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徐勇:走向田野深处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党的历史上,每到关键时刻都会大力推进调查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调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学术研究的好方法。

政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40多年前,村民自治这一涉及亿万农民的政治实践在中国展开时,政治学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也难以积极回应时代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政治学人走向田野,进入广大农民的政治实践活动中。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以实地调查为研究路径的田野政治学。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田野政治学的产生及历程就是为问题所牵引。当政治学教科书上尚没有“村民自治”这四个字时,政治学人走向田野,在田野大地上认识和了解村民自治。在过往个案调查基础上,2006年启动了“百村观察”,每年对数百村庄数千农户进行跟踪观察,一直坚持至今。

当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遭遇到困难,田野政治学人没有简单地作出结论,而是由表入里,走向田野深处,从表层田野进入深层田野,认识乡村社会形态。2015年启动了大规模的“深度中国调查”,调查员住在乡村进行“扎根”调查。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避免片面性,构建深刻性。政治学、村民自治,都是极具现代性的话语。在走向田野深处后,我们发现,人们所看到的田野,只是表层田野,在表层之下,还有深层田野,它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如果只是一般观察,很容易得出片面性结论,只有进入田野深处,才能深刻理解当下田野由历史田野演变而来。田野政治学走向历史政治学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并作出学理性回答。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获得主体性,产生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走向田野深处,是因为既有的书本知识难以回答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田野政治学人因此获得了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并从中国事实出发,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如从“一家一户”的事实中提炼出“家户制”,改写了既有知识体系中只有“部落制”“村社制”和“庄园制”的知识版图;从中国乡村改造的事实出发提炼出“国家化”,用于解释中国古老分散的乡村是如何进入国家体系的。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推进自觉性,提升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走向田野深处,就是走向历史深处,它有助于获得历史自觉,从大历史的角度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发现普遍规律,建构理论分析视角和方法。如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从家户责任的角度提出了“韧性小农”的概念;从国家演化的角度建构“关系叠加”的视角;从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提出“长周期”的历史观;从变与不变的历史事实中寻找“深层结构”的内在机理。

田野政治学在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进程中能够作出一定贡献,得益于田野调查这一好方法。在新的一年,田野政治学将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深化田野调查。主要工作是“一纵一横”。“纵”就是将调查研究视野伸向历史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世所罕见的治理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当下和未来中国提供难得的财富。田野政治学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传统基层治理的原始资料,我们将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大型基层治理资源库,为当下和未来的基层治理提供历史坐标。

“横”是将调查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深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强调,“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过往的学术研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和地方了解不够,研究不多。田野政治学前几年设立了从东方到西方进行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计划,但因疫情而中断。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我们将进一步接续并重新规划世界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为推进基层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世界坐标。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THE END
1.第13课东汉的兴衰希沃课件课件根据2022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结合2024年历史教材进行设计,内容详尽实用,可操作性好 1/20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1.00元00 我要投诉 加入收藏 下载说明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http://www.zxls.com/generation/2024/11/25/546004.html
2.#历史评论#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评论#【《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历史评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力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论、对历史难题的辨析、对历史话题的引导,突出思想性、争鸣性和引领性,在认清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和人类命运共同https://weibo.com/7060281712/P2nTe8js6
3.2024年度书单《中国大历史》回顾中学历史 本书记录了从中国有考古文物可据的年代(商朝)到改革开放后(完书时间为93年)的历史变化。读完全书,有种恍惚回顾了中学历史的感觉。记得初中上历史课有一次老师说,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我们初中把世界、中国历史都读完了,高中读什么呀?”老师笑着回答,“还是把这段历史再过一遍呀。”当时没啥感觉,今天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4459850/
4.当代社会对历史教育有何新的理解和要求因此,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们具备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接受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还要学会质疑一切,并用逻辑分析来验证各种论点。而这恰恰也是对待任何一段歷史時必要的心态,因为没有批判性的态度,就无法真正地把握歷史?复杂性。 新观念3:跨学科学习https://www.yehsjkss.cn/ming-ju/596372.html
5.日本政府审定通过“歪曲历史”教科书,韩外交部召见日本大使抗议环球网消息,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外交部19日以发言人名义发表声明称,对日本政府审定通过含有“歪曲历史”内容的教科书深表遗憾,并敦促日方立即予以纠正。外交部第二次官(副部长)姜仁仙当天下午在首尔外交部大楼召见日本驻韩大使相星孝一,转达了韩方立场。 https://www.cqcb.com/huanqiuyan/2024-04-19/5551088_pc.html
6.专家引领明方向——湖南省2024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音乐省级花城版音乐教材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许新华教授深入浅出、层层解析了2011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粤教花城版)的基本思路与框架、202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粤教花城版)的修订介绍以及关于课程的实施。在此许教授提出,教材编写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落实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教材优化https://www.meipian.cn/54y3iwu3
7.山西省吕梁市2024九二共识在台受到巨大冲击是实,主要原因是台独史观教科书洗脑和台独势力的猖獗活动。排除B。对台军售是手段之一,不是主要手段。排除C。对台军售持续进行,且数量质量不减,违背承诺,增强了台湾以武某独的决心,我国和平统一的难度增加。 13..答案D。解析:A,B,C三选项都是移民邻国在华移民存量变化的原因,但都是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7/7013046143010002.shtm
8.华中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公示印度义务教育社会科学教科书中的价值观研究 王建梁 博士 16 教育学院 刘艳 0401教育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及其教学变革 郭元祥 博士 17 教育学院 陈诗 0401教育学 在铭记与遗忘之间:历史流变中的庙学记忆研究 周洪宇 博士 18 教育学院 杜佳慧 0401教育学 城市底层文化再生产的教育机制研究 程红艳 博士 19 国家https://gs.ccnu.edu.cn/info/1057/3643.htm
9.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年18期教研交流长廊_教研有感 学生学业指引_试题分析 唯物史观指导下历史解释的“限度”——以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第25题为例 教学实践探索_教学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优化——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例 教学实践探索_教材解析 从教科书史料选取看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List/ZLXI202418.html
10.规章制度郑州市第十一中学(2021年—2024年)三年发展规划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方针,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主题活动、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上廉洁党课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党风廉政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案促改制度化,关键节点组织廉洁谈话会,签订党风廉洁责任书;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好党委“主体http://www.zz11z.com/news/2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