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2024)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数学游戏、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6-10的认识和加、认识立体图形、11-20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复习与关联等内容。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教材注重通过情境图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特点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3.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分类、比较等。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3.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2024秋教材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1.教学观念的重塑: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修订,强调“三有”(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和“三会”(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教学理念。站在儿童的视角选择和呈现素材,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2.教材内容与结构的调整:
(1)结构调整:准备课和位置不再编入章节,全部改为数学游戏,如在校园里找一找、在操场上玩一玩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在幼儿园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巩固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数感以及一一对应、分类等思想,改进了幼小衔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内容调整:将认识图形(一)、(二)等变成认识立体图形,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将认识钟表的内容放入综合实践中学习;将图形与几何中的认识立体图形与6-10的认识与加减进行位置调换,以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学习;增加10的再认识这一节课,从计数单位以及位置值再次让学生学习10,体现了数认识与运算一致性,能更好地认识11-20。例如,在减法的认识中,新版教材去掉了方框图,同时增加了一个小箭头和大箭头,让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减法本质。另外,将原来解决问题的环节“图中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改成了“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更注重对问题分析过程的培养。
3.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引入更多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认识立体图形中,除了原教材中的“我说你拿”环节外,还增加了“我说你猜”“我说你搭”等,从触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游戏动手操作,加强对立体图形本质特点的理解。
4.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和其他数学工具进行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鼓励教师采用更加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索性教学方法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整理与复习中增加知识图的整理,将“总复习”改编成“复习与关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从横向、纵向进行各知识点的联系构建,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结构性。
这些创新之处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有趣,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不同地区的教材版本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内容还需以当地使用的教材为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1.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认识20以内的数。
3.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
五、教学难点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建立图形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数的比较和加减法。
2.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认识图形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等活动,感受图形的特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