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海关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助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
据统计,今年1—10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大型船舶和港口机械出口606.3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船舶金额45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2%、59.4%。
引领绿色船舶驶向全球
在政策的推动下,今年绿色船舶市场高速发展。前三季度,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各家造船厂都提前完成了今年的经营指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上海海关积极响应政策,跟进绿色船舶市场发展,以加工贸易提档升级为切入点,建立贯通长江经济带11家上下游企业的集团保税模式,支持新能源动力船、新能源加注船等绿色船舶制造;支持传统船舶以加工贸易方式加装脱硫塔,助力其满足新排放标准,为传统船舶装上“绿色心脏”。
正因如此,今年1—10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新能源船舶出口24艘,总金额215.6亿元,同比增长29.1%。
推动船海企业加快技术升级
11月15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舱容99000立方米乙烷双燃料运输船在上海海关的监管保障下正式交付。
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应提升了建造过程的复杂性。江南造船集团采购部负责人陆贤杰表示:“建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设备和零部件材料,料件进口频繁且进口口岸分散。上海海关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手册备案和单耗申报模式,一年累计能减少办理40到50次变更手续,建造周期预计缩短1个月,增强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江南造船已交付和成功运营了7艘乙烷双燃料运输船,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今年前三季度江南造船集团在民品接单上已经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特别是目前在技术驱动的船市旺盛的基础上,我们对未来市场都充满了信心。”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副总经理林青山表示。
“前三季度已经交付17艘民品船,年内有望实现LNG运输船交付8艘的历史新高。新船订单承接34艘,经营接单完成了全年计划的200%,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30年。”中国船舶沪东中华总经理翁红兵介绍。
“针对大型智能船舶海工产品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要求、建造流程,上海海关建立大数据监控分析模型,打造事中、事前、事后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模式,助力企业以‘独门绝技’抢占全球市场份额。”黄埔海关保税监管二科副科长石宾山介绍。
支持海工装备提升市场占有率
88平方公里的长兴岛,是崇明三岛中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岛屿,拥有独特的区位、空间和生态优势,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很多国之重器和国际领先的海工产品都在此诞生。
今年上半年,长兴岛海洋装备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75亿元,同比增长21.3%,企业在建和手持订单量再创新高,有的订单甚至已排到2031年。
以“链”布局,是长兴岛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江南造船、沪东中华、中远海运、上海振华重工等四大央企陆续上岛,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极地科考船、大型LNG运输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全球最大的龙门吊等世界高端船舶和港口机械源源不断地从长兴岛走向世界。与此同时,长兴岛也吸引了超过70家船配企业入驻,超过7000家公司注册,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备的海洋装备产业链。如今,在长兴岛上,船舶制造、维修呈现一片火热的新气象,船舶单位的数量规模和科研能力、配套能力都在快速提升,海装产业集群发展前所未有,产业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球瞩目的秘鲁钱凯港所使用的16台集装箱起重机全部属于我们上海制造,上海出口的港机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70%。”上海振华重工供应链管理部关务经理龚晓亮自豪地介绍。
为支持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出海”,上海海关优化电子账册管理,运用“主料工作法”分类实施保税监管,对生产港机所需的主料做好备案、核查、核销环节的重点监管;简化外发加工审批流程,放宽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时限,实现生产各环节无缝对接,加快订单交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