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出:2023高考新动向之故事新编之《江上》与《利剑》。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江上》与作家陈振林小说《利剑》相关

全国千万考生和语文老师都做过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适应性模拟演练(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这套试卷由国家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但你可否知道这套全国适应性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选用的是陈振林的小说《利剑》(原刊于《读者》2021年第14期)?

然后,2022年的高考原题选用的就是与《利剑》相同题材的《江上》。

2023高考新动向:高考故事新编之《江上》与《利剑》

附全文如下:

文本研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利剑

陈振林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

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

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莫不是出事了?父亲似有暗示……”

兄长不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黎明时,他听到消息: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

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他,终于报仇了。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可他没有想到,他的

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

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我死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

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

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

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你是……他的儿子吗?”

“我是。”年轻的将军回答。

“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长者问。

“知道。”年轻人答。

“他的利剑还在你手上呢。”长者捋了下长须说道。

“在我手上。”年轻的将军握了握手中的剑说,“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

“哦?什么利剑?”长者来了兴趣。

年轻的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

文本二:

醉与痴(黎武静)

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

专注地沉浸在对某样事物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醉和痴暗示着专注与持久,以及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会让人将人生变成一串串接连不断的赏心乐事,让快乐加倍。

前人曾有高论,“人无癖不可與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人都有小癖好的世界,是多么值得一往情深。

有人爱记账,有人爱整理;有人喜欢饭后散步,有人喜欢晚来钩花;有人热爱用毛笔抄写古文,有人热爱踏着单车绕城一周。大家都以热爱的姿态善待生活,在醉与痴中寻找自我。

有人爱上网,有人爱上山;有人喜欢周末游湖玩耍,有人喜欢假日闭门在家;有人执着于购物而恋恋不舍,有人对着偶像剧泪眼婆娑难以自拔。芸芸众生,各有千秋,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小美好,在等待我们发掘和热爱。有缘的人与物,总能在生命的某个转弯处相遇。

那些小小的癖好,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太过理智的取舍像没有悬念的剧集,只有这些小小的难舍情怀,透露着一个人内心的柔软。

醉与痴,都是有情。保持平淡生活里一份小小的痴迷与留恋,就像保有一个让人快乐的秘密。

红尘多情,如醉如痴。

(两篇文本摘自《读者》)

A.本文“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写出了主人公心请的复杂性,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B.本文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侧面突出了他的伤心与急切,也表现出关口审核严谨。

D.本文利剑刺向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百征沙场,势力强大,皇帝为保全自己,决心杀死他。

7.下列对文本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本文“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与“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

8.文本二卷首语为什么能被称为文本一的卷首语,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一中为什么他让儿子不要复仇,而“利剑”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简要文本分析。(6分)

知识建构

//“跨文本”阅读//

//小说中伏笔的作用//

1.伏笔为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父亲似有暗示……”,一改往日行为,足见危急关头将军的洞察。为将军的冲围、出逃埋下伏笔。

2.伏笔在前文为后文做出暗示。“陌生的国”,暗示着不了解、充满了不确定,甚至危机。“陌生的国变得强大”“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陌生国的日益强大离不开将军的付出,功高盖主,也暗示了老将军的结局。

3.伏笔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增加情节张力。“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为结尾年轻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埋下了伏笔,揭示年轻将军迟迟没有报仇行动的原因。

试题解析

1

B.本文“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侧面突出了他的伤心与急切,也表现出关口审核严谨。

D.本文利剑刺向他的原因可能是他百征沙场、势力强大,皇帝为保全自己,决心杀死他。

【答案】

C

【解析】

2

下列对文本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3

文本二卷首语为什么能被称为文本一的卷首语,请简要分析。(4分)

(1)文本一讲述的是三代人之间从死亡到复仇再到豁然开朗的事件。主人公一生都在复仇,最后终于明了所谓痴迷“复仇”也逃不过死亡之命。

(2)文本二讲述醉与痴的表现和意义。文本一主人公的一生,正是醉与痴的表现,只是他选择的是痴迷复仇。

(3)材料二中“保持平淡生活里一份小小的痴迷与留恋,就像保有一个让人快乐的秘密”其中“小小的”限制了醉与痴的程度,领悟方得人生真谛。因此文本二能被称为文本一的卷首语。

4

文本一中为什么他让儿子不要复仇,而“利剑”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简要文本分析。(6分)

原因:

(1)他明白即使儿子变得强大为他复仇,在最后也会因此而丧命。

(2)他也不想要儿子重蹈自己一生痴迷复仇的覆辙。

(3)他想改变家族世代报仇的宿命,从而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

含义:

(1)利剑是武器,也是三代人的传承,承载着情感与使命。

(2)利剑是双刃剑,因强大而大仇得报,也因强大被迫身亡。

(3)利剑也是复仇的象征,一把利剑、一生复仇、一代再亡,警示着我们不要让仇恨冲昏头脑。

分析“他让儿子不要复仇”的原因,需要结合主人公自身的遭遇,特别是最终结果。尤其要注意到,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位将军,还是一位父亲,要结合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分析。“利剑”的含义,需要注意其引申义和象征义。

反馈检测

参考答案

(1)“几年过去了”“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迟迟没有复仇行动,长须长者忍不住进行提示。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引起下文,“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

(3)进一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年轻将军苦练本领、技艺高超,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使命。

陈振林,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倡导“原生态”语文教学,主张以“写”为突破口促进语文教师成长。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

系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8部。《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小小说月刊》《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中学生阅读》《中学时代》《少年月刊》等多家刊物专栏作者。

THE END
1.命题不严谨现象为何频频出现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表面积扩大多少倍?学生有自己的答案,但与标准答案不符。无奈之下,家长只好在当地网络民生服务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帖,希望帮助孩子解决困惑。当地教育局承认,造成这道题有不同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命题时表述不准确。 试卷命题不严谨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今年春季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小学http://www.jyb.cn/rmtzgjsb/201908/t20190820_254192.html
2.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被指出题不严谨:有两个正确答案教育家6月11日,@中二化学于老师 发博称,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的第8题出题不严谨,就“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这一知识点来看,参考答案A及选项B均为正确答案。同时,2015海南卷单选题第4题有同类情况。目前,相关教育部门暂无回应。 ? @中二化学于老师 发博称,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的第8题出题不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87147
3.2013高考作文题河南陕西江苏作文被吐槽不严谨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高考作文也不例外。2013年高考语文作文依然成为媒体、网络和民众最关注的高考话题。 今年高考,江苏、陕西、河南三省作文题目为涉及科技细节的案例材料。在网友的“围攻”下,两则作文材料仅一天就被指出重大技术性错误。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 https://www.guancha.cn/Education/2013_06_08_150280.shtml
4.高考命题老师深山"闭关"出题高考结束才能"出山"(图)再次经过修改后,高考试卷才能够正式敲定。但是命题老师和实考老师仍然不能离开隔离区,直到整个高考结束,他们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记者 齐芳芳 高考试卷出炉流程 把所有的教材都重温一下,大家在一起研读。 参与出题的老师几个人分成一组,承担各个不同的部分。 经过30多天的时间,A、B两套试卷才能初步成型。 招考办会http://3g.sdchina.com/show/2996631.html
5.关于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医学、药学和现代农业等都作为高考出题的背景材料,比如2011你拿江苏省生物高考第29题,背景材料取自一种循环水池养殖系统对此进行考察。还有一些背景材料取自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等热点,以及现今生物取得的卓越成就,比如诺贝尔奖医学奖成果等。 十一、如何用不同的情境编制不同程度的试题? http://www.jks.cn/jyky/zxs/jx/201812/t20181224_1066223.html
6.#高考理综题被指不严谨#引网友热议[话筒来自浙江日报【#高考理综题被指不严谨# 引网友热议】6月11日,@中二化学于老师 发博称,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的第8题出题不严谨,就“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这一知识点来看,参考答案A及选项B均为正确答案。同时,2015海南卷单选题第4题有同类情况。目前,相关教育部门暂无回应。 ?by北京晚报 ? ?https://weibo.com/1708763410/GkS5r6v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