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文/图)推动医保服务下沉,实现“家门口的医保”,为行动不便、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等重点人群打造“十五分钟医药上门服务圈”。
独居老人享受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79岁的陈碧霞,丈夫过世,孩子在外地工作,她常年独自居住。由于患有膝关节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平时出入很不方便,看病、购药成了一个难题。
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医保局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中发现,现在很多家庭的年轻人都是双职工,夫妻双方又都是独生子女,有的与父母还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导致很多老人是独自居住,日常生活起居无人照看,普遍存在“就医难、购药难、照护难”等问题。市医保局及时将这些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列入局党组“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着力寻求解决办法。
拿药、看病都安排得妥妥的,陈碧霞特别感动。她说:“现在的政策真好,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看病吃药,谢谢政府给我提供这么周到的服务,我真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真好!”
共建合作着力打造四大服务内容
昨天活动现场,市医保局与思明区政府签署了共建合作备忘录。市医保中心与筼筜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为试点社区——筼筜街道金桥社区、官任社区授牌,并开展政策宣传、义诊活动。
据悉,共建将聚合市医保局、思明区政府、市医保中心、筼筜街道、金桥社区、官任社区、定点医药机构、群众等多方力量,以“近邻”党建为抓手,以社区治理共建为目标,以金桥社区和官任社区为试点,着力打造四大服务内容。
一是打造更加全面的医保服务,在社区设立医保服务站,建立社区医保大讲堂,推动医保服务下沉,实现“家门口的医保”、应保尽保和应助尽助。
二是打造更加精细的医药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细做实,为行动不便、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等重点人群打造“十五分钟医药上门服务圈”。
三是打造更加多元的医养服务,推动社区补齐长期护理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提升社区医养服务能力。
四是打造更加广泛的“近邻”服务,大力开展邻里互帮、照护互助志愿活动,营造良好共建共治氛围。
截至目前,试点社区已有8家定点医药机构参与共建。共建单位已联合对近30名就医困难人员发放“爱心联系卡”,分批次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厦门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秀新表示,希望通过各共建单位共同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社区治理共建之路,让“近邻”温暖不断传递,逐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