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钢,筹建于56年,荣耀58年,飞腾在60年,升华在70年,辉煌在80年,下滑在90年,衰落在2000年,关闭在2015年。
城市发展滚滚向前,该告别的终将告别。60多年过去了。这里承载了三代人,甚至是四代人的工作与生活、记忆与命运。
“男娶安纺,女嫁合钢”这句话堪称是老合肥人择偶的标准,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这句话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一句谈资。随着岁月掩埋去的还有这座钢铁城市的曾经工业巨头——合肥钢铁厂
合肥钢铁厂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安徽省委成立的“合肥钢铁厂筹备处”。1957年,筹备处改名为“安徽省钢铁厂”,次年改名为“合肥钢铁厂”。该厂的诞生结束了安徽“有钢无铁”时代,拉开了安徽现代工业的序幕。
1958年,毛主席在合肥视察省委钢铁厂,和工人亲切交谈。
这个大型钢铁企业曾占地面积644万平方米,曾拥有员工2.4万人,有矿山及20余家生产企业。
在那个年代,国家工业都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合钢从开始电炉冶炼的普碳钢逐渐发展到能生产高端钢种,产品畅销半个中国,为国家建设做过极大贡献。
曾经的合钢宛然如一个小县城,有自己独立的影院、学校、小超市、医院......毫不夸张来说,那个时候在合钢的工作就是一份铁饭碗。
没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不会了解,老合钢对合钢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即使繁华落幕,合钢不再需要他们,依旧守着这里不舍得离去。
随着合肥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合钢最后的身影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11月25日,曾经风光一时的合钢集团被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
无数的合钢人在这里度过了最值得留念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轰鸣的工地上,燃烧的锅炉中来往穿梭,成就了合钢的鼎盛,见证了合肥的工业发展。
HEFEI
与已经改造后的合柴1972颇多相似,钢结构网架的厂房,破旧不堪的墙壁,锈迹斑斑的钢筋支架。当年沸腾的炼钢炉已经被岁月淬炼慢慢冷却。
像是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就算被拆除也不愿意下的豪华巨轮,在破败中总觉得会有老合钢人仍然不愿迁走,在某个慌神间,又能听到昔日的热闹喧杂。
钢北生活区还有遗留的旧轨道,这种呜呜响的老火车已经少之又少了,轨道边的荒地都零散圈着一块地,种着蔬菜。两旁的低矮平房大多住着岁数已高的大爷大妈,或许是老合钢人不愿搬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老俩口。
近些年流行的工业风,后现代风在这个破旧厂区内一览无遗,跟长江180还有合柴1972都不同,老合钢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留下的不是工艺,而是生活。
合钢厂区为了安全起见,鲜有人来。但也的的确确是个出片的好地儿。
穿梭于棕色铁林中,被厂内许许多多新奇的标语所吸引,在这样阴暗的角落,有种涂鸦意识流的美感,“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也不知道这些标语在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
有关合钢的回忆点很多,我们也只窥得冰山一角:影剧院、电视台、合钢香港大楼、耐火小学、合钢中学、钢北/钢南菜市、老医院、散装黄汽水、八吨……很多地标已经消失沦为回忆,实在令人唏嘘。
从厂区出来,沿着枞阳路一路行去。虽然经历过几次拆迁,还能感受到合钢老街巷的味道,虽然略有些破烂拥挤,生活用品也都一应俱全,也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
合钢的生活安静祥和,终是峥嵘岁月之后的大隐于世。
有关合肥钢铁厂,渐渐在时代的变革中消失不见,不断地有老厂房被拆,被改造成艺术区或者公园.....也一定有很多珍贵的集体回忆渐渐遗留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于合钢,还有哪些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留言告诉我们吧。