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始,国家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这中间经历过取消和延期,到今年这项政策已经实施了长达12年之久,不过,就在本月3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正式结束。
12年来,在“国补”政策的激励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从整车到配套企业逐步完善,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另一面,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逐年提升,并且由于燃油价格的飞涨,也进一步刺激了新能源车型的消费,国人的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从抵触、尝试到开始认可、接受,最直观的反应就在销量数据上。
以今年为例,前10个月国内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1671.8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443.2万辆,新能源汽车已经占到汽车总销量的26.5%,提前3年超额实现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11月份,乘联会预估新能源汽车批发量在73.2万,结合12月份的旺季,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在550-600万之间,这已经是一组十分庞大的数字了,所以,我推测国补的退出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有限的了,毕竟今年开始,纯电续航里程在300-400公里之间的纯电动车型也只补贴9100元,纯电续航里程大于或等于40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补贴只有12600元,金额不大。
不过这中间也有一些特例,那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鲶鱼”特斯拉,在今年10月份官降之后,已经杀到了众多国产新能源车型的价格区间,整个市场的同级产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按照特斯拉对成本极为严苛的控制,明年1月1日之后,有可能维持现有价格体系也说不一定,届时,像蔚来、小鹏、零跑等一众本就亏损严重的新势力车企,就很难将价格涨上来。
另外,特斯拉还开创了根据市场、政策、成本等变化而随时调整售价的策略,虽然每一次官降之后都会被一批消费者称“割韭菜”,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屡试不爽,每次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只不过这种策略中国品牌敢用的不多,算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奇效,用的不好容易遭遇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