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2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时课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12.006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0.58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0.984≈1.00.984≈1

小于5,舍去大于5,向前一位进1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10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第3、5、6、7题。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5/8×5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最优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12=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7215÷b=3

5x+32=4728或>>>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5x+32=4728<16+14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第119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的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准备面积分别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幻灯片。并准备幻灯机。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门窗的面。

师指出:像课本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和黑板、门窗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平面。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们的表面,使学生感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平面。

师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书:围成的)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说摸过的物体的表面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师指出: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有大有小。

5、师归纳面积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两个宽相等而且长相差很少的长方形,让生用眼观察它们的大小,当生不能判断时,师通过操作让它们重叠起来,让生分辨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让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然后师通过操作把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让生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

师:在用数方格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我们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有三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让生量一量黑板的边长,认识到一页黑板的面积正好就是1平方米。

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七的1、2题。

2、练习二十七的3题。“做一做”的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一、导入新课

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二、新授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物体的什么?

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度量物体的什么?

并让生说一说1里面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师强调: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4、小结:

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1、做“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指一指课桌面的边长和面积。

2、做“做一做”第2题,让生说出横线上应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让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让生用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书上的图形,在指一指它的周长和面积,并让生计量它们的周长和面积,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周长呢?

5、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让生自己在钉子板上围成,师生共同分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6、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先让生观察,再集体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THE END
1.小学数学课本全套人教版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1/2/3/4/5/6一二三四当当畅享鑫龙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小学数学课本全套人教版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1/2/3/4/5/6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册下册数学书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课本人教》。最新《小学数学课本全套人教版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1/2/3/4/5/6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册下册数学书部编版小学数学教http://product.dangdang.com/11760559886.html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目录(详细版)20241001205731.pdf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目录(详细版) 一年级: 准备课: 在准备课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 数方法,难点在于按一定顺序数数。此外,学生还需要知道同 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另 外,学生还需要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且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01/8060016006006132.shtm
3.人教版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出版的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科书。看教材展示 2022年5月,人教版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封面和插图在网络引发热议。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信发布《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的说明》,称已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210308608
4.《小学数学全套课本人教版小学数学1> 小学数学全套课本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课本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新123456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册下册数学书全套12本 小学通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 眷念图书专营店 小学数学全套课本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课本教科书人民教育出 该商品已下柜,欢迎挑选其他商品!https://item.jd.com/10110718301006.html
5.2022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套课本介绍2022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套课本已经正式发行,这套课本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小学教材。它包括六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对应的电子课本和图片供学生和家长参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这套课本采用的是“六三制”,即小学生学习六年,初中生学习三年。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https://m.sohu.com/a/767397968_121901402
6.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差异解析对比.docx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线索,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1.一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内容有: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等。2.一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0619482.html
7.小学数学课本人教版2002版小学数学课本人教版2002版相关商品,,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版次:1,印刷时间:2005。购买小学数学课本人教版2002版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bq.kongfz.com/detail_21623651/
8.小学数学教材有哪些版本小学数学所有版本一览表小学数学教材各版本的区别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材各版本的教学大纲是一样的,但呈现方式和特色是不同的,从内容上讲, 各版本学年跨度范围内知识点几近相同,具体内容的编排和设置还是有一些区别。 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特点详解 一、人教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http://www.e4221.com/keben/6121.html
9.人教版小学数学现行教材电子版人教版五年级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5年级数学下册课本(新).pdf 人教版六年级人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6年级数学下册课本(新).pdf 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A3NTEwMw==&mid=2247489607&idx=1&sn=347b724d288c9b7cd71d5cc97f5a7206&chksm=fda3e72130a0ddcc763381e81f592d05b45ecb6404f29e5920f05f3741ac824e33b6a4a2a11c&scene=27
10.人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一、说教材《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https://www.unjs.com/h/b/124920.html
11.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电子课本!收藏学习【新教材】人教版 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目录 1 认识图形(二)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十几减8、7、6 十几减5、4、3、2 整理和复习 3 分类与整理 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数的组成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39329115_900316119.shtml
12.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插图示例公布新京报讯 据人教社官微消息,新绘制的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整体上力求体现出“中国风”“时代感”“精气神”和“数学味”的风格特点,展现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阳光、向上、愉悦的精神面貌,坚持大众主流审美取向,遵循儿童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清新雅正,简洁大方,图文相融。http://m.bjnews.com.cn/detail/166113527114117.html
13.人教版小学教材电子版部编版小学课本电子版小学1-6年级电子课本全套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全国小学教材电子版合集,收录了小学英语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小学数学教材、道德与法制教材、思想品德教材,苏科版、人教版、北师大、部编版等各个版本都有,涵盖了小升初的全部知识点,每一本都是高清完整版,用户只需一款pdf阅读器,电脑、手机都能使用,在家或外出随时http://www.downcc.com/k/xiaoxuejiaocai/
14.2011中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人教版国家公务员考试网2011中、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人教版 【导读】2011中、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人教版。 2011中、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人教版。 点击附件下载 2011中、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人教版https://jiaoshi.huatu.com/2011/0627/565155.html
15.人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小学数学电子教材小学数学电子课本大全是为老师,家长和小学生们提供的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电子版教材大全,包括了数学上册和下册,提供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其它地区经常使用的电子教材,让你在家里也可以学习数学知识,欢迎各位下载使用!http://m.downyi.com/key/xxsxdzkb
16.教育部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回应近期,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 一、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二、教育部立即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5/t20220528_632055.html
17.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80/90年代版vs最新版)发信人: xueyanba (xueyanba), 信区: ChildEducation 标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80/90年代版 vs 最新版)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16 20:31:31 2023), 站内 先说结论:以前的版本循序渐进、主次分明,目前的版本花里胡哨、支离破碎。80/90年代版:一年级上册 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http://images.newsmth.net/nForum/article/ChildEducation/2196011
18.对比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变化P1P50通过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插图教材与旧版教材对比,发现新版教材的插图更加简洁、具体,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练习题的排版有略微变动,个别问题的描述和要求有改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了很多无效插图,使得教材版面更加简洁,清晰。旧版的插图过于繁杂,在新版教材中做了很好的修改。 https://www.jianshu.com/p/74368f602724
19.人教版小学1├─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全册预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下册整本预习资料全汇总.pdf(550.44K)│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材.pdf(9.97M)│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全册预习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14.17M)│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整本预习资料全汇总https://www.lihuizi.cn/?p=4381
20.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温馨提示: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的图片如果出现 “进度条” 说明图片正在加载中,请耐心等候,如果加载太久,请刷新一下页面重新加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数与代数 声明:我们收集的教材来源于网络,所有版权都归相关出版社,如果冒犯您的权益,我们会进行相关处理。请广大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务必注意这一https://appxxkb.szxuexiao.com/html/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