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5000多年文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历史的重大作用。
第一,有助于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其内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掌握了历史规律,就能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顺势而为,更好前进。
第二,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前人的经验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历史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历史,就是不断总结经验、取得胜利的历史。
第三,有助于资政育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充满了智慧,是教育人的丰富素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第四,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成为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观,本质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赋予唯物史观21世纪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树立大历史观,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内涵。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创造性提出大历史观这个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范畴。他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大历史观,是“两个结合”的产物,赋予唯物史观以中国内涵,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大历史观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深化了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的认识。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遵循大历史观,就能既仰望星空坚持远大理想,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又能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把握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做好当下的事情。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分水岭。与唯心史观鼓吹英雄创造历史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等。明确提出人民至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观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他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个突出特性,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挑战唯物史观的主要社会思潮,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变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正确党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关系。历史虚无主义制造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捍卫党的成就,维护英雄名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奋斗成果,否定英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历史不能忘记,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
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虚无主义借口毛泽东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肯定毛泽东的贡献,还提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全党全社会在新征程上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笃定历史定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历史耐心,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壮丽的华章!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