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及不确定度分析
导语:本文以CNAS能力验证中的一印刷电路板样品为例,对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在其测量过程中测试路径和测量工具的正确选择,并对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及分析,
1、引言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为灯具安全检验项目之一,其安全性的设计和检测对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介电强度等其他测试项目,须正确理解考虑和严格控制。本文对CNAS能力验证中的一印刷电路板样品进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确定和测量,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路径的正确选择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2、基本概念及样品简介
我国标准中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均存在细微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各个标注考虑了各自产品在使用上存在着的差异[3],但是如果忽略各自标准中的限定条件,并结合图例可定义如下:
爬电距离是指两导电部件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如图1所示。电气间隙是指两相邻导电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2]。如图2所示。
图1爬电距离定义简图
图2电气间隙定义简图
进行本次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验证的样品为某印刷电路板,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中,样品分为A与B两面;白色区域代表电路板上面的镂空部分;T1、T2、T3代表样品正面的轨迹线,R1代表样品背面的轨迹线。
图3印刷电路板示意图
3、路径选择及测量
3.1T1与T2间的爬电距离测量
5、结束语
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路径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中,针对同一产品,不同的试验人员往往存在结论差异,除了路径选择对其测量结果有影响外,测量手段对测量结果至关重要[7]。多数情况下,可使用卡尺、千分尺、塞规及读数显微镜等测量设备来完成测量,另外做好相应试验的不确定分析,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取得满意的测量计算结果[9]。实验室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电子电器安全性能检验的总体水平。
2017年第一期
传动网-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的全媒体“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