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贵州黔东南,医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义诊巡诊。视觉中国供图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定宁镇基层医生送药上门。受访者供图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堰口镇中心卫生院为发热村民提供诊疗服务。陈彬/摄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堰口镇中心卫生院为老人进行抗原检测。陈彬/摄
1175位老人的健康防线,是由13个工作小组的26个人拉起来的。李和群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炎刘镇炎刘街道的党总支副书记,她从2022年年底开始,就要和村医、村干部一起为老人上门送药。按照县里安排,街道为辖区内老人免费发放每人两片的退烧药,还要对老人基础病信息进行梳理。“冠心病病情稳定的5人,不稳定的1人,高血压病情稳定的181人,不稳定的94人……”2023年1月4日,她和同事跑了2个村组和一个片区,直到傍晚才回到办公室。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来,农村成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的重点地区。我国农村地域广袤,人口密集,送药上门是农村防疫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都走在这健康的“最后一公里”上。
——————————
一户不漏上门,送药结束并不是关爱结束
在定宁镇,送药活动开展前,当地就做了摸排,将生活困难、行动不便、子女不在的独居老人列为“重点人群”。同时和卫健部门沟通,采买了一些“单价不高却实实在在起作用”的急需药品,免费发放,采购资金由镇上筹措,全镇7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有盈利,村上也主动出钱用于公益事业。
乡(镇)、村(居)干部、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专干、网格员和家庭医生分赴该市三县六区,确保发放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家庭签约医生同时指导科学用药。
蚌埠五河县大新镇郭府村党总支书记郭飞回忆,去年12月25日至今年1月7日,村里经历了艰难的抗疫时刻,常住的3600余人中,有约90%人口感染。重症患者不到20人,大多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
送药上门就是在这个时候展开的。村里提前一周摸排送药数据、制作清单,大伙分为13个小组,挨家挨户上门送药。冬天气温低,考虑到一些老人本身有基础疾病,村干部还自掏腰包买了其他对症的药品。
基层“网格医生”线上线下为防线“兜底”
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的基层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在“网格化”健康管理基础上,与慢性病患者或其家属建立互动沟通渠道,开展线上随访服务。
西坡镇有4800多名村民,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00多人,登记在“红码档案”里的人员累计达到1300余人。为了掌握全镇居民的健康情况,院长冯志远和其他10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跟着翻了倍。他们帮助村医处理相对复杂的病例,随村医上门开展救治。两当县卫健局也统一给乡村配备了指夹式血氧仪、氧气袋。
冯志远观察到,截至目前,西坡镇暂时没有出现老年人转重症的情况。这两天,来镇卫生院求医的发热病人数量下降,从之前日均接诊30多人,下降到不到20人。
除了精细分类分诊,“共享思维”也在防疫资源调配中得到运用。
新干县将“共享药箱”推广到全县的所有村(社区)、物业委员会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受捐退烧药、口罩、医用酒精等防疫药品和物资1000余件,2300余名群众从中受益。除了线下实体共享药箱,新干县还创建了线上虚拟药品资源库,全县134个行政村和县城8个社区实现了“共享药箱”全覆盖。
春节返乡人员大流动,基层医疗如何应对
即将到来的春节返乡潮和人员流动,对农村防疫提出新的挑战。
该镇的“民事直说”平台也发挥了作用。“民事直说”平台以农村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网格员”管理制度为依托,将每个村划分为若干网格,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及时上门收集群众诉求。每月10日,是村里固定的“说事日”,镇、村干部会现场集中办理群众关心的疑难问题。前不久,网格员摸排了解到,辖区内即将返乡的一家4口中有2人感染,外出不便,就提前帮他们采买好了生活物资。
甘肃省古浪县定宁镇党委副书记杨志超介绍,下一步,镇上还将协同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家庭签约医生”制度,进一步加大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的推动力度。“我们还将指导各村组建志愿者团队,重点对留守老人、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进行志愿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