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的确,尽管过程会颠簸、曲折、漫长,但历史总是顽强地以自己的方式前进,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昭示着人民的力量,朝着人民的愿望和希冀。历史终将以人民的选择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因此,把握历史只有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才会有更充分、更深入、更真切的理解和认识。
一
人民史观是以人民为历史主体、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之根本动力的历史观。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和历史根本动力的地位,不是靠理论演绎或逻辑推倒得来的,而是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奠定的,是他们以自己的社会贡献与历史功绩来体现和证明的。正如列宁所说,“资产者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可这些工人和农民却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全部财富”。(《列宁全集》第2版第11卷第149页)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又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人民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动、理想和愿望指示并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他们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就是世界的命运,就是历史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04页)列宁把人民称作“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127页)认为决定历史结局的正是广大群众;毛泽东也断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他们普通得如大地和空气一般,但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他们。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315页)没有作为生产者的劳动人民,社会一刻也不能生存发展。人民是我们的“大堰河”“观世音”,对人民我们应奉上至高的尊崇和敬意,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正是他们宽厚的脊梁与肩膀,支撑起我们的“现代性”生活、“都市化”生活、“审美化”生活。不懂得劳动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就不能真正懂得我们自己,就不能真正懂得人和人性,就不能真正把握社会的本质,更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真。可以说,人民就是历史的一切,离开人民史观必然走向空洞和虚妄。
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科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作为,归结为那些肆意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应首先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的历史,并将这一研究作为其他方面研究的出发点。“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14页)应该说,正是唯物史观、人民史观的确立,为所有历史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人民是社会的基础和柱石,研究历史而脱离人民,就像草木而脱离大地、呼吸而脱离空气一样,只能走向枯干和窒息。
站在人民史观立场上,应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呢?那是一场场所谓中性的、没有对错和是非的血腥厮杀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为人民的,是人民革命、人民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是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还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09、511页)如果革命战争是反对人民的,那么,还敢于唤醒人民的主体意识吗?还会指望人民的积极参与吗?人民还会是胜利之本吗?恰恰相反,人民就成了败亡之本。显然,虚无这样的革命战争就是对人民史观的反动,就是对历史主体的削弱和遮蔽。现在有研究者,把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军队和代表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展开的战争描述为中性的,抛开战争的人民性背景,避开为何而战、为谁而战,避开战争正义与否与人心向背,史述貌似客观、公正,实则滑向虚无主义的泥淖,无法使人们获得这些攸关中华民族前途的革命战争所带来的深刻历史启示。
三
人民史观是判断一个历史叙述是否虚无主义的试金石。面对一个历史叙述,首先要考察叙述者对待人民的态度,看其是否站在人民史观立场上选择和评析史实,看其所述坚持还是抛弃、巩固还是动摇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往往蕴涵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实质之中,因此,坚持与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着力构建依托背景呈现实质的宏大叙事或总体叙事。而历史虚无主义的障眼法,就是只孤立讲细节、讲表象、讲局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以此把人民主体从历史叙述中排挤出去。脱离了人民,历史就会沦为少数人的玩偶,其庄重性和真实性都将趋于泯灭。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虚无主义者却只在几枚残贝的呻吟和几株水草的战栗中记述长河之历史。他们一会儿把自己打扮成爬罗剔抉钩沉索隐的严谨学者,一会儿把自己美化成信古疑今“拨乱世,反诸正”的传统文化和古典价值的虔诚守护者;年老一点的把自己装扮成饱受创伤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年轻一点的把自己涂抹成西学渊深的历史正义的占有者。总体来看,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都带有强烈的去人民史观倾向,张扬的是一种个体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观,想以小写的历史置换大写的历史,以局部的历史代替总体的历史,以私人的历史遮蔽人民的历史。更有别具用心者,把历史实用主义化,使之成为他们实现某种政治图谋的舆论工具。这不是在维护历史真实和正义,而是在颠覆它们。因为历史真实和正义,就在于其叙述倾向是否符合社会历史进程的实际和要求,是否与人民利益及其发展相一致;而要达到或实现这一点,除站在人民史观立场上,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