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克拉克洪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闲暇时,我翻开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只是几本薄薄的书册,却缮写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文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争鸣与嬗变、帝国的兴盛与更迭等漫长历程,被作者撰写在几百张由植物纤维组成的纸叶上,以极至凝练的姿态在我眼前绽放。

书一扉扉地翻过,我仿佛聆听到了尼罗河上空盘旋的埃及子民对法老的.吟诵,仿佛谛听到了争雄烽烟里传来的悠悠编钟鸣。

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神秘且深邃的文明。被他们手掌纹路摩挲的石制工具,历经几百万年的星夜,至今映射着的微光;千年古墓、石碑或庙宇,神秘的古老文化,被人们考古发现重见天日时,仍带着时光也不能擦拭去的昔日荣光。

读了此书,我感悟到了人类历史里蕴藏着的基督教博爱情怀、儒家的仁爱理念、佛教慈悲缅生释义等大爱精神惠泽现世。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我不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是在哪一个瞬间,又是在何种境地有此深悟。但我想说我有幸于此时阅读此书。

合上《全球科技通史》,闭目冥思良久,又一次被吴军老师行云流水的文笔所震撼,上一次还是读他的《浪潮之巅》获得的感觉。

佩服老师的学识,如此广博浩瀚,于我而言简直就如同在宇宙中遨游,茫茫看不到边际,而他却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像书中老师反复提及的“历史总是重复,科技总是向前”,想想人类诞生之初,到工业革命之前,发展是线性的,并无特别的变化,基本都在低层次徘徊;而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加持,发展速度呈现指数级变化,短短百年超越千万年,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当然,本质离不开能量和信息两个要素,这也是衡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任何科技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对能量和信息的.深入探索,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抓住了科技发展脉络的魂。

看完本书,还有个很强烈的感受,科技与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没人敢说自己在绘画领域超越了梵高达芬奇,在音乐领域超越了贝多芬莫扎特,而在科技领域,任何一位医生、码农或者工程师,都能站在前人肩膀和过往积淀中,将科技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山峰。

所以,了解科技史,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全球通史》可谓妙极。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期,我读了《全球通史》。作者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论述,以及流畅的语言,从更高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跨越上万年的全球历史动态图画,内容之精彩和丰富,让人着迷。这个大画面不仅让我对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每个种族、民族、社会乃至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都是不可或缺、平等的存在。

首先,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恶存在的意义,也对莱布尼茨的观点有了更多体会:上帝之所以允许恶的存在,是因为恶可以产生更大的善。在旧石器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的区别;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村舍的特征也是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两性也平等。就这一点而言,史前人类社会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乌托邦。可是,正如作者分析,“恰恰因为部落文化是轻松闲适、毫无紧迫感的,所以比较而言,也是无成效的”。文明的到来虽然打破了这种平等,带来了剥削、压迫和摩擦,却也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化和精神生活,建立了社会新秩序。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在近代成为全球霸主,正是因为他们在1500年前多次被侵略,文明被迫中断,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和制度,所谓不破不立;反观中国社会,遭到的侵略相对较少,得享太平的同时,也延续了旧制度,缺乏革新,以致后来落后于西方。

恶也可以促进融合。在原始部落时期,种族、民族、社会、甚至村落之间都是处于隔离的状态。随着文明的进程,出现了贸易,侵略和战争也变得频繁。但是无可厚非,这些都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而交流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和资源;纵观全球各个大陆,相互交流、摩擦比较多的地区拥有更加进步的社会。即使臭名昭著的黑奴贩卖,从长远看也不是毫无正面意义。我记得《阿米》系列里提到一个例子,一个落后的星球不同种族之间经常闹矛盾(就跟地球一样),可是当他们化敌对为友好,经过几个世纪,他们不仅变得更先进、更幸福,而且种族差异消失,只剩一个种族了。这有点像目前美洲的`大陆,来自各种族、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拥有各种血统和基因,慢慢地,便难以区分彼此了。这或许也是先生为什么说,在更高层面,黑白的对立不像人间那么尖锐,因为对立中也蕴含融合的元素。

其次,我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落后的社会超越先进的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较先进的东亚和中东社会,却在16世纪后逐渐被西方社会超越和殖民。人类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的社会产生优越感,自大自满,失去了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进而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知识,所以停止了进步;相反,落后的社会一直进行各种尝试和变革,积极进取,因此能够取得突破。社会由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永远向上看,永远空杯和虚心,永远修正自己,如此才能持续进步。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___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___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我们坐在这里,读着记载过去的历史。有时禁不住想,倘若历史不小心转错了弯,走岔了路,我们又会在哪里,以哪种方式,记住怎样的一段历史?

在历史的开端,如果人类没有从类人猿进化成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那么地球上恐怕不会有如今的城市森林!在历史的昨日,如果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我们的世界恐怕只是我们目光所及的天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我们似乎要感谢当时的环境恶劣,——正因环境如此恶劣,类人猿才逐步离开森林;正因环境如此恶劣,人们才想方设法让自己走得更快、飞得更高!这铸造了一个全球历史的里程碑,铸造了现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在中国战国时期,魏惠王如果挽留商鞅,秦孝公如果没有颁布求贤令,商鞅也许就不会赴秦,他又哪里能大显身手,在秦国上下进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使得戎狄弱秦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畏惧的强秦,成为扫灭天下的“虎狼之师”呢?虽然商鞅最后结局悲惨,但是回顾他的一生,相信他自己也不会后悔。商鞅变法是中国先秦历史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商鞅,就不会有强大的秦国,后来的秦汉帝国恐怕也会是另一番模样。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繁华似锦,虽偶有战事,但百姓仍安居乐业。在帝王眼中,治下处处莺歌燕舞花团锦簇,周围其他国家纷纷来访、来朝。于是,统治者们也逐渐心理膨胀起来,开始了一系列“天朝大国”的幻想。一开始,他们的梦似乎没有做错。到后来,他们的梦依旧没有醒!再后来,欧美各国的坚船利炮让国人从梦中惊醒,同时也击碎了中国的封建帝制!这么看来,我们在怨恨之前那些侵略者给中国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似乎也要“感谢”他们惊醒了梦中人,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这又是一个属于中国近代历史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工业革命。第一次是在英、法等国,第二次是在美、德、日等国。这两次革命没有硝烟,却使人类文明向前大步跨越:从手工到机械到流水线,从经验到科学到按需所取的研发,从人力到蒸汽到几乎涵盖一切的.电力,这无一不是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又是一个全球发展的里程碑!

要是人类未曾进化,这些又从何而来?如果历史走了另一条道路,我们又会是如何模样?

有时,历史似乎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射线,从一个端点到无穷大,无穷远!

有时,历史又好像一个永远都能走通的圆,即使有无数条路,条条道路都会通向罗马!

回头看历史长河,在她转弯的地方,形成了一座座里程碑。而就是这一座座里程碑引领我们走到现在,也为历史镌刻下不朽的篇章。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简介。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平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的历史著作,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政权更替,也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以史为镜,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首先,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样,晦涩难懂,孤掌难鸣。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穿成一个面,交织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圆。

其次,《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静的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读者认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同时无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等等。

最后,书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普遍都很敏感的一点,就是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过,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见他的研究有多么的深可见底。

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话。这也揭示了这部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质,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视野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上,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全球通史》时曾说过:“《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THE END
1.站在地球的视角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册阅读的过程十分受启发,我们从小总是站在中国的一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而这本书从全球的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只不过他的角度更多的以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只是偏在亚欧大陆东方一隅的一个文明。但是他仍然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存在于不断的交融和互相影响之中的。文明的发展来源于冲突交流,就像人的成长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25631/
2.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pdf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pdf,浅析“全球史观” ①——《全球通史:从史前到 21世纪》 读书报告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阅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 史前 21世纪》。于是笔者将对本书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笔者对本书的最大体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28/5132213101004233.shtm
3.《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20世纪7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简体版销量也已逾600万册。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耗时编http://ha.jsjc.gov.cn/tslm/wenhua/201912/t20191227_950600.shtml
4.新的世纪需要新的史观一一《全球通史》读后感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回答的新历史,这,就是《全球通史》。 https://www.meipian.cn/1ipla0px
5.从《全球通史》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科研之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通过描述各大洲的文明发展历程,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考察,并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全球史观,给后人一定的启示意义。https://www.scholarmate.com/S/8qHb8G
6.两部全球史观的历史书籍第一部:[美]霍华德·斯波德克著《全球通史》,陈德民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二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布于 贵州关注作者,阅读全文 c 还有50%的精彩内容,作者设置为仅对粉丝可见 蘭臺學士 粗阅完二十六史的历史学学士(46186164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96550811058200
7.《全球通史》读书笔记7篇(全文)普遍说法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是运用“全球史观”书写历史的最经典代表,但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一遍《全球通史》,有一种感觉就是“全球史观”在该书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某些地方还是受到了“欧洲中心观”的束缚。为什么说《全球通史》没有彻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原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g5v9ia0.html
8.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上册最新章节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人们一般都把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看成当代“全球史观”的理论上的先行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观问题,以后又在1967年的《当代史导论》、1978年的《当代史学主要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187522/1
9.《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代表作,风靡40年的第三世界通史巨著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88.10 定价 ¥128.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06404.html
10.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思潮的演变从以上的历史分期中,可以看到斯氏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史观所构建的世界历史体系。他以欧亚地区的古代文明为起点,以20世纪西方世界的衰落和成功为终点,以民族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和增强为主线,以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为转折点,为我们展现了世界历史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斯氏关于“民族相互影响是人类取得进步的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mkszysxllysxsyjs/201812/t20181225_4799932.shtml
11.全球通史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文明模式论建立全球史体系,并提出“全球史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他吸收并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认为历史研究中不可再小的、可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文明,并赋予文明一些基本的标志: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http://baike.soso.com/v6076780.htm
12.《全球通史》他秉承 18 世纪启蒙思想进步史观的传统,以全球化视角统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明模式、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写就《全球通史》一书,开启了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世界历史的先河。该书以“全球史观”为基础,写作范围从史前史一直延续到 21 世纪,描绘了跨越 300 万年的全球历史图谱。http://www.szbaike.com/social/culture/c-works/2024-08-20/8822.html
13.《全球通史》读后感网络文章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https://bbs.openke.cn/thread-551987-1-1.html
14.《全球通史》读后感8篇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https://www.unjs.com/dhg/686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