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原创,本狗揭露了关于油烟机的谣言,部分谣言来自于本站某大V,原创刚刚发表,就引得某大V在微博上大发雷霆,宣称再也不要搭理我,转过身立马去各个群里召集“水军”攻击我的原创...“真香”!
本来在某次事件后,大V消停了一会儿,最近又开始在网上恶意攻击本狗,真是逼我加快本文进度啊。
虽然造谣者至今都讲不出我“软文”的错误之处,但从未停止过往我身上泼脏水...本狗非常喜欢的一部动画《养家之人》里有这样一句话:raiseyourwords,notyourvoice.
所以即使大V通过其渠道拿着高音喇叭污蔑我,却讲不出道理,我也不愿以同样的方式回敬。本文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虽大量谣言都来自于这位大V,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身披本站黄V称号,迷惑性极强,造成的危害最深最远,因此最有揭穿的紧迫性。
本狗希望通过揭穿谎言,尽力减少谣言的伤害。造谣大V人品如何,是不是有资格继续做值得买的黄V,并非本文目的。
真相:空气在空调系统里是不凝气,不凝气是什么?就是制冷剂都冷凝成液态了,空气还是气体,气液就分离了,分离它们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真相:中学物理知识,制热量=风量*热容*(出风温度-进风温度),总共4个影响因素,单独一个出风温度完全无法描述系统的制热量,反而给测试者留下许多“操作空间”,比如空调维修工可以调低风速来测出风温度,然后告诉你,你的空调制热非常厉害...
真相:国家有严格标准,用户也能自己在家进行简单地测试,如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可举报。我们当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发现造假立即举报才能督促我国企业更加合规守法,做出更好的产品。拆机只能定性推测,能效比跟系统及算法的关系极大,拆开看看换热器大小完全无法测出实际的能效比,如果人人都看拆机买东西而不实际测试性能,这简直是通过拆机评测销售机器的商家的福音!就没人研究怎么做出更好的系统,更好的算法了,堆换热器就好了。
真相:对于算法和系统已经优化的很好的产品,这是事实,但是对于算法不成熟的企业,同样的硬件很可能算法很差,以至于只发挥出硬件小部分实力,后期通过更新算法,硬件可以完全不动,榨干硬件的最后一滴能力,也就能实现以相同硬件,从低级往高级提升了。
真相:塑料用的再差,变频空调也应该只在开关机和除霜这种温度急剧变化的时候发生咔咔响的热涨冷缩噪音,但是美的i青春2在维持温度时经常一直不停的咔咔响...这实际上是因为空调在定频运转,一会儿开一会关,温度一直在急剧变化...花了变频的钱,享受定频的温度波动以及巨量的噪音...冤死了...好在美的做了新的电控给我换上,建议所有遇到变频变定频的值友,找美的换新版电控(新的也有问题,但是至少不吵了)。
可以说造谣者完全将安全视若儿戏,有人基于安全考虑提出合理的培训要求,更被其叱骂,要知道,R32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可就在安装时...
R32比R410a有诸多优点,而且价格还便宜,系统几乎可以通用,但是为什么企业在替换R22的时候,优先选了R410a而不是R32呢?因为R32是可燃可爆的,安全性不如R410a。
被大V谣言欺骗的值友可能要说了,R32不是微可燃吗?需要注意的是,微可燃这个定义是暖通行业自己定义的...作为R32生产者,化工巨头们将R32归类为H220,属极度可燃气体...
最要紧的是,即便R32燃烧性能不好,但它是可以形成爆炸氛围的,其爆炸极限是14.4%-29.3%...但是当值友和安装工人担心R32会不会爆炸时,本狗竟然看到有人点燃纯R32做实验,试图证明R32是不会爆炸的...某位大V也以此为依据宣扬R32的安全性,并号称自己做了实验...可是你就算点纯的天然气也他喵的不会爆炸,只会点燃啊!点燃啊!燃啊!啊!
*爆炸极限:气体可燃物在这个范围内被点燃会发生爆炸。例如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4%-7.4%。
爆炸和点燃都分不清,用一个点燃实验四处招摇撞骗,让大家觉得R32不会爆炸,大V这么相信R32的安全性,敢不敢在房间里把R32充到爆炸极限范围内再点燃试试?
写到这里,本狗心里已然有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在这件事上,大V欠值友们一个道歉和澄清!
为了改善R32可形成爆炸氛围的缺点,才在R32的基础上开发出R410a,几乎一样的性能指标,但是有更好的安全性。但是R410a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对环保不利,于是R32才重新被提上日程。对自己售后团队有信心的企业则是早早地就开始了布局,毕竟又便宜性能又好用量还少,这成本帐是很清楚的,不用白不用。
当然,已经买了和准备买R32空调的小伙伴也不用过分担忧R32的安全问题,最可能发生危险的环节在安装和维修的时候,一旦安装完毕,以家用空调那点充注量,想要累积到爆炸下限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的原因,我们也能看到在一些标准中,小型机允许使用R32,大型机组仍然需要用R410a。
所以,对自己售后团队有信心的企业会非常愿意推广R32,因为他们的工人不需要R410a来保证安全,而R32价格便宜用量少,性能还要好上一丢丢,这就意味着获得同样的性能用可以更少的材料,成本自然也就低了。而对自己售后团队不那么有信心的企业,暂时稳扎稳打用好R410a一样能行,不过成本高一点,会被环保diss,总比出安全事故强。
至于大V宣传的,R32的机型密封要做得更好,技术含量更高?呵呵,两种几乎在同样压力,同样温度下工作的制冷剂,R32不能漏,R410a就能漏?我看到大多数所谓密封专利实质上是一次性接触装置,避免用户私自拆装引发事故,并不涉及密封级别。
我100%相信合格的安装,合格的产品能够保证R32机型的安全,也对环保有益,但是通过宣传R32更先进来推荐R32,本狗是不认可的!用燃烧实验“证明”会爆炸的R32很“安全”更是为本狗所不耻!如果真有安装工人信了大V的话,操作大意,造成伤害,大V负得起责吗?
R410a必须用真空是因为它是混合物,在压力减小挥发成气体时,组分会发生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可能很小,但是为确保万无一失,厂家自然是建议更保险的真空法。
R32是纯物质,不存在组分变化的问题,但是用排空法的话,必然存在与空气混合的阶段,也就给爆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R32也不能排空法安装。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构成,液化温度极低,进入制冷系统后在冷凝器内无法冷凝成液体,对冷凝器效率影响极大。不凝气对冷凝器的影响有很多文献可查,在冷凝器计算的教科书里也有专门的章节。很显然的,制冷剂被液化了,而空气还保持气态...气液分离了...tropfacile!
当有人好心教他分离方法时,大V反说别人该醒醒...
这是某大V致力宣传又一谣言,误导值友,给操作数据留下空间。
比如这样:
实际上,空调的制热量=风量*热容*(出风温度-进风温度),这是中学的物理知识吧?
其中热容几乎不变可以看做常数,影响制热的就是风量和温差了,大V测个出风温度是什么鬼?温差=出风口温度-进风口温度,进风口温度都不知道,大V就能知道温差了?风量都不知道,大V就知道制热能力了?
大V把风量给调小,房间温度给升到30度,测出来一个出风口温度50度,然后啧啧称奇,这空调牛。隔壁被怼的空调,风量最大,房间只有5度,测出来一个出风口温度30度,这什么破空调?实际上可能破空调真实制热能力比牛空调要好...这里面操作空间有多大,无需本狗多言了吧~
譬如,大V拿出了隔壁另外一台空调出风口最高温度来diss小米,结果呢,我没记错的话,大V给这台空调装有空调“口罩”吧?这“口罩”卸下了吗?用了多久了?对风量影响有多少?燃鹅,大V精准的拍照技术刚刚好避开了可以看到该“口罩”的角度,让我们无从查证...
大V是真不懂中学物理呢?还是故意拿一个好操作的数据来作为空调制热的标准呢?
曾几何时,大V狂怼一位安装方法奇特的值友,说会影响风量blabla
然而转过身就给值友推荐了一种100%影响风量的东西-空调进风滤网...真香...
实际上大V在证明风阻“低”时用了特殊手段
首先,空调的贯流风机天生风压低,流量大,遇到高密度滤网造成的阻力,流量损失会比较大。为了证明这货不影响风量,大V做了一个风速测试:在未装推荐滤网时,在空调通常风速较低的右侧测风速,风速计风扇有一半没有进风...换上推荐滤网的后换到了左侧,并且只放了一半滤网...而且测试不同滤网时,测速仪的位置和空调送风方向都不一样,我们自中学起便知道速度是向量,是有方向的,角度一变测出来速度就只有这个角度下的分量而不是实际风速...这个大V这么做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是故意操作数据还是无意为之,我们亦不得而知。
其次,即使这滤网技术牛翻天了,初期风量损失极小,但是滤网都是有一个容量限制的,通常,细密滤网前面都有粗滤对后级进行保护,但是这种空调口罩直接用细密的滤网过滤进风...寿命堪忧...用不了多久就得换,否则影响风量,增加耗电,亦是极为繁琐。
再其次,所谓空调口罩能不能真的保证空调卫生还是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希望空调洁净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室内空气洁净,那么我们从颗粒物和微生物两方面分析:
1.颗粒物:自小学起我们就知道物质守恒,物质不生不灭,在平衡状态,空调吸进的颗粒物有多少,排出的就有多少,那么决定空调出风颗粒物浓度的因素就是你房间本来的颗粒物浓度...跟空调内部的污染情况关系不大...那么这个口罩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过滤室内空气,与空气净化器同样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个真正的空气净化器净化器的滤网面积多大?过滤精度多高?颗粒物容量多高?密封效果有多好?是它一个不知名小品牌原理不明的"口罩"DIY扣在空调进风口上可以比的?滤网精度不明,容量不明,密封差,价格死贵,低风阻宣传涉嫌造假,还只能在开空调时辅助净化室内空气,必须自己剪出适合自己空调造型的“口罩”,更换滤网还要爬很高...这税交得实在冤...
因此,真正帮助室内空气洁净,同时还帮助空调内部洁净的是空气净化器以及保持通风干燥的使用习惯。我家的这台空调使用也接近一年了,夏天使用时很少关机,一直开着风扇让它通风干燥,因此总的空气流通量比很多人家里用了两年还要多,就这样的情况下,看看这一年空调自带滤网累积了多少灰尘:
目测有少量灰尘,与大V用来制造恐惧用的图片相去甚远...
再看看被滤网保护的换热器清洁情况:
零零星星有一些灰尘,可以说非常干净了,但是需注意的是,我在夏天试用过一次空调的自清洁功能,如果该功能效果较好的话,这里积累的量是只有半年的。
花了大价钱买了大V推的空调口罩,费时费力剪出一个适合你空调的滤网,再爬上爬下的安装...最终效果不如摆个空净或做个新风...
因此,工程狗的解决方案来了,保持空调和室内空气洁净的正确方案:
1.在空调房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或新风,即保证了室内空气洁净也帮助保持了空调的洁净。
2.为了防止夏天制冷时空调内湿度太高而生霉,只需在不制冷时开着风扇通风就成了,我这成都的一楼,可谓是阴暗潮湿气候的佼佼者了,然而空调没排出过任何异味。
工程狗的题外话:
说起来,大V把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来推荐这货,还有他家的净化器,这小品牌的销量却是惨不忍睹...我都怀疑大V帖子的真实阅读量了...
除此之外,大V在评测小米空调时使出了类似却更拙劣的造假方法...可能因为这假造得实在不高明,怕在值得买被我揭穿,只发在了他的公众号内,不敢往值得买发...
这风口几乎是垂直向下送风,大V却以几乎水平的方向测风速...
如果说推空调滤网的时候,大V还遮遮掩掩,这测小米空调就是明目张胆地造假了,给我感觉就是找个理由黑小米...本狗就不在这里揣测大V的意图了...
测试小米一级能效空调的风量时,可以清晰的看到米家空调的出风口在向下垂直吹风,而在测几乎水平方向上的风速,而且风速仅有2.71m/s,以此得出小米空调风速差的虚假结果。
某大V有没有通过数据造假黑米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造假的事实是洗不掉了!
自动扫除滤网的功能极为推崇的功能,实际上这种扫除技术并不新颖,工业上的应用更是早到难以追溯,非常成熟的老技术了。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以此吹嘘日系,并鄙视国产...
工业生产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滤网,但是滤网脏了就得换,工厂那么大的量,用人工显然不划算,还危险,那怎么办呢?把覆盖在滤网上的脏污(滤饼)刮下来,滤网就可以再生继续使用了,空调的自动扫除同理,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
况且,由第五条可知,有效保持空调洁净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空气净化器,那么问题来了,买自动扫除的空调和买空气净化器谁更值呢?按照惯例,我们做个算术题。
一台最最便宜的1.5匹自动扫除空调,如某日系马甲机,遇到BUG价也需约4500左右。如果是松下这类品牌,上8000是很正常的...这里面的溢价有多恐怖?
所以价格上自动扫除空调毫无优势,我们再说说效果:
自动扫除的空调,大约一年需扫除一次尘盒。其滤网始终是空调滤网,对细微颗粒,如PM2.5的净化能力几乎为零,无法对中国的空气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
配合空气净化器使用的空调,大约也是需一年扫除一次滤网。而且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精度和过滤容量是针对国内的空气质量设计的,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因此,被大V推崇到极致,以至于用来鄙视国产空调的自动除尘功能...就是个点错科技树,不适合国内应用,价格虚高的噱头...根本不值得购买!
如果想要一直保持滤网干净,还有一种比自动除尘来得方便,又基本不花钱的方法...就是每次用完以后进行反吹操作...把它吃进的室内污染物还给室内即可...
非常喜欢误导值友,让值友认为国家认证的能效标识不靠谱,想让值友通过看他拆解换热器来判断能效...
我家现有三台空调,两台美的,一台长虹。美的实测的能效比有希望超过它说明书里的能效比,而长虹则只能算刚刚合格。
长虹的这台是3匹的柜机,风口垂直分布,由于上热下冷的原理,进出风口我分别取了上中下三个点的平均值。在功率下降到1030w,接近中间能效比的800w时能效比达到了4.61,与标称的5.0能效比差距不到10%。如果功率能继续下降到800w,达到5.0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一个大大的但是,本狗异常气愤地在此吐槽,这个功率就是最低功率了,再降就是自动停机,不仅达不到800w的中间功率,更达不到500w的最低功率...
这跟美的先前的情况一样,但是美的的服务态度好得惊人,虽然想糊弄我,但是研发部给我定做了两个控制器解决问题。同样的问题,本狗多次给长虹反应,反应的时候答应的好好的,然后就石沉大海,再也不理...作为成都人,本狗很希望川企能越做越好,但是这样的服务让人忧心...希望长虹看到帖子后能引起重视!
因此,要想知道空调的能效比完全不需要拆机,直接就能测,反而是拆机看到换热器,除了定性的感叹一下,哇,真大,实际上能效比到底怎么样无从得知...
实际上,空调根据自身内部的传感器,完全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空调运行时的实时能效比,做一台能实时显示能效比的空调,岂不更加方便我们科学地使用空调?
用户根据自身感受,自己调节档位,再加上实时显示的能效比和电耗,找到最节能的控制点,岂不快哉?
曾以此谣言为依据,痛批某国产品牌
如果我们看看能效比的实质,以我的这台长虹柜机为例,看额定功率部分,制冷量7200w,功耗2250w,刚好3.2。就是一台刚刚二级达标,稍稍偏一点点就成三级能效的水平,而仅仅是加上变频以后,就成了比一级能效要求的3.7还高0.3的超一级能效...何也?
我在讲解变频空调原理时已经详细讲过了,变频可以让空调根据工况调整输出,减少浪费,但也十分依赖变频器调校和算法。在企业刚刚转型到生产变频空调时,算法太差,造成硬件有能力做到一级,但是算法调不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实际只能达到二级甚至三级,再正常不过。
这一点也是知道的,然而他却抓着这一点使劲怼某一国产品牌。这里面有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某大V在推荐一款日系马甲机时,说道,这台机器在制热时室外机温差小,所以不会结霜...而此时室内出风温度竟能达到50度!
我们来做个计算~
假设室外风量是室内的4倍,室内温度为25度,那么,室内机进出口温差为25度,室外不结霜,算得换热量约4.3kw,减去压缩机功率1.4kw,得到室外蒸发器换热量为2.9kw,整机能效比约为3,假设室外风量2400m3/h,根据换热量=风量*温差*热容,可知室外机空气进出口温差约4度!
这就很明显了,即使是理想情况(实际更糟糕),管温等于出风温度,不结霜的话,进出口温差需要约4度,大V告诉大家只有2度,emmm...恐怕是大V根本不懂空调,不知道水蒸气凝华热会加热空气,过小的温差实际上是正在大量结霜的表现...如果大V真懂空调还散播这样的谣言,其目的我们不得而知。
将美的i青春2制热时不停咔咔咔响的热涨冷缩噪音归结于塑料壳用的不好...
实际上,热胀冷缩有噪音很正常,但是变频空调只应该在开关机和除霜时有,绝不应该在正常工作发出热胀冷缩噪音,因为变频空调是稳定输出,一旦调稳,内部温度是几乎没有变化的。而真实运行时是什么情况呢?
空调在温度维持阶段,需要低频工作时,转定频运转了,而且频率极高,内部温度急冷急热!
这锯齿状的起伏,好意思说自己是变频机吗?遂和美的**,最终美的研发部送来两台新的电控换上才解决问题,虽然想在能效比上糊弄我,但是恼人的噪音也只有开关机和除霜时才有了。
花了大价钱买的变频机,在需要它变频的时候变成了定频,叔可忍,婶婶还能忍?被轻描淡写一句塑料用的不好带过了...普通用户也很难想到找美的换电控,即使是本狗,也是据理力争,把美的技术人员讲的各种理由反驳得心服口服,最终才达成换电控的成就。若是没有一点技术背景的普通用户去讲,恐怕很容易就被五花八门的理由给搪塞过去了...
因此,为帮助购买了该机的值友解决制热时咔咔恼人的噪音,工程狗建议大家向美的要求更换和微博上微醺的工程狗一样的电控。因为本狗最初是通过微博向美的反映该问题的,直接换和我一样的,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小沟通成本,也不需要什么技术背景去据理力争~
以日系空调在日本测的能效比更高来鄙视国产空调...顺便“吹嘘”一下R32的优越性...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日系强机1.5匹,最高能变频到比国产3匹空调的最高制冷/热量还高...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台大3匹的机器,装上了1.5匹的压缩机,再加上日本比中国更宽松的标准,便早就了所谓的超高能效比...
我家里这台5000块的长虹柜机,传统R410a冷媒,中间制热量4050w,耗电800w,能效比5.06;神乎其神日立白熊君大1.5匹,额定制热4200w,耗电850w,能效比4.94...几乎同等制热量,能效比跟国产廉价3匹打个平手...
再和这个7.6能效比的日本纯进口三菱旗舰比一比,长虹中间制冷3500w,耗电600w,能效比5.83;三菱制冷4000w,耗电940w,能效比只有4.25...甚至不如国产廉价3匹...
日本空调为什么APF很高?APF很难提升吗?
提高APF其实不难,加大风量,加大换热面积就能堆高,你把一台原本3P的机型换上1.5P的压缩机,APF想不高都难...日本空调的APF高,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计算方法不同:日标APF计算以制热和中间功率(占比约80%)为主,中国APF以制冷为主,中间功率较少(占比约48%),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知道,中间功率比额定功率综合效率更高,所以在性能一样时,采用日本标准计算会比采用中国标准计算出的数值更高。
三、空调的主要任务不同:日本空调以制热(占比约75%)为主,制热的能效比更容易堆高,我们通过上面的计算知道,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温差越小,能效比更高,空调制热时不需要考虑湿度问题,无脑堆换热器面积和风量,就可以减小温差,而且可以减少除湿量,也就避免了室外机结霜,但是制冷就比较尴尬了,换热面积大+风量大,空调的除湿能力会下降。
空调蒸发器温度必须保持较低温度,风量也不能太大,否则除不了湿,特别是在潮湿地区,环境反而会变得不健康...因此即使有大风量+大换热,在制冷时也不能任由它们发挥,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差,避免湿度脱缰...所以对于主要任务为制冷(约55%)的中国空调而言,无脑堆换热和风量的投资回报比不高。
除此之外日本空调的额定制热能力设置和中国空调有较大差别,中国空调的额定制热能力大约是额定制冷的1.5-2倍,推荐制热面积与制冷面积相当,甚至稍高;日本空调额定制热与额定制冷几乎相等,推荐制热面积低于制冷面积。根据我们之前的计算,同样一台空调,制热量越大,热泵能效比就越小,因此,日本空调设定的额定制热能力约等于中国空调的中间制热,日本中间制热约等于中国的1/4制热能力,计算出来的制热能效比远高于中国空调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同样的房间,制热时通常室内外温差比制冷时要大,需要的热量应该比冷量多,所以日本空调的推荐制热面积也就比制冷面积要小,而中国空调的推荐制冷和制热几乎是一样的,甚至制热面积更大一点。这样的差别,或许是日本空调对其低频制热能力很有信心而低标制热能力,也或许是中国空调希望空调可以同时满足房间制冷制热的需求而高标制热能力。我个人更认同中国的设置,毕竟房子并不是夏天比较大,冬天就缩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