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
笔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特色及其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该教材的特色明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并认为该教材的出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有利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该教材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近几年来,民族学界部分学者先后在不同的场合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必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或“中华民族学”等,才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族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国家民委党组2024年2月也在《求是》发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一文,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指示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了科学的阐释。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学学科建设。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该教材做到了“四个第一”:一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二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三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四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专著。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和阐述。
一、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还是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该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方法体系的重要成果。
二、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
中央四部委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化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内涵外延的研究”。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性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编好教材的关键一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一章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使读者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科学阐释了“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这些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本科生需要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及民族地区干部也必须熟悉。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系统论述了三个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是中华大一统历史传统,三是“两个结合”。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关于中华民族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民族学界长期以来未达成共识。该教材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纠正和消除民族学界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
例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问题,民族学界不少学者都定义为“56个民族的总称”。这一定义是不科学的,一是把历史上的各民族排除在外,二是把香港和澳门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排除在外,三是把海外华人排除在外。该教材首先界定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是科学的、准确的。
再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曾存在多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华民族不是实体,56个民族才是实体;二是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三是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虚拟身份,是想象的共同体。该教材强调中华民族是实体,指出:“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明确出现在近代,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作为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已经存在发展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据上,该教材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消除学术界的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
三、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
20世纪50—90年代,大陆出版界未见有专论中华民族的学术著作出版。进入21世纪后,出版了几部关于中华民族史的专著。如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上下册,2001年)、田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001年)、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3卷本,2007),徐杰舜主编的《中华民族史记》(6卷本,2014年)等。
纵观已出版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专著或教材,有的从个别性的角度探讨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有的则从王朝史、国家史的角度阐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未见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专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专著。从第三讲起至第十五讲,从整体性、规律性的角度系统探讨,如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书结构严谨,分析深入,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现在和未来,综合归纳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变迁规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四、第一部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
该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科书,有利于树立本科生和读者科学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和读者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教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它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该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研究”〔2023YZD05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