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全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雷锋式班级

大学生志愿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著名品牌活动,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大学生志愿服务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高校、对受众、对社会都意义重大。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扶,能够弥补政府视角的盲区;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充满奉献与爱的良好氛围;同时,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学会付出、懂得付出,在付出中感悟成长,是非常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题材。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实践和研究都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改进的空间。本文基于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提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可供借鉴的案例。

一、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1.活动组织方面:缺乏机制保障和科学指导

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人士有所不同,社会人士较多自发参与某个志愿服务,而大学生身份仍是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开展与教师的合理科学指导密不可分。总体而言,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主要有三种形式:学生自发组织、自上而下组织、学生自发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无论哪种形式,大都存在一个核心问题――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科学、系统、专业的指导,随意性较强。具体而言,比如常常出现“有岗无人、有人无岗、要不就不管、要管就全管”的情况,志愿服务培训走过场,评价反馈机制不通畅,激励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等诸多问题。

2.活动内容方面: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一提到志愿服务大家自然而然联想到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希望学校,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的思维愈发活跃,应该开拓思维,探索比如志愿服务与创业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充分释放创新的活力。二是志愿服务演变成完成任务。部分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了一项政治任务或政治筹码,这样一来,志愿服务活动虽步调统一、声势浩大,但志愿服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被摆在被动的地位,参加活动前缺乏认真思考,只是盲目执行,结果往往是学生无法从雷同单调的志愿服务中获得认同与启发,热情过后,志愿者们便纷纷流失。

3.活动成效方面:重形式,讲场面,不重成效

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志愿服务的成效不明显,这也是其他很多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共同的问题。一个团体开展某个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往有着宏大的启动仪式和宣誓仪式,但是后续活动却流于形式,闹出了“养老院老人一天洗了5次脚”“留守儿童一学期发了8个书包”等笑话,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来很多大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如学院要求班级每学年必须开展一次团日活动、一次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缺乏前期调查,开展志愿服务前最重要的一环是调研受众的需求,从需求出发的志愿服务才能见成效,才让受众得实惠。

二、志愿服务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既一脉相承又存在差异。深入探寻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是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水平。

1.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雷锋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形象代言人,分析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交集。一方面,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在宗旨、精神、原则、内容等方面一脉相承,并且二者在价值观底蕴上存在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志愿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雷锋精神时代化的体现。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心存大爱,从当年的雷锋到现在的志愿者,他们能坚持不懈奉献社会、服务社会、舍己为公,首先是他们心中有爱;(2)奉献为乐,雷锋与志愿者都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在一己之私,而是希望在奉献和付出中实现人生价值;(3)尽职尽责,雷锋精神提倡螺丝钉精神,而志愿精神讲究志愿服务专业化,只有做好本职,爱岗敬业,才能保障团队整体战斗力,只有专业,才有价值,只有敬业,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2.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二者存在差异,但相互借鉴融合乃大势所趋

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存在着学理层面的分殊,它们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伦理特质不同,在规范伦理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也不相同。雷锋精神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伊始其政治意义乃主导因素,对于社会起到树立榜样、宣传动员的作用,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带有时代鲜明的烙印。志愿精神最初起源于西方社会,受基督文明的影响较深,孕育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体现为一种“慈善精神”。发展到中国,志愿精神受到传统道义的影响,体现为一种“道义精神”。志愿精神具有时代鲜明特征,但其不具有政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为单纯的志愿服务。虽然二者在形成的社会背景上存在差异,但实质上二者的追求和目标是相同的,总体而言,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开展志愿服务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融合发展乃大势所趋。

3.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最终统一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接着,十八大的召开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雷锋精神虽源于国家行为,但历经岁月已成大家内心共识,可细分为:热爱党和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志愿精神虽源于国外,但随着社会发展也已被全民所推崇,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总体而言,二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目标等维度存在高度契合,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和倡导,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是当代践行雷锋精神和发扬志愿精神的统一出发点和共同目标。

三、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雷锋式班级”创建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志愿服务与雷锋精神进行融合,深入开展了“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常态化、科学化地开展志愿服务。

“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坚持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一套班级自主管理制度、一个雷锋精神践行阵地、一个主题教育示范活动、一个志愿服务公益团队、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一套“全面引导、系统创建、综合评价、自主参与、规范管理”的创建实施方法,涌现出了一批“雷锋式班级”和“雷锋式标兵”。

1.科学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1)创建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完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以班级为单位推动志愿服务开展。建设雷锋精神践行阵地,班级采取结对子等方式,主动联系、自主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主题教育示范活动,结合班级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一支志愿服务公益团队,由创建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雷锋式标兵”组成,主要开展国情知识宣讲和公益服务行动。形成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觉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组织管理保障。成立“雷锋式班级”创建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组建创建活动工作小组,由各班班主任和班委组成。成立学生干部督导小组,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创建活动进行督察指导。规范创建活动管理,与创建班级签署创建活动承诺书,个人配发并填写践行记录卡,不定期抽查活动开展情况,对过程实时监督,掌握实时动态。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雷锋式班级”和“雷锋式标兵”考核评价体系,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考核办法,按照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对班级和个人创建、践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表彰。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雷锋式班级”创建成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纳入党员发展的条件之中,调动学生参与争创的积极性;学生工作经费向创建活动倾斜,重点扶持创建项目,为活动开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2.“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成效

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呈现出参创主体广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形成了校园人工湖水质检测、校园垃圾分流、自发成立春雨基金会等示范效应强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的风潮,同时对班级管理、学风建设、专业实践、学术科研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创建成效。

(1)参创群体广泛。“雷锋式班级”创建开展至今共历时三年之久,参创群体覆盖了学院2010~2014共5个年级,多达50个班、近1400名学生。同时,学院团委学生会还成立了“雷锋服务团”“向日葵志愿服务团”等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院上下参与度广,并形成了由院内向院外辐射、由校内向校外辐射的趋势。

(3)涌现出一批雷锋精神带头人。在整个“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了“集体带动个人,个人影响集体”的新风尚,涌现出一批以冯天鸣、姜申未、李希嘉和余小虎等为代表的雷锋精神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学生投入到了追随雷锋精神、献身志愿服务的浪潮中。

(4)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示范案例。结合专业发起爱心公益。共5个班级自发开展公益活动,为山区孩子发起义捐义卖,并募集到善款共一万余元、衣物书籍等物资上百余件,善款及物资最后由重庆市慈善总会代为捐给需要的孩子们。学院发起义捐义卖的班级得到了重庆市慈善总会的大力表扬,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林大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俊峰.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J].北京党史,2013(2):26-27.

[4]朱磊.近十年来雷锋精神研究论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63-64.

[5]苏艳丽.志愿者精神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7-39.

[6]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8):20.

[7]佘双好,倪素香.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8.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研究”(13SWUDJJD12);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SWU1409527)。

作者简介:昌龙然(1987―),男,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THE END
1.大学生志愿者网官方网站大学生志愿者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我国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平台,为我国开展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而不懈奋斗!http://www.zgdxszyzw.com/
2.中国志愿服务网6月6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推进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 2024-06-07中国青年网 代表委员为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建言献策——完善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为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建言献策。 推进志愿服务https://chinavolunteer.mca.gov.cn/
3.大学生志愿服务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志愿者组织太少 对志愿者表彰不够 志愿者不积极 志愿者参与动机不纯 其他 *13. 你觉得参加志愿活动有意义吗 有很大意义,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提升道德修养 只是形式,意义一般 没有作用 与我无关 *14. 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要求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做出硬性规定吗 有必要 没必要 随便https://www.wjx.cn/jq/86142777.aspx
4.(总第131期)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长期以来,各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方面,对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有时效果不尽人意。本文试图从个人、高校、社会等层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https://youth.ujn.edu.cn/info/1168/12351.htm
5.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是什么1、大学生志愿者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2、志愿者由于自己的时间和经历的局限,大学生志愿者所能完成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限制,过由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大学生志愿者往往能够提供较高知识水平的志愿服务。 3、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青年人养成良好的责任心,也有利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https://m.edu.iask.sina.com.cn/jy/3tJz4Buw75X.html
6.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怎么写(16页)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怎么写.doc 16页VIP内容提供方:精品考试文档 大小:41 KB 字数:约8.12千字 发布时间:2020-08-06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894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怎么写.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805/700401304000215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