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杰出人物评介

《中华杰出人物评介》课程作为兰州大学开设较早的人文素质类公共课,自1992年起连续开设至今已有20余年。本课程选取了中国历史上9位杰出人物,将其放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评价,通过对其成长经历、历史事迹、和历史地位的讲解,引导非历史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顺应群众要求的,并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杰出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实现,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带上鲜明个性特征,据此评价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判断。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极。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汉武帝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母王氏,汉景帝中子。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景帝后,景帝说:“此贵征也。”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但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实则儒法结合。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为贯加强皇权,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任宰相,掌握国家政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于漠北。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汉武帝元鼎五年春,武帝遣路博德、杨仆等兵分五路沿水道征讨南越。汉在南越设立南海、儋耳、珠奎、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9郡。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武帝乃拜唐蒙为郎中将,从巴蜀笮关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夷为牂牁郡。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车师(姑师)之战、楼兰之战、龟兹之战,平定西域,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

汉武帝通过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抑制豪强、鼓励屯田等措施,发展社会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同时,穷兵黩武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破坏。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大业末,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将行,谓定兴曰:“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定兴从焉。师次崞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帅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李世民进军渭北,吏民和所谓“群盗”归之如流,李世民将有才能的人收进来作为僚属,在今天的陕西泾阳扎营,有九万大军。

武德元年,李世民所部于浅水原战役中击败薛举部,薛仁杲被俘杀。武德元年(618),幽州罗艺降唐。武德二年(619),平定陇西李轨。武德三年(620),唐军击败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并州。此时,北方出现了李渊唐政权、窦建德夏政权、洛阳王世充郑政权三足鼎立局面。李渊派李世民东进,夏、郑结成联盟对抗之。武德四年(621)三月,唐军进攻洛阳王世充,窦建德率军十余万援救。夏、唐对峙于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五月,李世民突然发起攻击,大破夏军,窦建德被俘。数日后,王世充出降,夏、郑灭亡。窦建德死后,河北地区在刘黑闼率领下降而复叛,秦王李世民及太子建成先后率军镇压,至武德六年(623)叛乱被平息。刘黑闼被俘杀。武德五年(622),岭南冯盎降,岭南平定。武德七年(624),江淮辅公柘被俘,江南平定。贞观二年(628),唐军消灭了据有夏州(今内蒙白城子)的梁师都,完成统一战争。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gòu)。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但是同时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贞观之治只是唐代国力恢复的过程,并非国力的高峰。另外,贞观之治“君明臣直”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太宗夺嫡以来的种种余波,太宗的纳谏、魏徵的死谏都暗含着弥补自己臣道亏损的用意。对于李世民来说,杀兄夺嫡逼父,于礼法上有大亏,有被归为无道之君的可能。对于魏徵来说,臣节有亏,有被划为“贰臣”的可能。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李世民决心以“明君”的功绩抵消“夺嫡”的负面影响。魏徵决心以“文死谏”的态度消除“贰臣”的阴影。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赵匡胤(927-976),字元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年轻时喜爱骑马射箭,胆量过人。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宋陵之永昌陵。庙号太祖。

重点讲述唐朝的变革:尚武精神、开放的民族政策、崇佛教与重诗文等北宋一建国,马上“杯酒释兵权”地解除战将的指挥权。忌讳武人,北宋王朝转而大力任信文臣。大唐文明是开放的、浪漫的,宋代文化则显得内在而含蓄。有唐的开放浪漫,就有宋的含蓄内在,其间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因果。

“唐之季世,既失其纪纲,而藩镇横。及其后也,藩镇亦不能行其号令,而士卒骄。五代之变,帝王屡易者,士卒也,非藩镇也。虽然,藩镇尸士卒之上,而士卒依藩镇以为名。见者不察,以为其患专在藩镇。”(《水心集》卷五《纪纲二》)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一:“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废帝王从珂,从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辙也。”

王朴《平边策》先易后难雪夜访赵普先南后北灭亡后蜀平定南唐图谋燕云

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之初,颇好微行,或谏其轻出。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太祖初受禅,一日,有飞矢集御辇。左右欲搜索,上不许,曰:‘射杀我,也未到你做。’圣度如此。”(《步里客谈》)

杯酒释兵权?整顿军队,集中兵权。集中行政和司法权。集中财权。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涑水纪闻》卷一)

文人治国:宰相须用读书人、兴学尊儒、科举取士“当倥偬不暇给之时,而独留意于学校,此正转移人心之大机也。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发展生产:鼓励垦荒,招抚流民;整顿租税,减轻负担;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发展工商业整顿吏治:规范考核;审慎择人;严惩贪墨改善民风:提倡仁孝,“唐邓之俗,家有病者,虽父母也弃去弗省视,故病者辄死”,“伤败风化,莫此为甚”;保护环境;整治治安“闾巷奸民往往乘便攘夺”,“索得数辈斩于市,被掠者官偿其赀”。

居家孝友仁厚为政务实善断生活崇尚节俭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魏国长公主襦(rú)饰翠羽,戒勿复用,又教之曰:“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见孟昶宝装溺器,摏(chōng)而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十月,庚戌,上不豫,驿召张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建隆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敕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Khan)。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

“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居越河北,其国在京师东北七千里……兵器有角弓楛矢,尤善射,时聚弋猎,事毕而散。其人土著无赋敛。或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数十百家。剡木为犁,不加金刃,人牵以种,不解用牛。夏多雾雨,冬多霜霰。”《旧唐书·北狄传》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寻仇。击败主儿乞部,杀其首领,部将木华黎父子投诚。后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封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铁木真征服乃蛮部。

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颁布大扎撒。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伐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

1218年,成吉思汗令哲别率领两万骑兵征讨西辽的屈出律。哲别尚未到达哈失哈儿城(今新疆喀什),屈出律已逃之夭夭。哲别抵达后,曾派人向当地居民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居民们的一致拥护,使屈出律所到之处,均遭到抵抗,被迫逃往巴达克山谷(今阿富汗境内)。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

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成吉思汗分封长子术赤及后裔建立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汗国,三次窝阔台汗国,幼子拖雷驻守和林汗庭。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出征花剌子模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

游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伟大的文化。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然有积极意义。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于是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后来他游历淮西三年。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礼贤下士,善于用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朱元璋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拨乱反正,励精图治,以威猛治国:要求官员勤政、敬业、廉洁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而且胡惟庸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接着,朱元璋又杀掉蓝玉。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明太祖生活节俭,对马皇后非常尊敬,他分封诸子出镇各地,维护明朝统治,但为后来藩王叛乱种下了祸根。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极,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明成祖驾崩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

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明成祖即位前,以抗御蒙古有功,权势日重,进而夺得皇位。即位后,对鞑靼作战获胜。纳降阿鲁台,转而进攻瓦剌。阿鲁台得势复叛。但明成祖在愤恼中一意孤行,一再举行不明敌情也并非必要的亲征。

明成祖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关西七卫。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明成祖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兴建一系列政治建筑。营建明十三陵的长陵。修造武当山建筑群。疏通大运河。铸永乐大钟。修建南京大报恩寺。为后世留下许多世界文化遗产。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康熙强调兴礼教。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

康熙对朝政讲勤慎,康熙的亲政就是从他14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早上晨时开始(七点-九点)晨时是八点,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为驱准保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清政府令侍卫色楞统率数千清军出征西藏,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驻扎西宁,总统各路。另派兵驻庄浪、甘州,加强南路。任命年羹尧为川督,兼管川抚事,增兵四川成都、打箭炉、云南中甸等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分三路进击。

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是我国藏传佛教高僧,于藏历第十绕迥之火蛇年(1617年)7月出生在山南附近的雅陇琼结钦瓦达则宫。属琼结巴家族,父名都杜绕登,母名贡噶拉则。其家系山商地区的一个封建主,也是帕竹地方政权属下的贵族,日喀则就是帕竹地方政权封给其家族的领地,他家世袭日喀则宗宗本职务。在阿旺罗桑嘉措六岁的时候,由四世班禅认定为四世达赖的转世。于2月25日,由四世班禅大师剃度出家,以后从班禅大师处受学《菩提道次第论》等诸多佛法传承。又依止宝法增详学《因明》、《律经》、《俱舍》、《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等五部大论。在1652年,36岁的五世达赖受清顺治皇帝的邀请,来北京弘法。到北京时,清帝与后妃太子并诸亲王请受灌顶,赐以金册金印,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掌领天下释教菩提瓦赤拉拉旦达赖喇嘛”。于1682年2月25日在布达拉宫圆寂,享寿66岁。

五世达赖喇嘛在固始汗支持下,“噶丹颇章”政权建立之时,正是明朝末年,内地兵荒马乱,明王朝即将崩溃,以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为首的黄教寺庙集团,为了巩固其已取得统治地位,争取中央王朝的支持,加强和中央王朝的联系。进京朝觐后,五世达赖以内地带来之金银,在前后藏各地新建了十三座黄教寺院,称为黄教十三“林”。同时,又给全藏所有黄教寺庙规定了常年居住的僧数、制定了黄教大小寺院的严格们制,如寺庙内部的组织机构,僧官的任免制度,喇嘛的学经程序,寺内纪律仪式等等。

藏传佛教主要有五大派别,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宁玛派又称红教,产生于11世纪,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萨迦派又称花教,13世纪中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噶当派相传由阿底峡大师所创,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格鲁派又称黄教,由宗喀巴大师所创,重视严格戒律。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曹杰和克楚杰。根敦珠巴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后期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

1616年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去世之后,藏巴汗禁止寻找转世“灵童”,经过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多方斡旋,最后才得以在他的主持下认定五世达赖。当时西藏为噶玛地方政权统治时代,由第巴管理政事,噶玛噶举和藏巴汗对黄教采取压迫摧残的政策。大约在1630年左右,第悉藏巴·丹迥旺布利用土默特部的拉尊和珲台吉发生内讧的机会,发动了一次反黄教的高潮,致使五世达赖不得不避往山南。1641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商议,派人赴青海密招固始汗率兵进藏,推翻噶玛地方政权的统治,遂拥立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噶丹颇章”政权。然而实际上,西藏地方完全受固始汗的控制。

五世达赖以内地带来之金银,在前后藏各地新建了十三座黄教寺院,称为黄教十三“林”。同时,又给全藏所有黄教寺庙规定了常年居住的僧数、制定了黄教大小寺院的严格们制,如寺庙内部的组织机构,僧官的任免制度,喇嘛的学经程序,寺内纪律仪式等等。

公元631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1642年,派遣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为代表,前往沈阳。次年到达盛京(沈阳),清太宗亲皇太极立即率领亲王、贝勒、大臣等出城迎接。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即位,即派人入藏邀请达赖喇嘛进京。

1652年正月,五世达赖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率随行人众三千人,自西藏起程,前往内地。1653年阳历元月十五日(顺治九年腊月十六日),五世达赖到达北京。顺治帝以“田猎”为名,与五世达赖“不期然”而相会于南苑猎场。顺治帝在南苑会见五世达赖时,赐坐、赐茶、赐宴,待以殊礼,当天由户部拔供养银九万两。

明末清初,五世达赖喇嘛取得藏传佛教教主地位,壮大了格鲁派,成为蒙藏精神领袖,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对喀尔喀、卫拉特诸部,产生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五世达赖喇嘛对清廷的尊奉,也加强了喀尔喀、卫拉特诸部对清廷的向心力,稳定了蒙藏地区和平局面,为清朝最终统一北部、西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世达赖喇嘛不仅是一位佛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史学家及医药学家。他27岁著成的《西藏王臣记》至今已被译为多国文字流传海内外。其它著作有《大圆满教法史》、《文殊口授·菩提道次第引导文》、《中观论释》、《怖畏金刚常修法》等。他敏锐的政治嗅觉,高瞻远瞩的政治主见,带领着格鲁派联合硕特部固始汗,消灭了以藏巴汗丹迥旺布为首的,敌视格鲁派的各个地方势力和宗教势力组成的联合集团,结束了西藏一个时期以来四分五裂的局面。尊奉清朝,团结蒙藏各方,积极调解各部纠纷,使得蒙藏地区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说:“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非常勤于政事。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满清帝国版图。

清雍正五年(1727)以噶伦阿尔布巴为首发动的战乱,又称“卫藏战争”。康熙年间,阿尔布巴率部抵制准噶尔部蒙古的入侵。康熙六十年(1721),以功封贝子,并任西藏地方噶伦。阿里地方首领康济鼐为首席噶伦,清廷命康济鼐往来于卫藏与阿里之间,而康济鼐居于阿里时,西藏事务则由阿尔布巴总领办理。雍正五年(1727),阿尔布巴因权力之争,杀害首席噶伦康济鼐,从而引发卫藏地区之间大规模的战争。雍正学派兵平定了叛乱。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采纳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带来了灾难。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1729年三月,雍正命领侍卫内大臣三等公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出师北路,川陕总督三等公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使西路,征讨准噶尔汗国。

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

雍正帝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明朝,清朝密折始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清王朝除武力镇压反清活动外,还必须在思想上驳倒反清势力,即在批驳华夷观念上下功夫。曾静具有浓厚的华夷观念,又受反清名士吕留良的强烈排满思想影响,雍正六年他投书劝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后事发被捕。清廷极为重视此案,“知吕留良学说之深入于人心,思有以戢之,于是有《大义觉迷录》之颁布”。该书近十万言,其中仅雍正批驳华夷观念的一道上谕就达三千余字,不厌其烦地论证“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的观念,认为满族得到大统是“天之所与”,批驳“从来华夷之说,以夷比禽兽,岂能入主中原”,是“至卑至陋之见”。

清世宗勤于政务,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取得一定成效,对清代历史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THE END
1.帅化民从孙子兵法及历史的角度看俄乌战争鹿晗回应喝多了 北京一男子疑因吃驴打滚窒息身亡 马云现身杭州阿里园区 普京认为特朗普现在仍不安全 45岁医生被撞身亡 肇事者开车看手机 17名男女KTV聚众吸毒被一锅端 延绵70余年的思念——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 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 俄军投下3吨大炸弹再炸沃夫昌斯克 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https://m.163.com/v/video/VVH7RGSPS.html
2.事业编制考试内容(精选6篇)5、世界上最早的公立大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形势 ? 2300多年前齐国稷下学宫学士百千,流派纷呈,可以说13、军国民教育提出者 ? 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49、养老保险改革,应该 ? 50、属于智慧技能的? A小数换算成分数 B认识时钟 C动词和句子主语一致 D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1113672.html
3.金民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深厚基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就在白山黑水间浴血抗战;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在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以及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郑重、全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智慧,特别http://jds.cssn.cn/newzxdt/202212/t20221228_5574798.shtml
4.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一高高二(下)期末政治试卷②需要守正创新、守正出奇的文创智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新貌③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又将中华文化与业界文化融为一体④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构筑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组卷:13引用:8难度:0.5 解析 9.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睡衣,反映出领袖朴实、节俭的崇高风范;https://www.jyeoo.com/sj/33336f6e-bf2a-4ed8-86a1-032aee5e9018
5.凝聚拥军情怀弘扬爱国精神推动军民融合——“破局与链接·拥军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1、学习和弘扬嫘祖妈妈以毕生精力和高超智慧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国家社会谋发展,辅佐黄帝治理国家,开创http://www.myhxlife.com/page238?article_id=5203
6.国学网——国学文库——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拨开智慧的迷雾 ——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 谭鑫田主编《少年哲学向导丛书》 内容提要:《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不是出于门户之见,而是由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黄宗羲主张打破学术门户,在明末清初阳明心学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背景下,亟辩儒释界限,力主心学非禅学,反对人们将王门后学的禅学流弊加在阳明头上http://www.guoxue.com/wk/000020.htm
7.泉州七中2021届高三政治知识汇总(哲学与文化)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产生: 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http://www.qzqz.cn/Item/20806.aspx
8.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赞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和救国思路的交锋,展示一幅类似于春秋战国诸多流派百家争鸣、纵横捭阖、各种思想相互当年八国联军杀进来的时候,这海河上到处漂的都是中国人的尸首,有的没有头,有的四肢不全,有的女子https://www.meipian.cn/3hu8b5bb
9.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简报第2期(2018年4月)随后,支部全体党员齐唱《国歌》,二支部党委书记唐学军同志以“深入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为题,为全体党员讲了一堂党课。她结合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切入,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容,然后讲解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等系列材料。https://www.cdjky.com/contents/165/10870.html
10.《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微信公号) 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先后举办“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点击查看)、“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点击查看)、田连元《话说党史》评书创作研讨会(点击查看)、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点击查看)、“百年征程 时代光影”https://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160_5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