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年轻人的饮食正在退化。
1989年,20多个国家代表在巴黎签署了《慢食宣言》,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在内的十三个意大利名人共同确认的这份宣言,写的是:
“社会以扩大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失去控制。让我们从慢慢吃饭开始,对抗快节奏的生活吧。”
如今的年轻人,想必是很难实践这种坚信的,“功利主义、速食文化、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多少能概括现在的人在吃方面的样子。
如果再试着展开,描绘一幅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吃饭图景,可以粗暴地分成三块拼图:
“慢厨房”的崩溃——
年轻人的厨房,快餐化
现在谈“厨房会消失吗”还为时过早,但它已经没那么必要。
中国家庭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成员平均数量降到3以下。大量年轻人,没有像上一辈那样为家人做饭的动力,很难长期“做饭一小时,吃饭10分钟”。
如今的厨房,主要有两个功能:1.持续性“加热式烹饪”,2.间歇性提供“美好生活想象”。
年轻人的厨房正在快餐化,尤其是独居的年轻人,做饭方式大步奔向“一键加热”,中午没吃完的外卖,加热;水饺、泡面、预制菜,加热;牛排、三文鱼、深海虾,丢进微波炉烤箱空气炸锅加热。只有处对象、招待朋友、发朋友圈才偶尔整点活。
至于厨房提供的“美好生活的想象”,厨房小家电市场,就是一个缩影。2019年、2020年厨房小家电经销售额快速上涨,但到了2021年,行业开始下滑。年轻人喜欢做饭,只是短暂的幻觉。
曾经冲动买回来的多功能锅、榨汁机、养生壶、豆浆机,不是在角落里吃灰,就是躺平在闲鱼里。
原因在于多数厨房小家电的核心功能,不是提供做饭工具,而是提供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想象。
多功能料理锅,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电火锅,卖你1100,锅110,对美好生活的渴望990。有了它,周一早上吃上5分钟三明治、周五下班艺人独享牛排晚餐、周末呼朋唤友来火锅烤肉,收获英式疏懒生活。它和榨汁机、豆浆机、破壁机们的命运雷同,你买回来用了几次后,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喜欢下厨,思考今天要做什么、挑选食材、等待、摘菜调味、以及最后的清洗,一条龙下来真的很麻烦。
于是,好看的小家电演化成为中产们的新软装,不好看的小家电成为年轻人“我曾经也想过好好做饭”的历史遗物。
厨房小家电品牌们的解法,也是一个佐证:不是维持或更新厨房,而是继续不断提供新的想象。小熊电器曾经一年365天,它能推出100多款新品,3天就一款,肠粉机、酸奶机、烤串机、和面机、豆芽机......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剑锋也认为,未来,小家电加大研发投入的关键是研发新的品类,而非在固有产品上加大研发。
坚持外卖,基本款万岁——
年轻人吃的外卖,统一标准化
疫情封控没有成功培养起大家在家烹饪的习惯,更多人只是由去餐厅堂食转变为网上订餐在家吃。
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依赖外卖的多属于中间层。
中间层有点钱,但不多,为应对不确定花钱趋向谨慎,即便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在提升,“消费升级”并不明显,他们的处境是:一边自称“韭菜、做题家、打工人”,一边核心诉求仍然是追求“性价比”。
只不过,泛中产们并不愿意“食堂饺子盒饭+沙县”吃到天荒地老,对他们而言,即便消费不升级,也要升元,在品类上更多元。今天吃这个,明天得换那个,在生存压力下,平时凑合吃,周末假期再出去吃,形成一个“维持生命+下馆子”的饮食模式。
凑合吃的一日三餐,被基本款覆盖。
基本款的要义在于标准化。普通人尝着大多觉得不算好吃,但也不难吃。外卖软件上,不同品牌菜品也越来越像,许多套餐和小碗菜们,吃起来像同一个罐头倒出来的;锡纸包鸡们,也一溜一个味道,窑鸡王、叫花鸡、滋补鸡都可以淘宝购买同款腌料,按说明书调温定时加热,自己在家复制出来。
厨师的隐退——
年轻人下的馆子,连锁化
如果说麦当劳最能代表美国食物,那什么最能代表中国食物?
答案可能是火锅。如今火锅是中国餐饮行业中营收规模的第一大品类,2021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218亿。
和火锅齐头并进的,是烤肉、小龙虾、大盆炖菜、烤鱼、酸菜鱼这些“一道大菜”式单品店。
这些品类比起各路炒菜有先天优势。原因很好理解,不需要复杂的烹饪、不需要厨师、出餐快、受众广泛、口味恒定。快、恒定,就能满足大量被排队、评分和网红营销反复伤害的食客。
这种模式也符合餐厅老板和投资人的期待。餐厅老板最大的成本压力来自租金,要跑赢租金,就要努力提升每一张桌子的价值,不断提高刷新翻台率数字。
另一方面,餐厅的厨师们,对菜品的口味影响越来越小,技艺高超的大厨可以进入高端餐饮(或者上抖音拍短视频),而普通的厨师,渐渐失去市场。
这些在大城市发生得更明显。三四线城市,仍然保有“烟火气”、“锅气”,而大城市因为生活节奏快,有两个变化:
1、正餐正在减少,标准化的火锅、特色餐饮、快餐的比例在增加,预制菜模式广泛,那些价格公道、口味地道的现炒中餐,渐渐成了一种奢侈。
2、餐饮店连锁化程度高了以后,商场里的品牌都是资本雄厚的餐饮大厂,口味同质化。
2022年8月,中国有6.4万人点赞了这样一条微博:
“昨晚看到一个财经博主说五年后那种夫妻小饭馆和街边小炒将会慢慢消亡我们以后吃的将全面被料理包和工业化流水线的预制菜占领一二线城市出去吃饭都是火锅烤肉日料韩料汉堡披萨这些了
如果要吃厨师用大锅和新鲜食材炒出来的菜和中餐只能去酒店饭店吃
其实我现在就已经感觉到了点开外卖都是千篇一律的连锁店以前总觉得是自己嘴巴叼了其实是现在的食物越来越索然无味了也不能说难吃就是中规中矩的味道没有锅气了
就连烧烤也没人有耐心支个炭火炉子烤了因为出餐太慢了都给你直接油炸了
不过这点川渝和两广还是不错的坚持现炒的街边小店还是很多没有被外卖和连锁店侵占太多”————@机车男孩洸仔_还没骑上版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
大家庭的消失,降低了人们做饭的动力,吃饭讲究方便、快、少收拾;
市场逐渐成熟,可复制化的连锁品牌,逐渐接管中国人的餐厅。
年轻人的厨房快餐化、吃的外卖统一化、去的餐馆连锁化,这三块拼图,就构成了这代年轻人的饮食图谱。
哲学家赫尔曼·卢比提过一个概念,叫“当下的萎缩”,他认为社会的加速,会造成“当下”这个时态缩得越来越短。
国内学者项飚也提过类似的观点,认为这一代人普遍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悬浮”就是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一个未来。与此同时,当下被悬空了,当下除了作为指向未来的工具,没有其他意义。努力工作不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是为了现在攒够钱,未来再也不用干这工作。
当食物不再匮乏,人们吃饭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数量题,而是“值不值”的计算题。
1.@机车男孩洸仔_还没骑上版,微博,22.8.10
2.艾媒咨询,2022年预制菜产业品质升级专题研究报告,2022
3.卿永,4万字解读2022中国餐饮变化|警惕“餐饮规模负效应”,番茄资本,2022.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1
5.奥维云网(AVC),2022H1厨房小家电行业“喜忧参半”,2022.7
作者:王朝靖;编辑:唐也钦;可视化:戚桐珲;运营:苏洪锐;监制:唐也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