断创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与志愿精神相背离的乱象。

乱象一:参与动机的功利化。众所周知,志愿服务是不计报酬、纯粹奉献的行为,不追求物质的、功利的回报。但是在实际运行的层面,志愿服务却成为可以为志愿者带来某些好处或功利的工具性行为。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得必需的实践学分,为了获得“漂亮”的履历,为了评先评优等功利目标的考量,使志愿服务活动沦为个人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动机完全指向物、指向物质利益、指向功利性目标,而没有指向人、指向人文关怀、指向精神性目标,使志愿服务活动丧失了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

乱象二:活动组织的形式化。志愿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展开,志愿精神也需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彰显。但是,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花样的不断翻新,泥沙俱下中也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心的形式主义现象。其一是志愿活动的商业化。志愿活动原本无关乎商业,但是有些商业活动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一些商业机构打着“志愿服务”的旗号,免费驱使大学生做义务劳动,使志愿服务成为牟利工具。

乱象三:评价体系数量化。我们对志愿服务的评价应该更加注重质的评价,尤其是精神价值的评价。由于当前志愿服务的认证和评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量化指标的弊端。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只能依靠部分可量化的指标,比如参与的次数、项目组织的级别和规模、获得的奖项等。而至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有效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志愿者的精神境界是否得到了升华等质性指标,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价值导向的行为无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志愿服务动机、形式和效果出现的这些偏差,都不同程度上折射出志愿服务的“异化”现象,而这种异化某种意义上都是对志愿精神的背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利国利民是志愿服务的初心,只有还原“志愿”本身,凸显志愿精神的价值取向,方能让志愿服务更有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

大学生志愿者要深入理解志愿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每一份善意与热情都能够真正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要使志愿精神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精神,首先应当加深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对志愿精神的理解。高校要将志愿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发展和注册新的志愿者之前进行志愿精神的教育。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对志愿者的筛查和管理,制定《志愿服务指南》,将志愿精神作为培育志愿者和组织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大学生志愿者要深入理解志愿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每一份善意与热情都能够真正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

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使志愿精神融入贯穿到志愿服务中。高校在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基础上,要搭建更有效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社会,培养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志愿精神不仅是志愿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而社会公共文化中所出现的某些“病灶”,也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当社会文化能够充分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时,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从善之心、为善之举。要宣扬合理的义利观,平衡个人成长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既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奉献义务,也不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背书,而是让人们信仰“万事莫贵于义”,使人们知道什么才是更高的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崇德向善的文化环境是志愿精神的生长土壤,在见利思义、济世爱民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希望培育出有担当、有德行、有责任的大学生。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金晖澜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何被质疑?如何做“好事”?》,中国青年志愿者网,2017年8月7日。

THE END
1.志愿服务我们的青春合集(二)校团委持续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活动,通过“15分钟实践服务圈”,助力青年学生以志愿服务“小切口”展开社会实践“大纵深”。以目标精准化、组织一体化、赋能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依托,全力打造“闳美青春”实践育人品牌,擦亮山艺实践育人的青春名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wMjExNQ==&mid=2651371367&idx=1&sn=233a2667f17747558fbf502faa17295d&chksm=8a615ea356847cb6cd43dcde22a9cf61900f3d712b82cbe550c7f7f72dc5af5cce9bd6b55819&scene=27
2.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别的志愿群体,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群体素质比较高,所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和志愿活动逐渐增多,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比较高,热爱于志愿活动与奉献社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年龄尚浅,接触https://www.wjx.cn/jq/9518869.aspx
3.“青春行动你我同行”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圆满完成近日,在襄阳市民政局、樊城区民政局的支持下,襄阳市从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回龙寺社区、湖北文理学院志愿服务队开展“青春行动 你我同行”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开始前,社工为大学生志愿者们进行活动分工安排,分配每人的清理地点和范围。活动开始,大学生志愿者们身穿红色马甲,拿着铲刀、扫帚、抹布等工具,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395702/0/0
4.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计划 篇4 20xx年9月10日xxxx将举行盛大的xxxxx庆祝活动。为做好xxx期间的接待、服务、保障工作,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现面向全校学生招募校庆志愿者,主要从事大会礼仪、接待引导、校园参观、活动咨询、晚会服务、医疗保障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https://www.9136.com/shiyongwendang/gongzuojihua/477764.html
5.社区志愿服务内容8篇(全文)社区志愿服务不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平, 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既是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同时更是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自我历练、自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2q0g554.html
6.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丨志愿服务进社区,福信学子在行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我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福信学子在行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福信学子深入社区实践,参与社区治理,培养主人翁精神与家国情怀,同时发扬青年学子的志愿服务精神与雷锋精神。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走进社区,服务居民,福信学子在行动。https://www.mitu.cn/tw/2024/0104/c364a11746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