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业是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的重要领域,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
加大行业发展扶持力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生育政策放宽等,家政服务日益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市场规模已达万亿级。
“虽然目前需求市场旺盛,但是供给市场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各地家政企业普遍不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缺少能立得住、叫得响的‘领跑者’企业。”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表示。
如何助力家政企业做大做强,郑永飞建议,加大对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加强在连锁服务网点开拓、职业培训、品牌化经营、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强服务模式创新,不断融入新业态、新方式、新内容,积极发展管家、理财专家、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新兴家政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政服务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通过政府购买家政服务或提供专项服务补贴等形式引导家政服务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家政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据了解,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日益提高。此外,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在3000万左右,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
“当前,家政服务供给不足。家政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专业水平整体偏低,高端家政服务短缺;职业自我认同度较低。年轻人不愿意干,老一代后继无人,招人难、留人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郑永飞说,客户对家政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满足日益扩大的家政消费需求,壮大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以及提升家政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行业水平,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