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篇

这册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由于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校园,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教材还了解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及差异,注意养成教育。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在10以内数的认识方面减少了课时,将一个一个地认识数改为较为集中地认数。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认识分为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段进行。但是,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5.直观认识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小猴吃水果、叠纸鹤、看谁拿得对、喂小鸡、快乐的周末、郊游、堆雪人等等。

2018.9.2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P60介绍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p72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凑十的、p80第3题是10加几的、p71、p72第6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6-10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p68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第一单元准备课(一)教材内容◇数一数◇比多少(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

“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

习习惯的培养。

⑥数的组成。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8、9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10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进一,所以10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10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

·经常有老师问一图到底该列几个算式比如◎◎◎◎◎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的图,有虚线。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列减法算式教师觉得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如:○○○○|●●●。学生列出4-3=1。学生的算式也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不再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注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这一单元我们结合6、7和8、9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6、7解决问题◇图画呈现问题。

在6、7这部分,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在6、7这里,主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信息和问题,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们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②8、9解决问题

◇用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在前面的基础上采取用简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以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

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丰富数数的经验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6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一)教学内容认识整时(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P85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教学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加几: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算。例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

5、4、3、2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5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例6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u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u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u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u只认识整时。

u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1-5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p60

p72

p85

4.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u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u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1-20各数的认识

渗透填未知加数

p56

p63p68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u数一数u比多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v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v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v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v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的素材。

v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位置

u“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上下、前后

v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让学生充分地说。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左右v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进行认识

左右--手

感知身体的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

v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u1~5的认识u加减法u0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

数写比数基序的数多数序成组

顺字少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含义

1~5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v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建立表象。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u6~10的认识和加减法u连加、连减u加减混合

6~10各数的认识6、78、910

数的认识加减法

解决问题

数比

写数

数基序的小较数序字成的

顺大

数组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u11~20各数的认识u11~20的加减法u解决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

数比序读

数数序的大

写成组

顺小数数

11~20的加减法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u认识整时

v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v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v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渗透。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渗透一天有24小时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u20以内的进位加法u解决问题

从不同角度收集信息

体现解决问题的步骤

是“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

篇四: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上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0课1、准备课………………………………………………约2课时2、位置………………………………………………约2课时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1课时4、认识图形(一)……………………………………约2课时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0课时6、11—20各数的认识…………………………………约5课时7、认识钟表……………………………………………约2课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0课时10、总复习…………………………………………约4课时`

二、编排特点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第一单元准备课(一)教材内容◇数一数◇比多少(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篇六: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学目标: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1、数一数………………………………………………约1课时2、比一比………………………………………………约2课时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10、总复习…………………………………………约4课时`

THE END
1.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上册(优秀8篇)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上册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muban/57905.html
2.一年级数学教材研讨(通用11篇)[1]黄家慧.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学苑教育,2012,08:32-33. [2]瞿高海.教材中例题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4,07:19. 篇5: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心得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化素材,结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aul72dd.html
3.一年级上册拼音《aoouiu》说课稿12篇(全文)一.教材分析: 《j q x》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部分第6课。本课配有4幅小图和一幅大图,大图是配合识字教学的情景图。另3幅小图分别位于声母j、q、x的下面:母鸡昂头捉虫子、飘飞的气球、切开的西瓜,它的图形指示声母的样子,图形中的事物指示声母的读音,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了书写的直观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9sev8e4.html
4.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和反思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和反思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修订时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心理,努力提供更具现场感的数学活动线索;更加注重分析基本数学思想在知识形成、应用和拓展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引领学生积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经验;更加注重提高习题配置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努力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https://www.hn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b9a25abdd848a0ad72ea0a6ad57138&id=4145173
5.新版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20230817.docx新版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版)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分为一单元加与减(一)、三单元生活中的数、五单元加与减(二)、六单元加与减(三)。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分为二单元观察物体、四单元有https://m.renrendoc.com/paper/288745675.html
6.2023年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学情分析(汇总9篇)本班3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跟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跟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http://cooco.net.cn/zuowen/3357179.html
7.15的认识教案,幼儿园大班11到20的认识的教案怎么写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未知 2008-02-28 24 ·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http://www.qiatong.com/yy/shzs/107113.html
8.新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820/16/79930059_1131855256.shtml
9.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秋之韵五、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能快速计算5以内的加法,可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会差一些。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d02027e0102x2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