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观念;情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学好思想品德,能够很好地锻炼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争取在新课程改革中,深入把握改革时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效问题,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做到能够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具有启发性,目的性要明确,要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定以生为本,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都逐步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已基本认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并用实际的教学行为体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成绩喜人。但是,教学改革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脱节,导致目前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在这种考核标准下,家长、社会认定教师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就看分数多少。因此,实际教学中,就出现“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还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导致在教学中又出现了教师不断讲,学生不停听,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启迪,教学效果好坏,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定课程的信心,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路,改革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深入分析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学会,还要“会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