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七大历史观全解

新航路开辟:从全球史观角度来看,新航路开辟不仅仅是欧洲航海家寻找新航路的活动,更是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转折点。它使得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引发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如“哥伦布大交换”,包括动植物品种、疾病等的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英国或欧洲。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成果如机器生产技术、蒸汽动力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互动促使全球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全球的联系。

二、文明史观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例如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这些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宗教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成就。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物质文明的杰出代表,同时其宗教信仰和象形文字体现了精神文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则是物质文明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典型例子,而儒家思想则代表了精神文明的辉煌成就,其科举制度等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传入西方,而西方的佛教、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国。这种跨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不同文明的内涵。另外,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则是文明碰撞的体现,虽然战争带来了破坏,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三、近代化史观

经济领域: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使英国从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建立,煤炭、钢铁等工业产业迅速崛起,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经济近代化的实现。

政治领域:法国大革命是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法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等进步思想,通过《人权宣言》等重要文件,确立了一些民主原则,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此后,法国逐步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政治体制走向民主化,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文化领域:启蒙运动是思想文化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理性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和专制统治。他们的思想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观念的更新。

四、社会史观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社会阶层如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减少,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崛起。这种阶层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劳资矛盾等,同时也促使了工会组织的出现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探索。

社会生活变迁: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服饰上看,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渐受到西装、旗袍等新式服装的冲击;在交通方面,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在娱乐方式上,电影、舞会等新的娱乐形式开始流行,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变迁。

社会习俗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革。如废除缠足陋习,提倡男女平等,新式婚礼逐渐兴起,这些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五、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主要以手工劳动和土地为基础,生产关系表现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阶级依附于地主进行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运而生。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其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获取剩余价值。基于这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如资产阶级议会制)、法律体系、思想文化(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等。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如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法律和政策的调整等。

人民群众的作用:在历史的诸多重大事件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法国大革命中,广大的法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平民等阶层,积极参与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他们通过攻占巴士底狱、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群众运动等方式,推动了革命的进程,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六、生态史观

工业革命后的生态危机: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以及工厂化生产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急剧加快。同时,工业污染如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了严重污染。例如,19世纪英国伦敦的“雾都”现象,就是工业污染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的典型案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七、革命史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作为领导力量,联合起来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经过长期的斗争,包括议会斗争、内战等过程,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中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背景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通过组织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等方式进行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次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THE END
1.站在地球的视角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册阅读的过程十分受启发,我们从小总是站在中国的一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而这本书从全球的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只不过他的角度更多的以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只是偏在亚欧大陆东方一隅的一个文明。但是他仍然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存在于不断的交融和互相影响之中的。文明的发展来源于冲突交流,就像人的成长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25631/
2.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pdf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pdf,浅析“全球史观” ①——《全球通史:从史前到 21世纪》 读书报告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阅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 史前 21世纪》。于是笔者将对本书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笔者对本书的最大体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28/5132213101004233.shtm
3.《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20世纪7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简体版销量也已逾600万册。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耗时编http://ha.jsjc.gov.cn/tslm/wenhua/201912/t20191227_950600.shtml
4.新的世纪需要新的史观一一《全球通史》读后感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回答的新历史,这,就是《全球通史》。 https://www.meipian.cn/1ipla0px
5.从《全球通史》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科研之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通过描述各大洲的文明发展历程,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考察,并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全球史观,给后人一定的启示意义。https://www.scholarmate.com/S/8qHb8G
6.两部全球史观的历史书籍第一部:[美]霍华德·斯波德克著《全球通史》,陈德民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二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布于 贵州关注作者,阅读全文 c 还有50%的精彩内容,作者设置为仅对粉丝可见 蘭臺學士 粗阅完二十六史的历史学学士(46186164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96550811058200
7.《全球通史》读书笔记7篇(全文)普遍说法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是运用“全球史观”书写历史的最经典代表,但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一遍《全球通史》,有一种感觉就是“全球史观”在该书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某些地方还是受到了“欧洲中心观”的束缚。为什么说《全球通史》没有彻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原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g5v9ia0.html
8.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上册最新章节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人们一般都把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看成当代“全球史观”的理论上的先行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观问题,以后又在1967年的《当代史导论》、1978年的《当代史学主要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187522/1
9.《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代表作,风靡40年的第三世界通史巨著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88.10 定价 ¥128.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06404.html
10.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思潮的演变从以上的历史分期中,可以看到斯氏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史观所构建的世界历史体系。他以欧亚地区的古代文明为起点,以20世纪西方世界的衰落和成功为终点,以民族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和增强为主线,以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为转折点,为我们展现了世界历史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斯氏关于“民族相互影响是人类取得进步的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mkszysxllysxsyjs/201812/t20181225_4799932.shtml
11.全球通史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文明模式论建立全球史体系,并提出“全球史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他吸收并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认为历史研究中不可再小的、可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文明,并赋予文明一些基本的标志: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http://baike.soso.com/v6076780.htm
12.《全球通史》他秉承 18 世纪启蒙思想进步史观的传统,以全球化视角统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明模式、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写就《全球通史》一书,开启了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世界历史的先河。该书以“全球史观”为基础,写作范围从史前史一直延续到 21 世纪,描绘了跨越 300 万年的全球历史图谱。http://www.szbaike.com/social/culture/c-works/2024-08-20/8822.html
13.《全球通史》读后感网络文章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https://bbs.openke.cn/thread-551987-1-1.html
14.《全球通史》读后感8篇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https://www.unjs.com/dhg/686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