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统一考试政治全真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人民群众是指()
A.除领导人以外的普通百姓
B.全体劳动者
C.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D.被剥削与被压迫的阶级
参考答案:C
2.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参考答案:B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是()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C.没有固定的正式的组织形式
D.没有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参考答案:A
4.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解放生产力会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保障的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D.商业保险
6.任何哲学都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科学之科学”和“知识的总汇”
D.终极真理的理论体系
7.实践是指人们()
A.本能活动
B.适应环境的生物性活动
C.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D.精神活动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
A.武装斗争
B.根据地建设
C.政权建设
D.土地革命
10.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多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认为()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经济是国家干预的经济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
1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D.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15.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
A.封建势力
B.买办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6.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立()
A.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B.工农专政共和国的方案
C.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方案
1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是()
A.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C.以发展速度为中心
B.以平衡比例为中心
D.以工业建设为中心
1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军事问题
D.文化教育问题
19.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哲学
D.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20.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2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军是()
A.青年学生
B.城市市民
C.农民
D.民族资产阶级
2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5.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中,关键是指()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头
B.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2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社会力量是()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B.工人,农民和私营企业主
C.工人、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
D.工人、农民和个体劳动者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客观实在的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9.毛泽东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概念的著作是()
A.《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0.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港、澳、台问题
3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依法治国
B.权力制衡
C.多党合作
D.人民当家做主
3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4.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3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革命对象问题
D.革命动力问题
36~40题为时事题,本卷略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4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参考答案:
错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
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它们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本质。认为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无本质可言,就是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所以是错误的。
4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好组织形式。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适当的组织形式,亦即政体,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相结合的一个创造。它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好的组织形式,体现在:
(1)它全面、直接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组织全体人民建设新社会,摒弃了独裁制度和西方议会制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不相适应的弊病。
(2)它决定了我国的其他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最好的政治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
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44.如何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
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示范作用;
②帮助作用;
③带动作用。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富和先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45.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克服现行体制的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②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
③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分长远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的目标是三条: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近期目标也是三条:
①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
②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0分
46.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本政策和要求是: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内容是:
①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④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
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④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上目标的有机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